世界服装史王受之 世界服装史 王受之 世界服装史

2017-1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要:服装的被创造,是源于需要,当需要和现实发生矛盾时才有可能奋起为解决矛盾做努力.无端的需要是不可能产生的,主体的愿望除了一般生理需要以外

摘要:服装的被创造,是源于需要,当需要和现实发生矛盾时才有可能奋起为解决矛盾做努力。无端的需要是不可能产生的,主体的愿望除了一般生理需要以外,主要来自于作为客体的环境的影响。所以人类为了满足自然人体的防护和心理包括安全、防寒暑、伪装猎物、求生存和繁衍后代、性差别、审美意识、阶级意识、对敌意识、神灵意识等的需要时索进行的努力,是服装起源的最基本的动机。

动机导致行为,而行为的产生又与机会、本性、强制、习惯、理性、希望、热情有关。服装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史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本文从服装的起源与随着时间改变服装的演变来简单介绍服装的发展。

关键词: 世界 服装 起源 发展

正文:

服装是“衣裳”“衣服”的一种现代称谓,也是成衣的同义语;是指人类穿戴,装扮自己的行为,是人着装后的一种状态。服装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服装,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

服装的起源与发展:

服装起源的动机目前有保护说、装饰说、遮羞说等几种,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保护说。持保护说的专家认为,服装的起源是人类为了适应外界环境、抵御寒冷和潮湿,或者死为了保后身体不受到外界的侵害,因而由长期的裸态生活渐渐进化到用自然或人工的物体来遮盖和包装身体,渐渐形成了服装。

装饰说。服装起源装饰说认为,服装的起因来自于人类想使自己更富有魅力,想创造性的表达自己的心理冲动,这一说法包括护符说、象征说、审美说和性差说。羞耻说。它认为人类之所以选择了穿衣,以各种方式遮盖身体,是出于道德感和羞耻感。随着人类智能的不断发达,逐渐开花文明,懂得了礼仪和羞耻,于是就产生了用以遮挡身体的服饰。

综上所述,关于服装起源的动机有很多说法,各自都有各自的依据和合理性。但是都不外乎自然本能的人体防护和社会性的装饰观念两方面。前者是维持了生存之必然,后者则是集团生活中的对他意识的发现。

追本溯源,西洋服装从诞生之日起就冲满了激进的思想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度,所以说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当时的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至深,其审美视觉历来重视立体的造型。在西方的服装史上,13世纪初期就已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而三维裁剪的发明和运用成为了东西方服装的分水岭,从此,西方服装变得立体,外形变得富于变化,同时尽可能得让造型体现体形美。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含蓄为美,以朦胧隐约,藏而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整体的和谐之美,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的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寓意与想象。可以说中国人对服饰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和谐;西方人对服装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对比。

东方服饰重“意”,西方服饰重“形”;东方表达含蓄,西方表达鲜明。东西方服饰完全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饰文化特色的风格形成与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渊源有着紧密地联系。

可见服装是一种文化,中西服装文化由于发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在发展的过程中历史积淀的内容不同,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差别。 但在服装发展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时不时地会看到东西方服装风格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往往会绽放出一种夺目的光芒,乃至影响到整个社会。时至今日,东西方服装风格融合的实例仍屡见不鲜。

中国服装发展:

漫步中国服装史的艺术长廊,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时代服饰的产生,都是当时文化的表征,是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面镜子。在等级深严的春秋时期,奴隶主阶级为了稳定内部的秩序,制定了以国王的冕服制度为中心的章服制度。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战火连天、兵伐不断,继而出现了诸多如布甲、皮甲、铁铠铜盔等军事服装。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民族错居,文人满腹才华,空怀报国之志,继而才会有文人雅士褒衣博带以求其超然若仙之感,融其南北服饰于一体。

隋唐五代盛世,展现的是线带优美、流畅,典雅秀丽的宽衣博带。没有汉代服饰的凝重、端庄,没有六朝服饰的简朴,没有宋代服饰的刻板、严谨,而是宽缓并赋有节奏,极富诗意美与韵律美。其展现出一个大国的雍容华贵,极尽渲染了一太平盛世的繁荣。在有“马上民族”之称的蒙古统治下的元朝,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激烈冲击,相互影响和发展,实行中元服饰并用的服饰制度,可谓百花齐放。

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其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诸如线条流畅、飘逸秀美的背子、儒裙,挺拔有型的巾帽„„丝绸和棉布等面料的纺织、印染、刺绣等加工技艺水平高超娴熟,纹饰丰富。在民间更是创造出了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吉祥图案”。

清代——顺治元年,是由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其在服装形式上和汉人有很大区别,在强制推行满服的同时吸收汉族服饰中的精华部分。由此华夏服饰呈现出另一种瑰丽的色彩。

清朝的服饰大量采用刺绣,加之刺绣的部位和手法各一,使服装更像衣服穿在人身上的流动画,奢华而艳丽。近代由于中西文化交汇、冲击和侵蚀,洋装式旗袍、中山装、学生装等这些中西结合的服装陆续出现。如今,那用五彩衣裳编织起来的56个民族经纬纵横的服饰艺术之花,正如斯开放着,艳丽而夺目。

西方服装发展:

纵观西洋服装史的艺术画卷,古希腊的洒脱,浪漫而富有诗意。那是诗人的时代,人类的瑰宝。其以宽服大裙包裹人体,无形而有形,创造出一种最自然的穿着形态,充分体现了人体的自然之美。古罗马

宽松、垂挂、多裸露的卷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服装上的穗饰,古波斯帝国的裤子以及古埃及繁荣亚麻织物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宗教色彩笼罩下的中世纪(历史上一般把5世纪至15世纪称为中世纪,并从时间上分为“拜占庭时期”、“罗马式时期”和“哥特式时期”),服饰成为人类包裹肉体,压抑欲望,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方式。

其服装文化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在服装上体现为遮盖体形和显露体形两种矛盾的现象。拜占庭服饰由古罗马那种宽衣文化演变而来,经过罗马式时期,最终落脚到哥特式时期的窄衣文化。

12世纪,到处充斥着哥特式的浪漫,尖状的服饰、尖状的建筑„„开倡了人类服装与建筑遥相呼应的先河。随着禁欲主义的衰落,人文主义又复兴了。

1 6世纪,文艺复兴的曙光照亮了人类服饰的人体之美和曲线之美。紧窒的胸衣、笨重的篷裙、摇曳的华羽、璀璨的珠宝„„无不形成一幅幅奢靡的景象。其在服饰上体现为:男子服饰强调上体的宽大魁伟和下体的痩劲,构成箱型造型;女子服饰强调细腰丰臀,形成倒扣的钟式造型。

同时,出现了宽大的袒胸低领口,并不再羞羞答答用饰布遮住。这种两性服装截然不同的特征一直影响西方服饰近500年的发展。17世纪的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富丽堂皇的精神特质:气势雄伟、生机勃勃、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