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泰来与伍廷芳是什么关系 伍廷芳后人现状如何

2017-09-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伍廷芳活了八十岁,他生命的起点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大体相当,这就注定了他的生命中必将有众多转折与抉择.但是他所走的每一步都从容不迫,正踏准着这个时代的节奏,并一直为国家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伍廷芳(1842年-1922年),本名叙,字文爵,又名伍才,号秩庸,后改名廷芳.汉族,广东新会西墩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出生于新加坡,3岁随父回广州芳村定居,早年入香港圣保罗书院.1874年,32岁的伍廷芳本来在香港有份体面的工作——翻译员,如果继续生活下去,他也将拥有一个平凡而简单的一生,就如同社会

伍廷芳活了八十岁,他生命的起点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大体相当,这就注定了他的生命中必将有众多转折与抉择。但是他所走的每一步都从容不迫,正踏准着这个时代的节奏,并一直为国家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

伍廷芳(1842年~1922年),本名叙,字文爵,又名伍才,号秩庸,后改名廷芳。汉族,广东新会西墩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出生于新加坡,3岁随父回广州芳村定居,早年入香港圣保罗书院。

1874年,32岁的伍廷芳本来在香港有份体面的工作——翻译员,如果继续生活下去,他也将拥有一个平凡而简单的一生,就如同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一样。但他还是自费留学英国,入伦敦学院攻读法学,获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资格,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后回香港任律师,成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

从1861年毕业涉足政界起,到1874年自费留学英国止,伍廷芳连续在香港生活了13年。在此期间,伍廷芳最值得追颂的是:主持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日报——《中外新报》。虽说香港华人经济势力的崛起是伍廷芳创办报纸的经济动因,但是《中外新报》其实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创办的。

当时,有一个伦敦传道会的牧师罗传列东来中国,此人通粤语,博学多识,曾在港府任通事之职,1856—1860年间,为香港首任监督学院,一生著作甚丰。他看见因语言障碍,东西方文化交流极为不便,于是便编了一本《汉英字典》,交给香港《孖剌西报》排印。报社因此制了一副中文铅字,等到字典印完后,中文铅字便无用武之地。1860年,伍廷芳、黄胜等人议决利用这副铅字,出版中文报纸。《孖剌西报》的负责人表示同意。于是,《中外新报》便由此诞生。是年,伍廷芳18岁。

洋务运动开始后,1882年进入李鸿章幕府,出任法律顾问,参与中法谈判、马关谈判等,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

辛亥革命爆发后,已是69岁并在家静养的伍廷芳,发现自己多年对国家命运前途的设想与孙中山不谋而合,于是不顾年老体迈,选择复出“反戈”,投身革命。他倡议清帝退位,并利用自己在海外的影响力,电请各国驻华使节对清政府施加压力。他被推选为南北议和的代表,成功促使清帝退位,以和平方式终结他曾为之效力的大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伍廷芳出任司法总长。1917年赴广州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广东省长。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因惊愤成疾,逝世于广州。

伍廷芳的父亲伍荣彰曾在南洋经商。伍廷芳的妻子是何进善牧师的长女、何启之姐妙龄女士。何妙龄家族是香港华人社会中非常有影响的家族,其父何福堂,毕业于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的英华书院,后皈依基督教,1845年受封为牧师,是继梁发之后的香港第二位华人牧师;其兄何卫臣,为香港第一位华人律师;其弟何启,是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香港著名的华人领袖。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何妙龄小姐,受过良好的教育,她成为伍廷芳一生事业的有力支持者。被认为“美丽、娴静、亲切而高贵,她有高尚的思想和慈善的心肠。”

伍廷芳他的儿子伍朝枢亦是民国时期的外交家,曾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他的女儿伍月梅,嫁给了美国华侨陈瑞钿。陈瑞钿乃是二次大战美国第一批王牌空战英雄之一。

伍廷芳的儿子伍朝枢随着父亲在美国留学,因为受父亲影响,他也专攻法学,他在伦敦大学法律专业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来参加伦敦的律师考试,又获得第一名,令英国人刮目相看。

伍朝枢在1913年成为第一届议员,在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他是外交部次长,之后也多多少少担任过一些法律或外交方面的领导,后来在香港去世。伍廷芳后人中,这个儿子属于记载比较明确,也是跟父亲一样,一生为法律和外交贡献力量。

伍廷芳的女儿与其丈夫陈瑞钿育有二子,她在柳州被袭时,为救丈夫,自己被弹片打中,不幸身亡。

网上盛传赵泰来是伍廷芳的外曾孙。据赵泰来自述,他的大姨妈是清末明初外交家伍廷芳的孙女,他曾任外交家的外祖父伍廷芳,在民初陆陆续续购买了为数十多万件的文物,后因战乱便将它们运到伦敦收藏。

他的姑妈亦因为要看守该批国宝级文物,防止外人染指而终生不嫁。到赵泰来接手后,他觉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斥资将几万多件文物运回国内,或将它们转赠国内的博物馆,或于位于番禺宝墨园的赵泰来私人博物馆展出。

世界杰出华人会为了表扬他对祖国的无私奉献及推动中国文化事业,两次向他颁发世界杰出华人奖,令到他与查良镛、贝聿铭、赵无极、马友友、何大一等世界知名华籍人士齐名。但是网上针对这件事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此人欺世盗名,所谓宝藏其实都是赝品。其中的细节都不甚清楚,不知道是真是假。

在中国数千年来未有的大变局中,在新旧政治交替的历史时期,伍廷芳表现得相当从容,从晚清重臣到民国外交总长,他都表现出从宽容的心态和沉稳的个性,无论是作为政治家、外交家还是作为知识分子,伍在历史上都独具一格,与历史同行,与时代共进。

张云樵指出伍氏“不论求学及服务香港时期,或北上从政时期,都可看到他那种奋励创拓的精神,正义凛然的人格,和蔼然冲挹的风仪”。他认为“伍廷芳博士为清末外交史上及民初政坛上的杰出人物,他也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这是凡阅读中国近代史的人,无不同表景仰,而深致惋惜的!

孙中山得到伍廷芳逝世的噩耗时,伤心不已,对左右说:“陈逆叛变,祸国殃民,但总长忧劳过度,遂而不起,我们后死者,应同心努力,戡平叛乱,然后可以慰伍总长真灵,完成革命大业。”孙中山甚至还说:“今日伍总长之殁,无异代我先死,亦即代诸君而死……吾军惟有奋勇杀敌,继续遗志,使其瞑目于九泉之下。”

现代中国社会的司法独立与文明审判源于民国时期,这与伍廷芳的努力与坚持密不可分。众所周知,传统中国法律自成一系,史称“中华法系”,在历史上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传统的中华法系存在诸多弊端,诸如重刑主义和有罪推定原则等。

民国时期的伍廷芳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也是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他学贯中西、精通中外法律,借鉴近代西方法治原理,通过翻译西方法律、修订新律,对传统的中国法律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推动了中国司法独立与文明审判的进程,作为中国尝试近代西方审判制度的第一人而彪炳中国近现代法制史册。

伍廷芳墓与伍朝枢墓都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山孙中山纪念碑的东面,两墓之间前面建一碑亭,亭内立孙中山撰伍廷芳墓表碑,墓东北面塑有伍廷芳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