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长平之战的千古谜团:秦国如此空虚为何楚国就是不攻打
回望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有不少历史谜团,长平之战时就有一个,在秦赵在长平打得最惨烈的时候,楚国如果倾其所有,是完全有机会趁火打劫的,即使打不残秦国,肯定也会让秦半死。实际上,当时的秦并非没有担心这个问题。在和赵国苦战的时候,秦重点防备的两个国家。一个是魏国一个就是楚国,秦楚边界从始至终都保持想当的军事力量。另外一个很搞笑的是,秦赵激战长平是因为韩国而起。韩国是被秦国欺负的一方。可当赵国冲上去的时候,韩国反而成为秦国的小跟班。秦国防备魏楚,一步重要的棋就是韩国对这两个国家的制约。也许,这正是楚国忌惮而不敢动手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楚国统治集团集体的昏庸软弱,首先缺乏战略眼光,有一种隔岸观火的心态,等着秦赵两败俱伤,没意识到当时列国互相制衡的重要性。其次,楚国也好魏国也罢,确实被打怕了,整个楚国从上至下从文臣到武将都弥漫着对秦的恐惧。直到长平之后,身为重臣的黄歇才意识到秦的可怕,推动了楚魏练手支援邯郸。
当然,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除了秦之外,列国集体性缺乏战略家。客观讲,哪怕是秦赵激战最惨的时候,以楚国的实力即使倾尽全力攻击秦国,楚国也必然要蒙受巨大的代价。楚国也必然要考虑一旦自身受损要防备其它国家的攻击。当时,如果有犀首或者苏秦这样的人物。即使列国不与楚国共同出兵,至少也可以让楚国没有后顾之忧,那么就可以为楚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可惜的是,此时的关东诸国,有韩国这样为了苟活没有尊严的国家,也有魏国这样已经被秦吓破胆的国家,更有燕国这种喜欢趁火打劫的国家,还有齐国这种整天就祈祷列国倒霉的国家。所以,邯郸保卫战楚魏赵能够联手,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秦灭六国的步伐。
长平之战的战争起因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军越过韩国进攻赵国,被赵将赵奢大败于瘀与(今山西和顺西北) 。这时,魏人范雎入秦,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昭王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后转向韩国。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于是,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 。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
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
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他们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赵孝成王说:“好。”
赵孝成王又问平原君:“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必定派武安君白起来进攻,谁能来抵挡?”平原君回答说:“别人难与白起争锋。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
于是,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计赵胜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国接受上党,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