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生与宁波 揭秘戴德生与扬州教案

2017-06-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就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前夕,英国传来消息:班斯莱镇的戴德生故居将挂上两块牌匾,一块用英文写,一块用中文写,以纪念一百年前的这位中英民间使者.遥远

就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前夕,英国传来消息:班斯莱镇的戴德生故居将挂上两块牌匾,一块用英文写,一块用中文写,以纪念一百年前的这位中英民间使者。遥远东方的扬州,皮市街仍存扬州教案旧址,而扬州教案的主角正是这位英国传教士戴德生,那么戴德生到底是什么人呢?

毛遂自荐到中国传教

基督教进入中国的历史,富有传奇性。早在唐太宗时,有一个基督教传教士阿罗本来到大唐京城长安,大唐帝国对他礼遇有加,容许他在中国传教,这就是唐代的景教。

景教是基督教最初在中国的名字,现在西安还有著名的景教碑刻,见证着东西方的交流。到唐武宗时,因禁止佛教,解散寺院,基督教在中国偃旗息鼓。直到元世祖忽必烈时,基督教才重返中国。据说马可.波罗的叔叔曾从忽必烈那里带回一封给罗马天主教皇的手谕,要求派遣博学之传教士赴华,可是这个要求未受重视。

到明世宗时,葡萄牙人在澳门建立据点,从此澳门成为西方传教士来华的跳板。杰出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就是从澳门踏上中国的土地,来到北京城,通过他修理时钟和绘画地图的奇异技巧,博得了大明皇帝的称赞。

戴德生青年时期十分崇拜一位久闻大名的传教士,他就是荷兰传道会的传教士郭实猎。郭实猎在中国沿岸的种种传奇事迹,一度引起欧洲商人、海员与政客对中国的极大兴趣,也鼓舞了许多英国年轻人的心。戴德生主动写信给中国协会秘书长皮尔士,表示他可以把协会的工作推广到中国去。

他听说公理会的牧师有一本麦都思著的《中国的现在与将来》的书,决定借来阅读。牧师问他:“你要借这本书不成问题,但为什么要借呢?”戴德生回答:“上帝召唤我献出生命,到中国传道。

”牧师又问:“那你计划怎样到中国去呢?”戴德生说:“我不知道。我想我会像十二使徒和七十门徒一样,没有杖,没有袋,没有粮,没有钱,出去时全然倚靠上帝 。”牧师听了,用手轻轻拍拍戴德生,说:“啊,孩子,当你稍为长大一点,你就会变得聪明一些了。你的这种想法在基督还在人间时是很好的,但现在可不同了。”

然而,戴德生还是为去中国作准备了。他决定先学医,以便到中国传教时替人看病。他克服了享乐的习惯,常作户外运动,以便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他还自修中文,找到一本中英文对照的福音书,从英文词汇逆向猜测中文词汇的意义。就这样,他居然慢慢地掌握了一些常用的汉字。

51年间足迹遍及18个省

美国著名的福音派教会代表人物葛培理牧师在为《戴德生传》写的序言说:“再也没有谁能像戴德生那样,愿意为神的缘故,完全献身给中国。他甘心冲破传统,换上中国服装,更积极超越宗派界限,一心要把福音传到新的疆土里。戴德生之所以义无反顾,献身与主,绝非出于一时冲动,或是自我表现,而是他深切关怀到一群尚未认识救世主耶稣的人。”

戴德生1832年出生在英国约克郡,1854年加入伦敦的中国布道会,是中国内地会的创始人。为了到中国去,戴德生不惜放弃了不愿和他同来中国的未婚妻。1853年9月19日,二十一岁的戴德生受传教会派遣,登船前往中国。

1854年3月1日,戴德生终于抵达上海。没有人接船,没有人领路,他孤单一人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教工作,数十年如一日。戴德生在中国工作到七十三岁(1905)高龄时,才安息归主。那一年,从上海至伦敦,都为他举行了大规模的追思会,可见他深受众人的尊重。

戴德生在华总共51年,他创立的组织吸引了800名同道,建立了125所学校。他以他对中国的友爱,对传教的热忱而闻名,他在很少有传教士穿唐装的时代已穿中国服装。在他的领导下,内地会成为一个没有宗派的团体,各种教派、阶层、性别、国籍的人,都愿意和内地会合作。

而且,内地会反对鸦片贸易,戴德生因而被西方视为十九世纪以来最引人瞩目的来华欧洲人。历史学者禢嘉路得总结其一生:“自使徒保罗以后,能够心怀广大异象,而按部就班将福音传播到如此广袤疆域的人,十九世纪来戴德生为第一人。”

在戴德生的子女中,有二男二女在中国夭折,他的爱妻亦病死于中国。他并不是不爱子女和妻子,只因他太爱中国。 

戴氏第一次从英国回中国时,只带来22位男女义工。但他们的足迹走遍了中国18个省份,北至蒙古,西至新疆,南至云贵,东至江浙。戴德生创立的内地会有几个特点。一是没有宗派,只要信仰纯正,都可加入。二是适应中国习俗,在生活、语言、起居、衣着上尽量中国化。三是只凭爱心而不借助于政治势力,即使在教案中蒙受损失也拒绝人命赔偿,情愿用无价的生命来见证爱心和宽容。 

戴德生说,一粒麦种落地死了,会结出许多子粒来,他就像一粒麦种。

创办扬州第一座基督教堂

1868年6月1日,是戴德生的一个重要日子。这一天,一艘大船从杭州沿着运河北上,来到名城扬州。船上载着戴德生夫妇和他们的孩子,还有戴氏的秘书白安美、孩子的看护路惠理太太,以及四个来自杭州的中国基督徒。

在来扬州之前,戴德生就知道扬州是马可.波罗做过官的地方。他还知道,扬州的运河上有许多美丽的拱桥。此外,扬州的市廛、美女、园林,也给戴德生带来无尽的遐思。同时,戴德生居然也知道,扬州市井间不乏皮五辣子那样的人物。

因而,戴德生初来扬州时特别小心。他和他的家人、门徒一直留在船上,避免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只吩咐同来的中国人到城里去找房子。几天后下起了大雨,船篷不停漏水,船上再也无法久住,他们才不得不进入扬州城。

7月20日,他们搬进皮市街一间破落不堪的房子里,这就是他们以后在扬州的家。这间房子和几家邻舍共用一个通道,周边有一些天井、花园、假山等。戴德生叫来木匠,为新屋装修,改造成适合大家居住的样子,忙了整整一个月。皮市街的这幢房屋,成为扬州的第一座基督教

当戴德生进入外国人极少露面的晚清扬州城时,似乎注定会遇到麻烦。这些言必称上帝的人,被崇拜儒家的扬州人视为异端。两种文明冲突的结果,是从士绅到市民都希望把这些隆鼻蓝睛的洋人逐出扬州。

常有人用石子投掷戴德生的窗户,还有人在街上张贴海报,指控他们借行医为名,挖眼取心、剖腹炼丹。不久后,一大群愤怒的扬州民众结集在皮市街戴德生居处外面。传教士们和他们理论多日,企图否认那些硬加在他们身上的罪名。然而,语言的隔阂和观念的差异,并没有消除双方的矛盾。

扬州教案殃及戴德生

扬州教案的起因,是因为法国宣教士金缄三开设的育婴堂有几十名幼儿相继夭亡,导致谣言满城流传,激起民众反教浪潮,以至于殃及到刚来扬州不久的英国人戴德生。

1868年8月22日,这一天是星期六,恰巧有一名美国派驻浙江的官员辛德士上校和另一位外国人到扬州观光。他们都穿着洋服,因而特别引人注目。有人开始在茶馆里交头接耳,说即将会有更多洋人到扬州,拐骗幼童,杀人取脑。扬州城里群情激动,暗流汹涌,情势越来越危急。 

当天,皮市街的基督教堂被上万人包围,民众挥舞刀棒,投掷砖块。戴德生和他的一个伙伴不顾追打,逃往知府衙门要求保护,而皮市街上愤怒的人群已经闯进屋内,恣意泄愤,甚至有人放火烧屋。留在屋内的传教士及眷属被迫跳楼逃生,幸亏邻居及时把火扑灭,屋子没有烧毁。

事发之时,戴德生并未求助于英国领事,而是求助于扬州官府,骚乱方得平息。关于戴德生求救于扬州知府的情形,有一些生动的追述。据说戴德生冒着砖头和石块逃到知府衙门时,门丁正要把大门关上。这时尾随在后的民众已经追上戴德生们,把他们推进衙门大堂。

他们被推倒在地,但赶忙爬起,在大堂上高呼救命。戴德生明白,不论什么时候,“救命”两个字总可以引起中国官员的注意。结果他们被带进去,在那里等候。等了四十五分钟,扬州知府才召见他们,问他:“你究竟把那些婴孩拿去干什么?”而戴德生却大声说:“现在我请你立刻镇压这些暴徒,尽速拯救我们的家人和朋友,目前他们可能还活着。

”后来知府去了现场,戴德生留在衙门等了两个小时,知府才回来。结果是戴德生一行被送到了镇江。

1868年8月23日,扬州知府和江都知县联名发布公告,告诫民众对于外国传教士不得过于无礼。

1868年11月18日,戴德生一行回到扬州故居。皮市街的房子经官方重修,完好如初。在这所扬州屋子里,戴德生的妻子玛莉亚在1868年11月29日生下一名男孩,取名戴查理。

但是扬州教案的影响并未结束。1869年3月,英国上议院对扬州教案及其影响展开辩论。辩论中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声音:一种意见是不赞成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另一种意见认为传教士有自主行动的权利。为了万里之外的扬州发生的事情,英国人在上议院争得面红耳赤,而关于召回中国内地传教士的要求终于没有通过。

当1905年春天来临时,戴德生第十一次来到中国。他和儿媳途经美国,于4月17日在上海泊岸,然后在扬州过了最后的复活节。这一次是他最后来到中国。就在1905年6月3日,这位热爱中国的基督徒像小孩子般在中国安详地睡着了。他被安葬在扬州的江对面——镇江。如今镇江英国领事馆遗址有纪念戴德生的碑石,上面写道:“恭敬纪念令人尊敬的中国内地会创办人戴德生牧师。他一生常在基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