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体竞争力最新排名出炉:中国上升至第27位
本周三,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组最新报告,报告称,在最新的全球137个经济体的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中国排位较去年上升一位,至第27位。瑞士连续九年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美国和新加坡紧随其后。
排在榜单第四至十位的分别为:荷兰、德国、中国香港、瑞典、英国、日本和芬兰。世界经济论坛在《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指出,全球金融危机后,生产率增长缓慢持续困扰全球经济,并未见到各国有力提高竞争力的改革措施,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
全球竞争力指数由世界经济论坛于2005年提出,以12项数据为衡量指标,全面反映世界各国的竞争力状况。12项主要竞争力因素分别为:法律和行政架构、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卫生与初级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准备、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和创新。
中国得分靠前的指标有:市场规模、宏观经济环境和创新,进步较大的指标包括技术准备、商品市场效率、高等教育和培训。
报告认为,中国在“技术准备”方面的进步主要归因于信息、通信和计算机技术更深层次的普及,同时,外国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因为它们持续地将新技术带到中国。而“商品市场效率”一项得分提高,和中国政府简化企业开办手续有关。
在12项指标中,中国在“宏观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上的得分较上年有所下降,且“基础设施”得分已连续两年下滑。
报告指出,“宏观经济环境”得分下降,是因为中国政府财政赤字有扩大迹象,2016年财政赤字略高于预期目标。而“基础设施”得分下降的部分原因在于,企业认为中国港口基础设施质量不佳和电力供应的可靠性有所不足。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国区首席代表艾德维(David Aikman)表示:“中国在技术开发运用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热情与行动力是有目共睹的。同时,商品市场效率方面的进步也反映出政府在推行职能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企业家精神方面取得了成效。根据目前的竞争力指数表现,若想提振劳动生产率,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更进一步,中国还需持续提高其技术就绪程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坚持推进创新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报告认为全球金融机构“稳健程度”指标还未从2007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完全恢复,部分经济体的金融系统甚至进一步恶化。“鉴于金融系统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发挥着重要的创投促进作用, 这一状态需要得到各国领导者的高度重视。”
报告指出,创新投资虽然不少,但没能像人们期待那样带来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原因在于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两者间尚存在失衡现象。报告建议,在机器自动化逐渐取代人工的进程中,保持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保护劳动者权益将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