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角洲部队与美国第一支反恐部队“蓝光”的恩怨情仇

2018-04-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美国陆军高度机密的反恐部队--第一特种作战大队D行动分队,即三角洲特种部队,无疑是全世界最精锐的反恐部队之一(这个"之一"值得商榷,没有也可

美国陆军高度机密的反恐部队——第一特种作战大队D行动分队,即三角洲特种部队,无疑是全世界最精锐的反恐部队之一(这个“之一”值得商榷,没有也可以,译者注)。

尽管三角洲部队极负盛名,但如果仅从名字上来看,三角洲并不是美国第一支反恐部队,这份荣耀属于另外一个已经消逝在历史尘烟中的部队,名为“蓝光”。

查理·贝克维斯上校(Charlie Beckwith)曾服役于绿色贝雷帽(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并后来担任三角洲部队的指挥官(创建者)。他曾在与他人合作的《三角洲特种部队》(Delta Force)一书中描述过平行存在的蓝光特种部队。贝克维斯在前往英国特别空勤团(SAS)交换服役一段时间后,带着组建一支类似SAS的专业反恐部队的想法回到了美国。

1970年代,恐怖主义日趋猖獗,美国军方急需建立一支精准、极为高效的部队专门来应对恐怖威胁。

火急火燎的贝克维斯上校在五角大楼宣传他的理念,向陆军的将领以及同级别的上校们谏言来出资建立一支这样的部队。贝克维斯遇到了对手——主要来自于保守派军官,他们不愿意看到三角洲部队独立存在,也不愿意看到三角洲部队有自己的资金。

他们更希望三角洲部队能局限在现存的非对称战编制里面,即美国陆军特种部队。

尽管官方给出的头衔是“特种作战大队D分队”,但是三角洲特种部队和陆军特种部队行动分队——大家所熟知的A分队(又称ODA)根本没有关系。该头衔只是为了误导人们对这支部队真正任务的理解。

三角洲特种部队可以绕开陆军特种部队,直接通过国防部与总统办公室取得联系。更让圈内大佬们恼火的是,三角洲部队有权直接招收他们感兴趣的新人,包括来自特种作战大队饱经战火历练的老牌绿色贝雷帽们。

陆军内部的政治游说让特战圈内的头头们决定建立自己的反恐部队,表面上作为三角洲正在组建期间的折中方案,但是有人寄希望于把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下去。

这支新单位叫做“蓝光”,成员都是来自第5特战大队2营的突击队员,蓝光是该营的下属单位。蓝光部队的突击队员将会学习执行反恐任务必需的技能,并且为实战做好准备。鲍勃·“黑手套”·蒙特尔上校(Bob "Black Gloves" Mountel)将负责这支部队组建初期的工作。

蓝光特种部队仅仅是一个连级规模的单位,不过它的资金仍然来自陆军特种部队,并且成员要接受更高级的空降和潜水训练以及武器课程等等。

有人猜测由于绿色贝雷帽已经是非对称作战方面的精兵强将,他们可以比三角洲部队更早做好战斗准备。

与此同时,贝克维斯和他的手下必须加班加点地设计并且训练三角洲部队的组建班底,他们非常清楚蓝光部队有可能完全代替他们执行任务,并且将第一特种作战大队D分队(三角洲)就此雪藏。

蓝光特种部队在现有的特战老兵以及他们卓越战斗经验的帮助下更为强大,其中就有约瑟夫·辛克蒂(Joseph Cincotti),一位越战时期的绿色贝雷帽老兵,他后来晋升到肯尼迪特种作战中心与学校担任首脑,并且创建了直到今天陆军特种部队学员还要通过的课程。

不过,汤姆·克兰西(Tom Clancy)和约翰·格雷沙姆(John Gresham)合作的书《特种部队:美国陆军特种部队指南》(Special Forces: A Guided Tour of US Army Special Forces)指出,蓝光部队从一开始就被束缚住了手脚。三角洲须要在任何想像得到的环境下执行任务,并且使用多种多样的相关技能,而蓝光部队实际上只是做了临时应对紧急情况的准备。

三角洲部队逐渐在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美国空降兵和特种部队基地)建立起来,到了1970年代末,三角洲已经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布拉格堡也是蓝光部队的基地,这两支反恐部队间的竞争显而易见。前三角洲队员艾瑞克·汉尼军士长(Eric Haney)在他的书《三角洲特种部队内幕》(Inside Delta Force,又译为《美国三角洲特种部队》)中提到过蓝光部队和第一特种作战大队D分队之间的敌意。

当三角洲部队正式具备作战能力之后,蓝光黯然失色,最终于1978年解散。它的前任成员要么转到了陆军特种部队的其它大队,要么一起退役。

贝克维斯不愿让机会流失,邀请了蓝光突击队员来参加三角洲部队,至少有四名前蓝光反恐部队的队员成功通过了筛选以及艰难的行动队员训练课程(OTC)而成为了三角洲部队队员。

前蓝光部队的军官后来参加了“鹰爪行动”的策划,这场1980年旨在营救被困在伊朗的美国人质的军事行动最后以失败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