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之后世界经济的格局 为何会出现多极化
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离不开经济大国和其他国家的集团的作用。而活跃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各个国家都有他们存在的必要性,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中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格局的活跃性是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充当着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并且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构。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实际上就是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内在结构的外在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别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权力配置情况。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期。在这40多年中,发生了近代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实景经济体系的形成。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在空前不断的加剧,使得世界经济从19世纪中叶的应该单极格式进一步演变成了20世纪初期的第一次多级格式,随着列强之间的经济政治矛盾的激化下,各国在已经没法世界经济的平衡了,从而才导致了大战的开始极端化。
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继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在近代物理学、化学等的发展,包括经典热力学理论体系和电磁学的建立,以及门捷列夫化学原素周期率的提出,为这次技术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记是以炼钢、店里、化工和石油采用为主。在二次技术革命的开始,世界经济格局就开始了不同趋势的改变,步入了早期我们所说的工业时代的降临。这也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在二次技术革命中加速进行的主因之一。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意大利港口逐离世界商路,市区了独占东方贸易和欧洲商业中心的地位,世界航路中心转移到葡萄牙和西班牙,西班牙甚至成为了欧洲最大的殖民帝国。而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帝国衰落,17世纪荷兰就成了欧洲的经济。早先英国在17世纪中叶的资产阶级革命个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其成为了18世纪世界的最大殖民帝国。
进入18世纪以后,俄日次工业革命的成功,使得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名称。而在此时由于国内市场的扩大,工厂的手工业生产日益不能满足需求,客观上就要求对生产技术进行改革,从手工时代走向机器生产。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工业革命。到19世纪30年代末,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了它的使命。完成之后,应该成为了当时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的第一大国,也可以说是世界经济中心在此时的世界经济格局就形成了以英国为主的经济强国,来带动其他国家的发展局势。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二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 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黄金储备也最丰富。
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使西欧、日本等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还凭借其经济势力,大肆推行强权主义政策,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难以稳定。
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问题,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达成了谅解和协议。其实质是由美苏两个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反映了二战期间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原则;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平共处;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它具有美、苏、英三大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损害了一些主权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结束了欧洲在世界政治的中心地位,也为后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世界格局的实际形成了以美苏二强的争斗战,为了在经济和政治上占据强权和霸主的地位,两强征战不少,从而形成了两极化的开端。
一、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决定政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二,未来的世界不可能是美国一家独霸的局面。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仍然处于优势位置,但国家实力占世界的比重比起二战后的一段时期已经下降了极多。三,从当今世界力量结构来看,多极化是确定趋势。当今世界存在美、日、中、俄罗斯等多个强国。它们之间综合国力较量的结果必然将导致多极化世界格局的诞生。四,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它的进步性表现在: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是美、欧、日、俄、中等国际力量相互制衡。
五,世界的多样性特征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极格局。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上千个民族中,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这种多样性决定了世界不可能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种宗教信仰、一种价值观念、一个发展模式和一种社会制度来主导和统治,决定了世界的发展应是多样的。世界的多极化而不是单极化恰恰符合世界多样性的客观规律。第六,多极化是世界历史前进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社会避免单极世界种种危害的唯一正确道路。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际金融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两次宣布贬值,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原因之二是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打乱了国际贸易旧有的价格体系。
原因之三在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逐渐陷入了经济增长缓慢而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的困境。伴随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衰落,欧共体和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两大新的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美国一国独霸的局面开始向美国、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过渡。1975年召开的第一次西方首脑会议是三足鼎立形成的标志。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实力也有很大的增强,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兴起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
冷战时期,美苏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霸主,归根到底是因为两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其他国家与他们之间的经济实力悬殊过大。在此背景下,美苏称霸的局面得以长期维持。而且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作用之下,各大战略力量的经济实力已经逐渐趋向于平衡化了,其国际地位和影响也在不断的上升。
针对这个情况,世界多极化经济趋势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断的历史潮流了,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之中,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领域上,多级趋势都是在加速发展的状态中。而且在冷战结束后的多级化发展不仅仅表现为大国之间的力量的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和他们的团结合作也是多极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们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往往有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也是对付霸权主义扩张的主要意图表现。
冷战后,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两个超级大国不复存在,俄罗斯已没有厚实基础与美国抗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称霸世界,在国际上指手划脚,无礼干预,西欧、俄罗斯、中国、巴西日本、印度等国也迅速崛起,逐渐能与有与美国对话的分量,在关心彼此重大利益的问题上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着迫切平等对话的需要,在问题上与美国的分歧增多,世界多极化成为必然趋势。
而且在二战以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因而只能向多极化演变,无法按照预想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