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1+2”简化证明论文被耽误了七年
日前媒体广泛报道了陈景润“1+2”手稿被发现的消息。记者近日从有关方面获悉,所发现手稿并非数十页的“1+2”简化证明论文的手稿,而是12页的中英文“1+2”论文简要手稿。此手稿将
先生的其他珍贵遗物一起,于本月下旬陈景润逝世两周年之际由
夫人由昆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有关人士称,这份发表于1966年的“1+2”论文简要和7年之后始得发表的“1+2”简化证明论文,其发表和发现的历史沿革形象地折射出国家的命运对科学事业和科学家命运的影响。
据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所长李炳仁介绍,此次发现的“1+2”论文(简要)手稿是陈景润于1966年向《科学通报》的投稿,发表于该刊1966年第17期。此后,该刊即因***开始而被迫停刊,陈景润此后完成的论文全文发表无门。1973年,随着***同志恢复工作,科研环境有所好转,《中国科学》杂志即将复刊,陈景润便将耽搁数年的“1+2”简化证明论文投出,并发表于复刊第一期上,共计30多页。根据国际惯例,论文简要不能被正式承认为研究成果,据此,陈景润“1+2”成果被世界承认的时间整整被***耽误了7年。
据悉,陈景润 1+2 简化证明论文发表后,在国际数学界引起极大反响,而该论文的排版也颇费周折。由于论文中数学公式极多,符号极繁,且很多是多层嵌套,拼排十分困难。科学院印刷厂派资深排版师傅欧光弟操作,整整排了一星期。1973年,******在一份新华社记者写的内参上看到关于此重大研究成果的报道后,提出要看论文手稿。有关单位便将出版的论文放大样呈交了***。
根据当时有关科技论文编辑出版部门的规定,论文发表后,原稿不退还本人,因此,陈景润7年前后相继发表的两篇“1+2”论文的手稿均无下落。***以后,中科院数学所曾到有关部门寻找“1+2”手稿,被明确告知发表于1973年的“1+2”简化证明论文的手稿已被销毁,而发表于1966年的论文简要的手稿下落不明。
1997年初,数学所根据中科院办公厅档案处给下属各单位的通知精神对该所科技档案进行系统整理,4月份,档案室工作人员李春英在***期间曾被认为是可以销毁的麻袋所装几万页的文字中发现了这份沉寂了30余年的手稿。据介绍,这篇“1+2”论文简要写在普通稿纸上,中、英文各一份,共12页,标题为《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标题下有陈景润的署名。手稿纸面已变脆发黄,重新发现后一直由
夫人由昆保管。李炳仁所长认为,陈景润能在***中坚持科研并公开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反映了他追求科学的执着和气魄。此次发现的手稿,其科学价值已随着论文的发表而消逝,但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却历久弥珍。另据知情者说,
先生在世时从未提到过奠定了他在国际数学界地位的“1+2”手稿,也不会想到论文简要的手稿会重被发现。如今手稿将被珍藏和展出,将是对先生的极大告慰。
另悉,还有一批珍贵的陈景润遗物将于陈景润逝世两周年之际和“1+2”手稿一起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其中包括陈景润当年栖居于88楼锅炉房改制的房间中搞研究时使用的煤油灯,陈景润使用过的计算器和半导体收音机等。
夫人由昆提起她决定捐赠陈景润手稿的初衷时说,“
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他的一切包括他的研究成果和手稿都已不属于我们自己,而是属于国家。”据由昆透露,陈景润逝世后,曾有拍卖公司和她联系公开拍卖陈景润“1+2”手稿,并在致由昆的一封十分感人的信函中称,该公司的拍卖行为不是一般的商业行为,而是出
先生由衷的尊敬,并试图以此反映陈景润的手稿在30年后今天的价值评估。而由昆以为,捐给
先生手稿的最佳归宿。为此,她于去年11月份致函中国革命博物馆联系捐赠一事。中国革命博物馆认为,该手稿是该馆近十几年来收集到的比较珍贵的文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