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张明生和他的蝈蝈王国
蝈蝈俗称蚰子,是夏秋时节常见的草虫。每到蝈蝈生长的季节,不少爱玩儿的人都会到田野里捉上几只,放到笼子里玩赏、听其鸣叫。打小酷爱蝈蝈的张明生也不例外。然而,与其他玩伴纯粹玩赏不同的是,张明生捉蝈蝈不仅是为了玩赏,更是为了画画,而且一画就是37年,风雨无阻。他画的蝈蝈,姿态各异、形神兼备,令人称奇,虽然他身居小巷,但画的蝈蝈却远播在外,深受人们喜爱。
8月18日上午,记者在苹果园小区见到了正在专心画蝈蝈的张明生。一只活蹦乱跳的蝈蝈、几支大小不一的毛笔、一个放大镜,调色、润笔、下笔……记者凑到跟前时,两只蝈蝈已经由他笔下跃然纸上,形态十分逼真。
张明生告诉记者,他打小就喜欢蝈蝈,小时候经常去田野里捉蝈蝈,观察它们的姿态和习性,那时候蝈蝈给他带来许多快乐。1972年,17岁的他下乡到农场参加劳动,使他有更充裕的时间亲近大自然,近距离接触喜爱的蝈蝈。而且从那时开始,他喜欢上了画画,只要有空,他就在土地上练习画画,立志成为一名花鸟画家。在农场锻炼4年回城后,1976年,21岁的张明生拜花鸟画家张光斗先生为师,学习花鸟、昆虫画,并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观察活物作画而不拘泥于临帖。
为了观察活的昆虫,张明生经常和师兄弟们去野外捉蝈蝈、螳螂、蜻蜓、蚂蚱、知了等用来作画。“俺老师的蝈蝈比较多,有一次,俺老师想把刚画好的蝈蝈放到地上晾干,谁知,刚放地上,就有一只鸡飞奔过来,照画中的蝈蝈啄了一口。”张明生兴奋地说,“俺老师严格要求我们观察活物作画是有道理的,只有这样才能画得传神、才能把昆虫画活。我虽然只跟了张老师一年,但是收获非常大,少走了许多弯路。”
回忆起自己初学画画的那段经历,张明生历历在目。1976年到1978年,对于张明生来说是最为艰苦的一段时间。那时,他每个月只有21元的工资,但是每个月练习画画,光买纸就得17元,加上买颜料和画笔,他的生活费所剩无几,大多时候生活还要靠家里补贴。但由于对绘画艺术的喜爱和追求,生活的艰苦并没有让他放弃梦想。
为了更加细致地观察蝈蝈等昆虫的习性,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张明生经常白天深入田间地头,或蹲或趴在草丛中、庄稼地里静静观察。有时候观察入了迷,几乎忘记了头顶上火辣辣的太阳和周围蚊虫的叮咬,全身被汗水浸湿而浑然不觉。白天观察过后,到了晚上,张明生开始静心练习画画。“我通常一画就到第二天早上,画坏了就重新开始。那几年,使用的纸张不知道有多少。”张明生深有感触地说,“在昆虫画中,蝈蝈是比较难画的一种,它的鳞片多、色彩丰富,有很多细微之处不用放大镜很难观察到,如果一笔不慎,一张画就废了。所以,很多画蝈蝈的人都中途放弃。我之所以能坚持近40年,完全因为对蝈蝈、对绘画艺术的热爱。”
在张光斗先生的影响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张明生的画技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蝈蝈画得形神兼备,不论攀爬、静卧还是伏鸣都栩栩如生,且画中融入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谈及画作上的进步,张明生说没有近路可走,全部得益于老师的指点以及自己的坚守和生活中的观察、学习。对于自己的进步,张明生并没有满足,1985年,他成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开封分校的第一届学生,再次拜师学习花鸟画,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画技、画法。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张明生善于观察生活,在学习老师的同时又不拘泥于老师,注重画作的创新和个性,他画蝈蝈的水平不断提高,不仅能生动表现蝈蝈爬、卧、鸣叫等十几种姿势,而且画中的蝈蝈除具有光感、质感和透视感,还富有笔墨情趣,在动静结合中,体现情韵及意境;他画的蝈蝈,笔法细腻、勾勒了了,画作中融入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受到业界的高度评价。
由于张明生人缘好,画作水平又高,人们喜欢称他老张。在同行们的眼中,老张是个不懈追求艺术的歌者,而在周围邻居们的眼中,老张不仅仅是个画家,还是个全能的热心肠。他不仅经常到河大社区帮忙出板报、写条幅,邻居家的电动车、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几乎所有家电出了毛病,张明生都能搞定,而且随叫随到,分文不取。
张明生告诉记者,每年都有不少人找他画蝈蝈,但他很少拿自己的画去卖钱。虽然他平时生活节俭,但有人前来求画,若谈得投机,他会毫不吝啬赠送,广交朋友。如果交谈中发现志趣不合,即便对方出重金,也难求到他的一幅画。“画好一只蝈蝈需要两三个小时,但是朋友们来求画,一般都是送多卖少。金钱都是身外之物,何必斤斤计较。邻居们也是一样,我本身学过机电,帮他们修理一些小家电不算啥。”张明生笑着说,“画蝈蝈方面的艺术追求是无止境的,这种追求过程和帮助别人一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