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文提醒海外华商 这些问题该重视了
外交部官网日前发出文章,提示那些多年游走在“灰色”边缘的海外华商尽早走出灰色地带,全文如下:
岁末年初,一场席卷欧美多国的打击非法商贸和走私活动的强力“扫灰”行动陆续展开,将那些一直游走在“灰色”边缘的海外华商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自2017年10月起,西班牙、罗马尼亚、波兰、哥伦比亚、俄罗斯等国海关、税务等部门相继开展大规模专项执法行动,大批华商店铺被清查,损失惨重。而在非洲、中东等地区,有关国家对非法居留、非法经营、偷税漏税等问题的打击力度也逐年加大,“中国商城被查抄”等新闻屡见不鲜。
多年以来,海外华商夹缝求生,辛勤打拼,为推动中外商品贸易、繁荣当地市场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同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灰色”现象也愈加普遍,甚至成为海外华商的另类代名词。
一是“灰色”的身份。各国通常都要求外国人不得从事与“签证身份不相符”的活动,不少国家还严禁外国人从事零售行业,一些华商即设法通过“挂名”、“合雇店员”等套路,隐瞒真实签证身份,暗箱操作商贸活动。
二是“灰色”的货物。在俄罗斯等国,正常清关(俗称白关)手续繁、税率高、时间长,很多华商为节约成本,与谋求灰色收入的海关等部门一拍即合,委托各种清关公司代办通关手续,将货物以低包价、换名等方式运至当地。历经多年,这种“灰色清关”已实现高度产业化,而其本质就是走私。
三是“灰色”的经营。在实行统一关税的欧盟国家,华商虚开增值税发票,偷税漏税等现象非常普遍。据有关方面反映,“百分之九十九”的波兰华商存在购买虚假增值税发票问题。而“绝大多数”的哥伦比亚的华商店铺则使用从西班牙带入的造假会计软件,对销售过程进行非法操作。
坦率地说,“灰色”的形成有其历史成因和外部环境,不能全怪华商。很多国家法制不健全,海关税务制度繁杂,且监管不力,官员贪腐,才滋生出灰色地带。“灰色”华商们最有代表性的诉苦就是,“我们也想正规化、合法化,但正是因为‘白道’走不通,才逼得我们走‘灰道’”。
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这些“灰色”的运营方式虽也曾受到阶段性清扫,但确实为一些华商积累了可观的财富。不少如今功成名就的海外侨界精英,就是从早些年间的“灰色”经营过程中积累了第一桶金,而后及时抽身转型,另谋发展,继而由灰变白。
但随着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和经济民粹主义的兴起,各国明显加大贸易保护和市场监管整顿力度,法律制度日益完善,税务执法更趋严格,“灰色”空间越来越小,隐患越来越大,曾经的“灰色”机遇早已不复存在。而从本质上讲,不管如何包装,不论多么有理,“灰色”就是违法,就是超越了底线。自甘“灰色”的华商,也必然不得不承受相应的风险和代价。
实际上,他们也很可怜。在不同国家一条条巨大的灰色利益链中,处于顶端和中高端的,永远只是驻在国执法和管理部门中的实权人物,和那些掌握一定社会资源、相互勾联的中外后台老板,最大多数的华商则始终处于被压榨的最底层。从申请签证到货物清关,从办理证照到日常经营,他们在每个环节都需要付出额外费用,小心打点,交纳“保护费”,不仅受尽盘剥,勉强维计,而且终日担惊受怕,毫无尊严。一不留神,随时可能遭致倾家荡产的罚没,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
他们也很可悲。虽然付出辛勤的汗水,他们却始终与当地社会格格不入,更因其与当地低端从业人员逐利,而遭到驻在国官方、媒体和民间的一致排斥和反感,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受到打压甚至暴力冲击。2004年西班牙埃尔切鞋城针对华商的那一场大火,随时随地可能重发。而在广大海外同胞特别是那些已完全“落地生根”的华侨华人和有实力的中资企业看来,他们的灰色行事方式助长了驻在国的贪腐,恶化了营商环境,更破坏了中国人的形象,因此往往遭到同胞鄙视,甚至被斥为“害群之马”。
有时候,他们甚至很可气。他们习惯了“一切都可以花钱摆平”的小聪明,对祖国政府和驻外机构“要遵守驻在国法律”的反复提醒劝告总是置若罔闻,心存侥幸。而一旦被查抄、发现“花钱”也“摆不平”的时候,一些人不自查、不反省、更不愿通过当地司法途径去维权,只知道向中国大使馆喊冤、施压,打出诸如“中国人受欺负”、“被歧视”等标题来博取同情。一些哥伦比亚华商被查抄后,甚至以聚众冲闯中国大使馆、殴打使馆人员的极端恶劣方式,逼迫中国政府出面为他们讨回被罚没货物。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把事情搞大,中国政府就会出手相助”。
即使在这样畸形的生存环境下,“灰色”华商依然人数众多,有增无减,其背后还涉及国内千千万万个家庭。长此以往,一旦他们在长期“被压迫”状态下出现重大意外,或遭外方坚决取缔清场,极可能在海外爆发重大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国家和人员的安全利益,影响中外关系和民族感情,甚至影响国内稳定。
在中国步入新时代、与世界深度交融的今天,“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中外贸易的持续扩大,以及各类贸易便利措施的不断推出,都给海外华商带来了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习总书记在给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广大华商把握机遇、发挥优势,积极关心和参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互惠合作中实现自身事业更大发展”。面对“灰色”空间越来越窄的困境,如何抓住机遇,尽快转型升级,应是这些依然深陷灰色的华商们最为紧迫的任务。
其实,可走的路依然很多。他们可以通过抱团取暖,组建商会,积极争取自身权益,严格按照驻在国法律,规范经营行为,真正做大做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国家商务主管部门和驻外机构应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推动有关国家为华商提供更加宽松、便利和公正的营商环境。
他们也可以立足当地,转变经营理念,谋求多元化发展。这方面成功的案例也很多。一些华商紧跟市场需求,或通过产品升级,自创品牌,或转投实业,成功转型。一些华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市场资源和优势,与国内知名厂商合作,帮助高端的中国产品以更快、捷的方式进入驻在国终端市场。还有华商抓住电商带来的机遇,跻身进入驻在国物流和快递行业。
再不济,在驻在国全面、彻底的“扫灰”铁掌尚未打出之前,早日收拾行囊,全身而退,另辟合法战场,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当前国内全面深化供给侧改革,加速经济转型,也给海外华商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选项。
告别“灰色”,要么有尊严地留下来,要么优雅地退出。所有那些依然游走在灰色边缘的华商在新时代都应对此做出理性的选择。只有当每一个海外中国公民都能从容、体面地植根于当地,发挥出应有的正能量之时,才能共同支撑起一个强大、文明、友好的新时代“海外中国”。
附:有关国家开展执法检查情况:
2017年10月25日,西班牙国家警察、税务总局联合开展名为“购物”的执法行动,对巴塞罗那、西马德里等多地华商店铺进行搜查,并以走私商品、偷税漏税等罪名逮捕华商近80人。
2017年10月起,哥伦比亚政府展开史上规模最大、代号为“香港行动”的反走私专项执法行动,检察院、税务总局先后3次对波哥大中区批发市场华商店铺突击联合执法,查封的21家商铺中大部分为华商,查没资产总价值约9122万人民币。
2017年10月起,罗马尼亚税务部门以打击偷税漏税为名,突然加大对华商聚集的布加勒斯特红龙市场的日常检查力度,不少华商店铺被罚、仓库被查。
2017年12月起,波兰海关税务稽查局对华沙郊区GD中国商城以及越南、土耳其等商城进行大规模执法检查,限令各商户在18年1月底前对偷税漏税、违规经营等问题整改到位。
俄罗斯继续2016年整合海关、税收部门后,相继推出电子标签、“在线收银机”等举措,并计划自2018年起开展全境道路临检、扩大电子标签等手段,全面加强海关稽查和商品检控力度,重拳治理“灰色清关”这一陈年顽疾。
西班牙新中国城与新百元店发展凸显华人融入新问题
中国侨网12月12日电据西班牙《欧华报》报道,随着旅西华人的不断发展,华人批发商聚集的“中国城”,以及面积超大的“大型百元店”在西班牙各地不断涌现。由于大量华人商家在一地集中出现,同时上规模的大型百元店也屡屡在当地创下“第一”,所以华人的发展也日益成为西班牙社会各方所关注的焦点。
“新中国城”所带来的问题
近些年来,旅西华人的百货业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辐射式发展,不仅新的华人大型百元店在西班牙遍地开花,相应地为它们供货的批发仓库也由马德里、巴塞罗那和瓦伦西亚等中心城市,向其它地方性城市扩散发展。据介绍,在塞维亚、马拉加、桑坦德、穆尔西亚等城市都有规模不等的华人批发商聚集地。
日前,西班牙南部穆尔西亚媒体在报道中“惊呼”:不知不觉中,当地竟出现了一个华人批发商聚集的小“中国城”。在那里,不仅一个街区上都是紧挨着的华人批发商家,而且周围地区和城市的华人百元店店主也会“有规律”地上门进货。此外,由于群聚效应,各种为华商服务的餐馆、中文学校也开始出现,甚至当地的洗衣房上也贴出了中文服务标识。
据介绍,穆尔西亚近年来才出现的这座“中国城”,位于Los Dolores市通往La Azacaya 市的公路旁,在不到两公里长的路段内,聚集着二十多家华人批发商,他们经营电信、电子、家电、家庭用品、首饰和服饰等的批发业务。在各家的货架上都摆满了各类中国产品。
随着“中国城”的日益成形,当地媒体,乃至市长都开始关注这一华商聚集区。为此,穆尔西亚的地方性媒体《真理报》特地派出记者到当地走访。在随后以《菜园里的“中国城”》为题而发出的报道中,详细介绍说,华商聚集区坐落于穆尔西亚市郊的公路两旁,一片菜园中。那里的华人批发商主要是向附近城市和地区的华人百元店供货。让人感到有些奇怪的是,“中国城”里的商家周六都关门,到了周日却车水马龙。
采访中,在当地居住了十多年的42岁温州籍华商Xulian介绍说,华商所以会聚集在那里,是为了方便周围客户进货,可以在这里采购到他们需要的所有种类的货物。此外,当地华商们也都是亲友关系。在与西班牙人的接触上,虽然华人因语言问题,较为保守,但已经为人父母的华商们,因为孩子,会和外界有更多的联系。另外,在经营上,华商会有“代书”帮忙指导。
对于当地华人的生活和经营,西班牙媒体也报道说,华人会找大型店面,并且经营有道,付房租也大方及时。但也有人奇怪:有的华人商家生意并不太好,他们哪来的钱去支付各种房租、工人工资等开支?此外,西班牙记者在报道中也介绍说,那里的华人习惯使用现金支付,开店融资时也不会到银行贷款。此外,在中国城里还会看到,华人所开的车都是高档车。从当地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新“中国城”的形成,华商的大量聚集,不仅让当地社会各方开始以审视的目光,关注华人生活和经营的方方面面,还产生许多疑惑,甚至是质疑。这其中难免会夹杂一些负面的印象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