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六亚洲第一!谁是致北洋水师覆没的真正推手罪魁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这是所有中国人无法忘记的一场战争: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邓世昌、丁汝昌一众爱国将士壮烈捐躯;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战争期间日本窃取钓鱼岛。
在近代,中日两国先后走上求强求富之路,海军建设是主要目标。在硬实力上,清朝GDP占世界总量17.6%,日本明显逊于中国;清朝军队员额是日本5倍左右。有人认为甲午海战中日军装备好于清军,但从军事角度讲,这样认识是浅显的,清军依托大陆,近海作战,占尽地利;而日军远离本土,补给较为困难,显然不利。然而最终战役结局竟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什么一战而败,一败而溃,一溃而亡?
一、真正的战争,永远发生在战争开始之前。失败往往首先从内部开始。
清政府的专制体制及其必然带来的政治和经济的腐败。从身居要位的历届海军大臣,到北洋舰队普通的一员,大家首先考虑的不是民族国家和军队的利益,而是个人的利害。再强大的部队,也难以抵御这种腐败的侵蚀。随着满族中央政权的衰弱,汉族官僚李鸿章等人纷纷崛起。他们办洋务、兴局厂、练新军,轰轰烈烈。在相当一部分满清权贵们看来,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因此,朝臣们为了削弱李鸿章,不惜削弱北洋海军,限制北洋海军就是限制李鸿章,打击北洋海军就是打击李鸿章。
二、上行,下效,鼓励狗才的体制中必然包含着排斥英才的事实。在这种体制中的民族国家和军队,纵有铜墙铁壁,最终也会被摧毁;纵有匹夫之勇,终究无力回天。多种资料证明,北洋水师1888年成军以后,军风被各种习气严重毒化。当时,北洋军舰上实行“责任承包制”,公费包干,管带负责,节余归己。因此,各船管带平时把经费用在个人前途的“经营”和享乐,无暇对船只进行保养和维修。
三、不败才是奇怪的:先看布阵。当战场不再是操演场时,面对逼近的敌舰,北洋舰队首先布阵就陷入混乱。丁汝昌的命令是各舰分段纵列,摆成掎角鱼贯之阵。而到刘步蟾那里竟然变成了“一字雁行阵”。而实际战斗时的队形却又变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短时间内阵型如此变乱,说明了什么?即使如此勉强的阵型也没有维持多久,待日舰绕至背后时,清军阵列始乱,此后即不能复成型。
四、军队平日腐败,战时必然要付出高昂代价。力图隐瞒这一代价,就要借助谎报军情。这也是北洋海军的一个特点。黄海海战,丁汝昌跌伤,舰队失去指挥,本因我方在有效射距外仓促开炮,震塌飞桥,奏报却成为“日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丁脚夹于铁木之中,身不能动”!此战北洋海军损失致远、经远、扬威、超勇、广甲等五舰,日舰一艘未沉。李鸿章却电军机处“我失四船,日沉三船”。一时间除参战知情者外,上上下下多跌进自我欣慰的虚假光环之中。不能战,以为能战;本已败,以为平,或以为胜!北洋报沉的日舰后又出现在围攻威海的日舰行列中。但直至全军覆灭那一天,我军谎报军情未曾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