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控费第一股陷入盈利困境 首期员工持股计划遭套牢

2018-05-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布局PBM(医疗福利管理)业务模式九年,但始终未能带来实质性贡献,被称作"中国医保控费第一股"的海虹控股(000503.SZ)身陷盈利困境.

布局PBM(医疗福利管理)业务模式九年,但始终未能带来实质性贡献,被称作“中国医保控费第一股”的海虹控股(000503.SZ)身陷盈利困境。

海虹控股近日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公司盈利同比亏损程度加剧。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亏损0.80亿元,同比下降近44%;公司营收同比下降达18%,实现0.81亿元。

从具体业务来看,目前支撑海虹控股业绩的是医药电子商务及交易,今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占公司营收比重达86%。但该业务盈利能力近年呈现下降趋势,今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降近20个百分点。但市场更为关心的可能是公司九年来潜心布局的PBM业务何时能为公司业绩带来实质性贡献。

海虹控股是PBM业务在国内的先行者。2009年国内新型医改政策的出台打开了医保控费业务一定的市场需求,而能够对整个医疗流程进行监管协调,以达到控制医疗费用支出、促进疗效等目的的PBM业务正契合了这一需求。

海虹控股看中了PBM业务良好前景。这一年,海虹控股与美国最大的PBM业务公司Express Scripts,Inc.(下称ESI)设立合资公司益虹,在国内开展PBM业务。

两年后,ESI将其持有的益虹股份转让给海虹控股,公司自此持有益虹100%股权,并开启了加快布局PBM业务的步伐。去年10月,海虹控股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25亿元用于实时智能审核平台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额33.5亿元,是公司对PBM业务的进一步升级。

不过,海虹控股对PBM业务长达九年的付出并未带来可观的回报,该业务一直未能给公司业绩带来实质性贡献,而公司的主营业务净利润自2009年以来也持续亏损。

根据财报梳理,海虹控股PBM业务在2009年、2010年无收入进账,2011年至2013年分别为348万元、972万元、1074万元,随后两年未给出具体数据;2016年为1313万元,同比增长近18%(依此可得出2015年约为1113万元)。

今年上半年,PBM业务实现收入1097万元,但成本却达1493万元,导致毛利率为-36%。而去年该业务成本是收入的三倍多,毛利率达到-223%,对公司利润不仅没有贡献,反而有一定拖累。

值得注意的是,海虹控股此前发布的PBM业务进展公告中多次表示未明确服务收费标准。

海虹控股PBM业务的收费主要有两种途径:根据服务内容向医保收取服务费用;与医药厂商开展合作,向药品生产厂商收取信息服务费及增值服务费。前者依赖于政府的采购需求,受政策影响较大,具体时间难以确定,后者也需要进一步明确收费标准。

而海虹控股的PBM业务未来能否获得回报的关键就在于盈利模式。虽然今年与成都百汇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签订的《智能医疗战略合作协议》中,公司首次明确了收费方式,但能否推广适用,还需要一定时间去探索。

PBM业务将成为海虹控股股价表现的催化剂,并在发布的多份研报中维持目标价83元/股。

但是在PBM业务盈利模式尚未完全明确、无法贡献实质性业绩的情况下,海虹控股依靠PBM业务还能继续“讲故事”吗?

在二级市场上,自去年12月初以来,海虹控股股价不断震荡下行。今年5月11日,公司因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停牌前两个交易日该股连续跌停。今年初到5月10日收盘(24.93元/股)公司股价累计跌幅达40%,目前公司尚未复牌。

根据8月2日签订的框架协议,海虹控股与国新(深圳)投资有限公司或其关联方拟成立合资公司或其他合作方式可能会涉及重大资产重组。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有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这对PBM业务是利好还是利空尚难确定。目前公司控股股东是中海恒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持股27.74%),公司实控人为康乔。

另外,在发布半年报的同时,海虹控股还发布了终止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告。公司表示,因股票停牌以及停牌前定期报告、业绩预告敏感期等因素,这期员工持股计划无法在股东大会通过之日起6个月之内完成购买。

随着股价走低,海虹控股首期员工持股计划已被套牢。该期员工持股计划持有公司股票约587万股,购买均价34.058元/股。按照停牌前的收盘价计,每股已经浮亏近27%,合计浮亏达5358万元。

目前,海虹控股基于过去12个月每股收益的静态市盈率高达6041倍,基于2017年预测每股收益的动态市盈率亦高达700倍。如此高的估值在A股市场并不多见,这家公司未来的投资价值还需业绩来进一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