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者无意却赔1亿 春晚小品影射河南人?

2017-10-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说这个事之前我有个问题,因为山东人用河南话调笑侵了河南人民的权,要向全体河南人道歉;那么河南人用河南话去山东行骗,河南人民是把这颗老鼠屎扔出锅,还是集体向山东人道歉并每人赔偿一元呢?首先这个诉讼本身就建立在"地域"之上,不知道的人都会去打听:为什么几句话闹这么大?律师哥哥你负责解释?之前曾有报道:某外国风景区里有用中文写的,提醒游客注意公共卫生.结果自是招来国内一片骂声,说:为什么要用中文写,显然是针对中国游客的,难道中国游客素质很差?强烈抗议歧视华人.此者何解?很简单,凭什么一个典型

说这个事之前我有个问题,因为山东人用河南话调笑侵了河南人民的权,要向全体河南人道歉;那么河南人用河南话去山东行骗,河南人民是把这颗老鼠屎扔出锅,还是集体向山东人道歉并每人赔偿一元呢?首先这个诉讼本身就建立在“地域”之上,不知道的人都会去打听:为什么几句话闹这么大?律师哥哥你负责解释?之前曾有报道:某外国风景区里有用中文写的,提醒游客注意公共卫生。结果自是招来国内一片骂声,说:为什么要用中文写,显然是针对中国游客的,难道中国游客素质很差?强烈抗议歧视华人。此者何解?很简单,凭什么一个典型可以代表一个地方,这位律师哥哥是在为“地域文化”站台吗?

现在回归这个问题,既然要了解事情,我们就把他剥丝抽茧庖丁解牛一番。律师的法律意识强,对维权敏感无可非议,但是经常出现非常奇怪的现象:有些律师别出心裁提起奇葩诉讼,甚至是恶意诉讼滥用诉权。本案略有争议,河南人每人一元,是多少人?你能拿出实名登记的人数?这其中有多少人授权委托了你?有多少人放弃索赔?你叫法院怎么判?法院能判抽象数字?没有具体诉讼标的,根本不具受理条件。另外要咬文嚼字的话,很多人印象中河南人朴实憨厚,骗子伪装河南口音行骗,更容易得手,节目反映的是对河南人的善意和骗子的狡猾也合逻辑,这律师自我对号定位,还拉上全体河南人,实在荒唐。

说个花絮,撰文之时遭到某君抨击:正如之前所说普通话是大众语言,而方言用的是一个特定群体。哪些嘲讽的,再提前几年报道国外用中文写的:不要随地吐痰等,你看到是不是也感觉脸发烧,不也是愤怒一片。也只有国内的文艺创作用歧视残疾、地域、方言来设定搞笑包袱。要是在国外保证告到你底朝天。不知为什么,平时都吵吵着依法。但真正有人用法律来维护权益的时候,又出来这么多“正义”君,反对诉讼理由竟然是:哪些曾经被嘲笑的地方,都没出来维护,怎么就你跳出来了,不就是为了沽名钓誉,要不就是玻璃心么。真是莫大的讽刺。我觉得某君没有看清命题,为什么用这些做包袱?因为黄梅戏,京剧只有该语言适用,这是文化传统的一种延展。正如赵本山的喜剧,他借以扬名,谁去找他要方言版权?中国的市井,还就是李家长赵家短的,可以说是陋习,但没有法律责任这种说法。诽谤和八卦或者别的什么,这要先进行区分。

要刺探江湖传闻需去客栈,要知晓风土民情离不开公共交通。地铁上,一位外来务工,不识字,向旁人询问该在哪一站下车换乘才能到达。此乘车区间共5人,3人(非上海人)回答“不清楚”后便不再言语。此时,我身旁一位说着一口浓厚上海口音普通话的女士(约四五十岁)热心道:“在XXX站,到站我叫你。”接着又说:“你换乘时注意班车方向,乘错方向就不好了。”她自己也不清楚方向,于是叫我帮忙查询,最终彻底弄清楚了换乘路线。之后,也是地铁站,我起床晚 急着出门→未吃早中餐出门→低血糖晕倒。同学扶我到长椅上休息,一位上海老奶奶经过,焦急的塞给我一瓶特效药和几个橘子,絮絮叨叨的叮嘱了我同学不少关于低血糖的注意事项,在我们百般感谢并表示没事了已经缓过来了后才放心离开。这就是某些人心中“刻薄、势利、尖酸”的上海人。首先上海的“地域”远比河南历史悠久、深入人心,再者,国际大都会应该没那么小气,也瞧不上我这一块钱吧。

哎呀妈呀,只能说。哪个地方都有好人坏人,但是为什么都说河南人是骗子呢?河南人自己该反省了。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我的亲身经历,第一次去河南被骗了个一分不剩,但也是一个河南大姐给了我路费,而且不留姓名。所以,我会一辈子感谢这位大姐的。借题而言,频繁虎伤人,谁垂清清泪。在所有动生物种类中,人的思想是最不好把控。明知虎会伤人,甚至吃人,但偏偏有人要招惹虎。明知闯红灯有危险,但偏有人要闯红灯。明知有些事不可为,但偏偏有人要为知。人那,都说是高等动物,有思想有思维,但偏偏有些人要选择做低等动物才会做的事。所以,最高尚最卑鄙,在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地方也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