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孙云飞 安徽省六安市委书记孙云飞代表: 农业科技创新应打“持久战”
安徽省六安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作为农业大市,六安集“老区、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国家连片扶贫开发区”五区一体,每年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粮食产量的百分之一。
从高校教师到基层任职,从皖西北阜阳到皖西六安,一直在农业大市“主政”的全国人大代表、六安市委书记孙云飞对于“三农”工作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去年,国家实现了粮食‘八连增’。但时间越往后,粮食增产的难度就越大。
”孙云飞介绍说,以六安市为例,2011年,该市粮食总产达到475.4万吨,居安徽省第2位,占全省粮食总产的六分之一,全国粮食产量的百分之一,连续八年创历史新高。粮食增产必须要找准新的增长点,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科技创新要高瞻远瞩,向科技要增收、保增长,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可谓找准了“点”。
“除了中央积极抓粮食安全,还要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积极性,达到上、中、下三头热,才能够保障粮食安全。”孙云飞分析说,当前地方政府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高有其深层次原因。粮食生产的多少不仅不跟地方财政挂钩,还要求地方财政向里面投。而目前,在中西部地区,凡是粮食主产区大多是财政比较困难的地区,往里大幅度补贴几乎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我们国家的农业弱质性很强,基础建设较差,目前很难达到旱涝保收。中央一号文件把着力点放在农业科技创新上面很重要。但如何贯彻好是项系统工程。我个人认为,农业科技创新不在科技本身之内,有着更为广泛的外延。”孙云飞认为,当前的农村必须解决好“三流”问题:
第一个是农民工的流动问题。要通过流动减少农民在土地上劳作,让新生代农民工向县、市合理流动。六安市每年外出打工160万人口,很多外出农民工在城市里生活习惯了,再加上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他们渐渐的不愿回到农村去。
可是在大城市里又买不起房子,最后就选择在县城里买房,条件再好一点的就到市区买房安居。所以一定要解决好这部分群体的就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也反过来推进其农业科技进步,因为原来多数农民要种的地现在由少数农民来种,就必须提高机械化程度,依托科技提高劳动效率。
第二个是解决好土地的流转问题。目前,农业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再好的良种良法在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下也很难达到高产。孙云飞说,他在阜阳期间就发现高产田的主人们都是种粮大户。土地流转到种粮大户手中,集中成片便于科技化、机械化的实施,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土地流转是解决科技在农业发挥功效的必要途径。如果不打通这个渠道,科技含量再高,再好的想法、再好的政策也是无法执行的。
第三是解决资金流向的问题。目前,农村的存贷差很大。存款比例大幅上升,贷款比例小。六安去年的存款余额超过1000亿元,而贷款余额只有500多亿元。这意味着大量的钱从农村流向了其他地方。如果能把新增贷款留在当地、留在农村,来解决科技投入,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孙云飞说,这三个问题表面看起来跟科技似乎无关。殊不知,其恰恰是解决农业科技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点。
“要意识到农业科技创新富有艰巨性。”孙云飞说,这与农业基础长期薄弱有关。农村很多地方至今还是“唐田宋埂”、没有沟渠。多少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虽然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但在体制上也影响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如何打破传统、改变固有的种植养殖习惯等还有一条长路要走,贵在打“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