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白领的“体检恐惧症”:为什么他们对体检如此恐惧
基本上每家公司都会给员工提供定期的健康体检,这其实是公司的一种福利,但是在中国并不是人人都有。公家单位有、白领阶层有,很多小规模私企没有。奇怪的是,很多城市白领有“体检恐惧症”,甚至有人连续多年拒不参加公司组织的体检,是自信,是太忙,还是恐慌?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职季,拿到了5个offer,每拿一个做一次体检,这种重复体检当然是不好的。但很多公司把健康体检作为福利,一年一次,为什么依然有很多人不愿意去,甚至患有“体检恐惧症”呢?
胖,以及对胖的焦虑,可能是重要原因。城市白领,需要面对紧张、快节奏的工作,且常常吃高热量的快餐并且久坐不动,胖已经成了一种常态,也就是所谓的“过劳肥”。根据北京市卫计委今年8月公布的数据,北京市18到79岁常住居民超重率为35.6%,肥胖率为21.9%,局面比较严峻。
大多数白领,对自己的肥胖是心里有数的,因为这常常被同事拿来调侃。而且他们认为,自己如果参加公司组织的体检,一定会有问题,而且大概率和肥胖有关。
成为别人口头上的“小胖子”,和成为体检结果中的“肥胖”,给人造成的心理压力是迥异的,而且因肥胖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都会逼着你不得不减肥,要忌口、要运动,生活舒适性要下降,这是不太能接受的。
但残酷的现实是,白领必须要面对健康状况的持续走低。根据上海外服健康管理中心的数据,上海白领体检异常比率持续走高,从2011年的87.6%上升到2016年的95.68%。(异常并不代表在此方面患有疾病,需通过复查确认)。
在上述体检异常率中,以2016年数据分析,检出率最高的三种异常情况分别为:体重超重(35.3%)、脂肪肝浸润(18.1%)和高甘油三酯血症(15.9%)。这三种体检异常情况在男性白领中更为凸显。53.2%的男性白领体重超重,46.4%存在脂肪肝或脂肪肝浸润,26.3%有高甘油三酯血症。这三种异常情况,都和胖脱不开关系。
德国卫生部长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世纪来,体检让德国人多活了25年。”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体检对于健康的重大意义。其实,越是害怕的事情,就越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它。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白领从内心抗拒体检,甚至有“体检恐惧症”,是仗着年轻的资本。根据最近发布的《深圳职场白领生存现状大数据报告》。在深圳职场上,年薪10万及以下可定义为“普通白领”,在白领总数中占比6成,平均年龄为27岁。
尤其是很多互联网公司,从业者年龄结构非常年轻化,年轻人觉得疾病和死亡离自己很远,对健康体检不积极。
所谓“年轻人没有必要做体检”,相信这是相当大一部分年轻人心里想的。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现在一般的常规体检包括以下项目:1、体格检查;2、外科常规检查;3、内科常规检查;4、血常规;5、乙肝两对半;6、肝功能三项;7、肾功能三项;8、血脂四项。
实际上,每年进行这样的体检还是能够发现不少的问题的,例如发现甲状腺、乳腺的结节,发现肝功异常,血象异常等,这样的人会被通知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确实能够发现一些恶性肿瘤。还有人在问诊中表述自己胃疼、阴道异常排液、便血、进行性吞咽困难、排尿困难等情况时,有经验的医生也会安排他们做相关的检查排查疾病。
进行体检,是一种健康管理。健康管理这个概念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美国最先提出的,但提出这个观念的却不是医疗机构,而是保险业。因为当时的保险业界发现,许多人平时不注意自身的健康保健,导致罹患重病,保险公司为巨额赔付而不堪重负。由此,健康管理这个理念就被提了出来。而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据统计,实行健康管理后,90%的个人和单位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
为什么体检制度在逐渐普及?因为健康体检对企业和员工都有很大价值:对于员工,定期的体检能够帮助员工发现潜伏的疾病,可以及时就医;对于企业,这不仅是员工看重的一项福利,还能帮助企业发现员工健康隐患,针对性管控健康风险。
但是,这背后牵扯的不仅是观念问题,而且还有身体反馈机制带来的紧迫性问题。年轻人平时身体虽也有“亚健康”,也担心“过劳死”,但总体上还是保有一个充满精力、满负荷运作的身体机能,驱动自己去体检的动力比较弱。所以呢,很多人虽然会预约公司的体检,但去不去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公家单位,一般选择公立医院去体检。私企,一般选择民营机构去体检。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目前都很难取得受众的信任。
先看私立体检机构。通过网上预约,选定距离最近的分店和合适的时间,就可前去体检。这不是很方便很节约时间吗?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不去呢?《中国体检行业互联网化专题研究报告2015》显示,公立医院市场份额占比达到72.3%,而民营体检机构占比仅为19.6%。在国内体检市场,公立医院占据了绝对主体。而且绝大多数居民对公立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疗设备的认可程度远远超过民营机构,这一观念短期内难以打破。
虽然很多民营体检机构,装修和服务非常5星,但消费者还是有浓浓的不信任感。尤其是他们的专业团队经常显得捉襟见肘,较高级别的体检专家多是从公立医疗机构返聘的退休人员。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民营机构在给你体检完后,会和你说,某些方面可能有问题,需要进一步体检(加钱),很多人的第一反应立马是:是不是套路,是不是骗钱?
民营体检机构的套路是比较多的,比如体检套餐中有三个检查,肝功三项、胆红素三项、血清蛋白四项,听上去全面专业,实际上这三个项目按标准来说都包括在肝功检查这一项里,另外还有一些检查项目都是没有必要做的。
公立医院,医生水平、设备先进性没问题,但还是会被质疑“走过场”,尤其是单位组织的体检,每个人的花费就是几百块,这就无法将CT、彩超、胃镜等较复杂的检查全部囊括。而且,公立医院的体检往往是人满为患,医生根本没有时间应付你。
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很多人最关心的一个话题是,体检能检出癌症吗?为什么有些人坚持每年体检,最后发现癌症时还是已经晚期了?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马某到体检机构做全身体检,其中一项结果为“胸部正位片未见异常”。10个月后,马某到积水潭医院看病,被诊断为“右肺癌IV期,伴全身转移”。因认为体检机构漏诊,马某将该体检机构诉至海淀法院,索赔48万元。最终马某获赔12.5万元。
实际上,健康体检是为了发现身体上存在的健康问题,但通常不包括肿瘤筛查,防癌体检则属于专业性的肿瘤筛查。健康体检虽然也能检查出一部分癌症早期患者,但防癌筛查对体检对象和医生的要求都很高,因此很容易出现“漏网之鱼”。
而且,不同的癌症类型有不同的筛查方案,不管是抽血还是拍片子,只能倾向于“诊断为癌症”,都不能100%确诊为癌症。想最终100%肯定地确诊是癌症,只有靠病理诊断。所谓病理诊断,是取得肿瘤组织后做切片观察。
虽然在常规体检中,排除掉患癌隐患,属于对体检的“过高要求”,但很多消费者就是有这样的诉求,但价格便宜的常规体检又满足不了,所以他们觉得体检意义不大。
中国游客在日本疯狂购物被日本媒体称为“爆买”,如今前往日本体检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医疗爆买”现象。客观地说,这样的“体检团”的出行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体检,也有旅游的意图,但日本的体检行业对中国人的吸引力正在加大。
赴日体检的吸引力在于细分化,日本体检以精细度著称,比如,日本自己就是癌症大国(癌症是一种“老年病”),对癌症的筛查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一些富裕阶层对癌症的筛查比较重视,这部分需求国内市场能提供的产品并不充分。
说实话,我们并不需要替富裕阶层去操心。但国内大量职工的每年定期健康体检,如何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呢?这里主要提两点意见。其一,一个刚入职的22岁的小伙子,和一个快退休的59岁老男人,在很多公司提供的体检项目上,内容一模一样,这是很不合适的,不同年纪的人患病风险不一,应该提高公司体检的区分度、定制化。
再比如,美国顶尖的医学协会,推荐有一定烟龄的烟民每年做一次肺部的CT,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对于健康的年轻人,虽然每年一次的局部CT不足以对身体造成什么损伤,但这确实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公司在购买体检服务时,是不是可以先调查下哪些人抽烟?
但是,从目前的现状看,不仅公司很难提供肺部CT的体检项目,即使能提供,很多体检机构也做不了。是不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类的高端体检项目,普及度能够提升?
其二,关于“集体强迫性”。不少公家单位,会选择某一天集体组织体检,这具有一定的程度的无可逃避性,而私企的体检大部分是自己选择时间。自己选择时间,有很多好处,更灵活自由,但也给人逃避创造了条件。当然,无法让企业强迫员工体检,但对于一些常年不体检的人,企业是不是可以和这些人聊一聊,关心一下他们拒绝体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