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箴家族 陈寅恪家族的“优美门风”刘梦溪阅读附答案

2017-11-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晚清官场所仅见.陈宝箴抗辩自雄的整个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义宁之学的风采. 陈寅恪的父尊陈三立的风骨,比之陈宝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虽为进士出身,

晚清官场所仅见。陈宝箴抗辩自雄的整个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义宁之学的风采。 陈寅恪的父尊陈三立的风骨,比之陈宝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虽为进士出身,终其一生没接受过任何官职,吏部主事只是个虚衔。戊戌政变时,维新党人受到惩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革职后退归江西南昌,中间陈三立两次大病,一次拒不服药,至以牙齿咬碎药碗。

光绪三十年(1904),清廷大赦在案人员,除康、梁和孙中山外,其余均予赦免,曾经革职者全部开复原衔。

但陈三立视其为乌有,不仅不接受各项荣誉邀请,不得已偶尔北上,宁可绕道,也不入帝京。1937年日人犯华,陈三立愤而不食而死。欧阳竟无大师对散原(即陈三立)的评价是:“改革发源于湘,散原实主之。散原发愤不食死,倭虏实致之。

得志则改革致太平,不得志则抑郁发愤而一寄于诗,乃至于丧命。彻终彻始,纯洁之质,古之性情肝胆中人。发于政不得以政治称,寓于诗而亦不得以诗人盖也。”陈三立姿质峻洁、风骨凛然,晚清到民国的政坛文苑,稍知其名者无不啧啧赞佩。

陈寅恪先生毕生守持的精神,固然是20世纪现代学者追求学术独立题中的应有之义,但将此种精神守持到如此纯度和高度,则又为同时代其他学者所不能望其项背。究其原因,实与乃祖陈宝箴和乃父陈三立所代表的义宁之学的精神传统直接相关。

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里说:“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其论《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则又云:“家世信仰之至深且固,不易湔除,有如是者。

明乎此义,始可与言吾国中古文化史也。”然则寅老之所论,是亦有自家门风之影响熏习之体悟存焉。 (选自《北京日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开篇追溯陈寅恪的父辈和祖辈,陈宝箴内心最佩服的人物是曾国藩,陈琢如读王阳明书而拍案慨叹,这其实是作者在探究陈寅恪家族的“优美门风”的历史渊源。 B.

陈宝箴不但把曾公之言存乎心底,而且将曾公之言付诸行动,特别强调士人的“独立之精神”。《祭闵子清文》《书周贞女》中有文字可佐证。 C.陈宝箴因“王树汶案”降职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