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尽毁是什么意思 余世存:这是个三观尽毁节操碎尽的时代

2018-03-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是个三观尽毁节操碎尽的时代,余世存这样诠释:首先,我引用年轻人的一句话来评述这个时代的精神,就是"三观尽毁,节操碎了一地."这个话非常精准,某种意义上跟毛喻原和十年砍柴说的异曲同工,但这个话说得挺狠.我之前以为是初中生.高中生们相互嘲弄的一句话,是彼此之间开玩笑说的一句话.但童谣也好.青少年的流行句也好,其实都有意义.一句话竟然这么精准地命名了这个时代.要知道,在中国传统上,童谣一般是有寓意的,有巨大的隐喻,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隐喻就是那句话:三观尽毁.你可以看成是中学生彼此间的玩笑,

这是个三观尽毁节操碎尽的时代,余世存这样诠释:首先,我引用年轻人的一句话来评述这个时代的精神,就是“三观尽毁,节操碎了一地。”这个话非常精准,某种意义上跟毛喻原和十年砍柴说的异曲同工,但这个话说得挺狠。我之前以为是初中生、高中生们相互嘲弄的一句话,是彼此之间开玩笑说的一句话。但童谣也好、青少年的流行句也好,其实都有意义。一句话竟然这么精准地命名了这个时代。要知道,在中国传统上,童谣一般是有寓意的,有巨大的隐喻,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隐喻就是那句话:三观尽毁。

你可以看成是中学生彼此间的玩笑,也可以看成是红十字会、郭美美、柯震东这些现象,还可以看成是吴思命名的官家主义特征,就连我书中写的知识界的爆发户、文化界的问题,也是三观尽毁,没有例外。所以毛喻原说的话我是同意的,这个时代要关注精神、谈论精神,真是二三人之间的事,非常私密,超过这个圈子流行开来,那肯定是有问题的,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我们所能做的是,在三观尽毁的时代,给大家提供一份超然。用我的话是公民人格、公民社会,这样的中间结构应该给人一种信任的东西。大家在生活中感到压抑时,看官场谈论、企业家的口水或者文化人的小情调也无法排解的时候,我希望我们这个社会仍然存在一些精神性的元素,能够给大家信任,能够让人们看到汉语世界仍然有它的东西,能够提供一种心灵层面的安慰。

余世存:其次,我们要讨论,为什么社会到了这个程度?知识分子或社会精英人士,是怎么把社会带到这个层面的?会看最近十年,2003年曾被很多人称为中国的权利元年,因为那年的孙志刚事件,中国收容劳教制度得到律师界、社会各界的批评,我的很多朋友也参与到各种维权活动中。那一年是中国风起云涌的维权年,人们发现了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

但2004年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当年11月我写了一篇文章《老调子没有唱完》,从张艺谋电影《英雄》的推出,到王蒙、任继愈等人抛出《甲申文化宣言》,说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向西方学得太多、走得太快,要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而且说中国文化如何如何牛。所以我说老调子没有唱完,就是说在中国人争取权利的时候,有了这么一个转向。这十年就在往那个方向转。到今天传统文化产业、国学已经成为时髦的词语,维权分子几乎成了敏感人士,连小区里的人见了维权人都躲着走。

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用东西方文化的词语,有三大任务——民族、民生、民权。民族独立自主的问题算是早就解决了;到2002年、2003年的时候,中国人的民生问题也基本得到了解决,即结束了短缺经济、能够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迈进。所以那一年民权问题开始高涨,中国人的权利意识起来了,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但很可惜,政府也好或者这个社会的另外一批人也好,他把我们社会转型的轨道强行地拐到民族身份认同上。而我们很多知识人,对民族身份认同没有考虑,只顾引入权利话语,没有想到民族身份认同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应该回答的问题。

“公知”最近十年的被妖魔化、污名化,跟我们自身在这个问题上的回避有关系,因为我们回避了民族身份认同问题,回避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和精气神问题。所以在左边力量的挤压之下,“公知”被淡化,被边缘化。虽然社会言论空间是如此地窄,这是很可惜的,但也没有关系,只要有人意识到了就可以做这个工作,就还有希望。

十年砍柴:刚才说三观尽毁,我突然想起了一个对子,四维不张。中国古代看社会道德沦丧时,总是说“四维不张,国之将亡”。我对余世存的判断很认同,为什么2004年当有关部门意识到以后,能用民族主义的东西来打压民权的东西?这是非常巧妙的,现在事后诸葛亮可以总结一下。当时的自由主义者主张公民权利时,也没读过多少书,说《二十四史书》全是黑暗的。我把自己也列为自由主义者的光谱,但对传统是尊重的,我说《二十四史》你读完了了?你读完前面几史也不错了,他很生气。我要维护公民权利的时候,就要把传统文化给打倒,这是不对的,是先天性的缺陷,所以有关部门很巧妙,突然提出民族主义的东西,把舆论倒向给搅过去了。

回到今天的问题,今天跟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不一样,跟21世纪初不一样,用官方的话是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迈入小康。中国以前引起社会动乱、引起社会分层剧烈的原因是生存问题没有解决,大部分老百姓吃不上饱饭,那时候讲文化、讲精神是没有用的。以前的士大夫会殉道,代价非常大,特别是明末的知识分子。到今天现代科技、市场经济、WTO、世界经济一体化给中国带来了福气,中国老百姓可能为了拆迁上访,但中国13亿人温饱问题解决了,而且我们看到身边所接触的,无论干哪行哪业的,比我们的老祖先要好很多,这时候应该看精神问题了,但我们还是在向下。这是我们面临跟以往不一样的命题。所谓救亡压倒启蒙的主题没有了,先解决吃饭的问题再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也没有了。这时候我们没有一些知识分子站出来写出一些超越自己立场的书,这时候进入市场就有两种。一种是《小时代》这样的东西充斥着,它吸金,大家把它包装。另外是我们看到的微博上各个阶层上的大V,微博跟BBS不一样,BBS是思考者的园地,微博是各个行当的,做买卖的、做房地产的或者官员都是表演,这些个大V发什么微博就知道。大家已经吃饱饭了,是第二世界经济体,每天给世界所提供的还是《小苹果》、《最炫民族风》?大妈曲占领世界确实可怕。民生问题基本解决后,转换到民权时,被人为地异化或者包装的民族主义给打断了。中国人需要找出自己的民族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气,民气是什么样的,这个族群是什么样的人,这终究是要找回的。当我们成为第二经济体,连进城的泥瓦工已经不是那么可怜,已经在老家盖三层别墅了,这时候让90后看《小时代》,太对不起列祖列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