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特种部队战绩惊人 冷兵器时代的无冕之王
魏武卒在战国时代可以说是一支堪称奇葩的军队,这支军队完全由步兵组成,在战国时代各国都以战车为主力的时代,步兵就相当于是炮灰一样的角色。相比于战车上士兵的轻松,魏武卒需要背负沉重的装备急行军,还要求要能够快速投入作战,从这些就可以看出魏武卒的强大。
“魏武卒”是战国初期军事家吴起训练的精锐步兵,是那个时代步兵中最为精锐和彪悍的代表。吴先生认为,兵不在多而在“治”,他建议魏文侯用新标准选拔士兵,组建一支精锐部队,名为武卒。士兵选拔标准自然十分严苛,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大意是说,士兵身上必须穿重甲,身背强弩和50支弩箭,手执长戟,腰悬铁剑,同时再携带三天军粮,半天内能急行军百里(折合现在的里程约40公里),才可成为魏武卒。
鼎盛时期的魏武卒满员编制大概五万人,五人为一伍,设伍长一人,十人为一什,设什长一人,以此类推,每个层级各有不同的名目和长官,最后至一千人为一个标准作战单位。这种方式已经和现代军事编制十分类似,保证了高度的机动性和战斗力。训练期间,每个作战单位配备有若干“专职教练”,对士兵进行严格的军事技能训练,包括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
司马错被秦惠文王任命为上将军后,创立了铁鹰锐士制。这个制度选拔士兵的标准严格到了极限——步战能力要超越魏武卒,上马作战则要打败彪悍的匈奴骑兵。当然,要想成为秦锐士首先考验的是体格,魏武卒的负重约50斤,而秦锐士要在此基础上外加全副甲胄、一口阔身短剑、一把精铁匕首与一面牛皮盾牌,总负重近80斤——相当于背着媳妇在打仗。
但这只是一块敲门砖,只有通过这个门槛,才能进行以后的专业训练。之后,进行步战较武要名列前茅,好好说话就是空手格斗技能大比武要能赢,然后再过阵战关,以及各种兵器的比武关。如此一来,能够成为秦锐士者,几乎个个都是“施瓦辛格”那样的壮汉猛男。秦国在15年时间里训练了20万新军,但其中秦锐士却只有区区1600人,那可真是精华中的精华。而这1600名全能战士的长官也是后来的秦国名将白起。
关于陷阵营的记录并不多,但少有的只言片语却透露出这支部队的惊人战斗力。《汉末英雄记》有云:“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当年在吕布麾下众将中,曹操无法劝降的也只有他和陈宫。高顺掌管的陷阵营自然也是吕布军中一只王牌部队,比较著名的战争是曾经击败过拥有关羽和张飞的刘备所部。
从兵种上看,陷阵营属于重装步兵,长枪、大型方钝、弩等是常备武器,对普通步兵、轻骑兵、重骑兵都有很好的克制作用。它的指挥官高顺也是极有口碑,“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贿”。最终,在吕布被平灭后,高顺一言不发,引颈受死。
孟德公之名当是世人皆知,而他拥有的一支精锐骑兵,也是千古留名之师——该部战斗力极强,作战时像虎豹一样勇猛,故名为”虎豹骑”。《三国志·魏书》提到:“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在一般部队中担任将领的人,在”虎豹骑”中仅仅是一名普通士兵,可以说每个虎豹骑士兵都是百里挑一的。
彼时曹操的军队分三大部分:地方军、屯田军和中央军。地方军是州郡的守军,屯田军是边防军。中央军又分内外,外军驻守在外,但受曹操直接指挥,内军又称中军(武卫营),是京城及皇宫的禁卫军,曹操的直属部队,大概10万人左右。而中军的精锐就是虎豹骑,人数不超过五千,是最核心的精华部分,也是曹操的命根子,统领多由曹氏将领担当(给外人指挥,曹操肯定不放心),比如曹仁、曹洪、曹纯、曹真、曹休,其他能触及虎豹骑指挥权的人,都来自曹操的亲家——夏侯氏家族。
公元377年,前秦强大,为抵御北方强敌入侵,东晋孝武帝广发英雄帖,招聘人才镇守北境。爱国人士谢玄领命驻守京口,因东晋时称京口为“北府”,故谢玄在京口组建的部队称为北府兵。北府军的扬名一役,就是在战争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八万北府军击溃八十七万氐族军,那真是一场让汉人扬眉吐气的胜利。尽管谢玄他叔谢安,也是北府兵的幕后总策划,在听到淝水之战捷报时只淡淡地说了句“小儿辈已破敌”,但当他回家之后,却兴奋地把门槛都撞断了。由此可见我们汉人真是表面含蓄矜持,当着众人面只会云淡风轻,回家后才狂喜过望。
北府兵战斗力惊人的原因当然有谢氏叔侄二人的精心打造,但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就是北府兵的主要兵源均来自从北方流亡南逃的汉人,很多士兵是被胡人灭了门,打回老家的人。报仇雪恨的想法支撑着他们奋勇杀敌,俗话说的好,“穿鞋的打不过光脚的,光脚的打不过不要命的。”
隋唐时期,骑兵的发展达到中国战争史的一个高峰,尤其重甲骑兵一度成为主流,而且提倡“甲骑具装”,也就是骑兵和战马均披厚甲。但在与机动性更强的突厥骑兵交手过程中,重甲骑兵屡屡受挫,于是中原政权开始仿效突厥建立精锐的轻骑兵部队。最先改革骑兵的就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而作为李渊他家老三,李世民继续深化自己老爹改革志向,不断精进,发展出一支精锐骑兵部队,即玄甲骑。所谓玄甲,就是黑甲,该军士兵都身着暗黑铁甲,跃马驰骋,甚是拉风。
《资治通鉴》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也就是说,后来成就帝王伟业的李世民正是玄甲骑兵队的大队长,而且同样穿着黑甲,身先士卒,并在与王世充遭遇的虎牢关之战中以少胜多。
说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各位应该都能口述两件他的英雄事迹,尤其后背的“精忠报国”刺青文身。但提到他统领的军队,知者想必寥寥。岳飞的直系岳家军是南宋中兴时最强大的一股军事力量,鼎盛时期约有十万人,分为: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和背嵬军等十二军。其中踏白军、游奕军和背嵬军为三支骑兵部队,是岳飞专门为了对抗金军骑兵精心打造的,堪称岳家军的精锐。其中的背嵬军则是骑兵中的先锋,后来更是成为岳飞的亲兵卫队,可以说背嵬军是岳家军的中流砥柱。
背嵬军趋向成熟后,不止骑兵部队壮大到8000人规模,更发展出一支万人规模的步兵军团,并且开创了步兵在平原击溃金人精锐骑兵的经典战例。至于背嵬军骑兵,细节就更多了,骑兵背嵬主要装备长、短刀各一,约十支短弩、二十支硬弓,以及铁叶片革甲等。战术多变,常常分成多个独立的战斗小组,紧密配合,与敌人作战时,往往在距敌人百余步时就由七八人放箭,七八人用短弩射马,然后长刀对劈,迅速冲锋,集结,再冲锋,从而大量杀伤敌兵。就是靠此战术,朱仙镇一役,奇迹般地以500背嵬精骑大破十万金军,逼得金人感慨“撼山易,憾岳家军难”。
永乐八年,朱棣征交趾(今越南)时,得神机枪炮法,于是创建了明朝的神机营。后来明成祖又提出“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是明代京城禁卫军三大营之一,也是明军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这支战略机动部队以铜火铳为主要装备,后期又添置火绳枪。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当时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比欧洲最早成建制的西班牙火枪兵(创建于1510 年),要早一个世纪左右。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部队,神机营的建立也使炮兵成为一个独立兵种写入人类战争史。
神机营一个营的标准编制是: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骑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战重炮及大连珠炮),共计5000人。作战时,列于阵线前列,各炮队之间有一定间隔,便于装填炮弹,可以轮番齐射,用炮火摧毁敌人阵地。1410年,明军在大漠受到蒙古鞑靼军队阻击,神机营用炮火攻击,敌军的防守阵地被神机营的炮火所摧毁,大部分守军在炮火中丧生。可见,冷兵器时代的对战方式,在现代作战武器面前真是不堪一击。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家军成军于浙江义乌,因统帅为戚继光而得名,总兵力4000人,主力是义乌的农民和矿工。戚家军因为战无不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的斩级记录,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戚家军百战不败的原因在于戚继光的治军思想极为先进,以东亚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部队,后膛的神威将军炮、佛郎机炮,还有鸟铳、倭刀、铁甲等。车营火器比为 43.60%,马营火器比为 42.57%,步营火器比为 48.02%,辎重营火器比为 58.70%,其中以辎重营火器比最高。
同一时期的欧洲正流行西班牙大方阵(一个大方阵规模相当于明朝的「营」),单一规模西班牙大方阵配付的火器比为22.38%(不含炮兵)。日本战国大名是以「备」为基本战术单位(也相当于明朝的「营」),一个「备」的火器占比为20.98%。均与戚家军相去甚远。纵观彼时的全球军事力量,只有奥斯曼帝国的新军火器(占比约在30%),和戚家军的差距还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