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院士为大一新生授课引发的思考:为何好的教学模式在中国难以推广
近日,几位武汉大学的院士,一下成为了全国的焦点,因为他们为大一的新生开了一门叫做《测绘学概论》的课程。这门课将由他们6位院士、4位教授共同讲授,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最奢侈的基础课”。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情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其实是颇为罕见的,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大学教授普遍不愿意为本科生讲课。那么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这一现状会因为这次事件而改变吗?
教授是需要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这一点是教育界的共识。教育部也明确规定:“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者不得被聘为教授、副教授职务。被聘为教授、副教授后,如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授课,不得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职务。”
从教学角度上,让教授给初入大学校园的本科生讲课,也有很大的好处。一个合格的教授,水平和格局都比较高,可以站在更宏观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提高学生眼界,使学生感受本专业的前途。
而这正是初出茅庐的本科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所需要的。在大学里,很多人其实对自己的专业并不十分了解,并且因此缺乏学习的热情。根据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项目组的调查,有35.9%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还有学者对中国各地175所普通本专科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46.6%的大一新生不确定自己是否选对专业。而教授的点拨,或许就能让这些迷茫的学生找到答案,开始对本专业感兴趣。据报道,在这几位武大院士开始讲课之前,很多同学对他们所学的《测绘专业》一无所知,而一堂课后,有同学“突然被启发到了”。而且,测绘专业最初在武汉大学并不是一个热门专业,“每年录取的新生里,十个就有七八个第一志愿不是测绘,两三个强烈要求转专业”。然而,在院士们开了这门课后,转专业的学生少了很多。到了第三年,还有外专业的转进来。
通常情况下,“我国高校,年轻教师成为了本科教学的主力军,倘若一个教授坚持为本科生授课,都会成为新闻。”武汉大学“最奢侈基础课”恰恰印证了这个说法。虽然政策要求教授讲课,但下有对策,一些学校,课表上写着教授, 但真正站在讲台上的却是青年教师。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与我国现行的“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有关。教师职称晋升的考核标准往往侧重于你的科研经费有多少,规定级别的论文有多少篇,科研获奖的情况等,而教学则往往只是一个附属。如果不重视科研,只重视教学,即使你认真教课,春风化雨,也可能收入惨淡,晋升希望渺茫,甚至会有被清退的危险。据报道,清华大学就曾经计划清退一名重视教学忽视科研的教师。所以,高校教授往往更喜欢搞科研,而不是讲课。
这样的弊端无法得到根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学评估没有硬指标。某一流大学的教授曾表示:“科研是硬指标,你必须有多少篇SCI的论文……教学上来讲呢,评估相对是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领导狠抓教授教学,科研重任在身的教授们也完全可以混过去。有教授就曾表示:“教学……你多花精力,少花精力都没关系……看不出他的质量”。(据《教授承担本科教学的困境与出路——来自全国八所一流大学的观点》)
而且,就算有教授愿意真心实意地好好地备课教学生,最后的教学效果也未必好。这次武大院士的课,几位老教授为了让学生们听懂,特意做了PPT,还将“讲义中拗口的概念删了又删,教材特意制作成彩色”,所以据说课堂效果极好。然而,不是每位学术先锋都这么有交互意识。攀登学术高峰的教授们,在教授基础知识时,不一定可以像年轻讲师那样,能够随机应变,注意与学生们互动。这也不只是中国教授才有的问题。哈佛大学的学生也会在上课的时候玩社交网站,因为“教授开始照着教材念他们已经看过的内容”了。
想让教授们把一部分精力放到教学上,一个最关键问题就是要使轻飘飘的教学评估具体起来,能够被量化。有个办法是,把教学研究也看作是学术探究,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学转变为一个个教学研究成果。比如说,一个教授,在研究本专业问题的同时,也需要研究如何将深奥的知识以通俗的方式讲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对于传授方式的研究,经过课堂实践,同样可以整理下来,作为一个学术成果,参与评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教授教学,研究的过程也会使教授的授课水平提升。
除此之外,还有个观念的问题,很多教授会觉得,只有那学术圈的“loser”才会想着教学生,一个学术大牛会一心扑在学术研究上。这也是促成现在“重科研,轻教学”的一个原因。有教授就说:“学校评奖、评职称,请的专家大多数是学科型的,这些老师根深蒂固地觉得教学研究不值钱。”很多高校教师在写履历表时,也不愿意填写自己的教学成果。
而国外的情况相对来说要好很多,教授们很看重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成果,能为本科生上基础课,往往被看作是一种荣耀,代表学校相信你的水准。像麻省理工一年级的物理课,全学校只有四个教授有资格教。其实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政策,有些核心专业课程,让全校最好的教授去教,教授知道这是对他的一个认可,授课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不过,教授终归还是要花时间搞科研的。所以,指望每个教授都能上很多的课,也不现实。针对这种情况,其实用运作良好的助教制度就可以解决。设立助教岗位,给予其工资,然后教授只需要讲课,答疑、批改等工作,交给助手就可以了。这样能让教授轻松些,可以多讲些课,还能锻炼研究生和普通讲师。
而且,教授介入本科教育,并不是说非要教授去讲课。即使时间不够,不能一个人完整上完一个学期的课,教授依然有很多和本科生交流的机会。比如定期举办讲座,为同学们介绍专业最新成果,对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做一个提炼和补充。或者通过课题指导本科生。有的大学就规定,“985”平台上所有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每年都必须为本科生提供一个课题,并指导学生完成。
另外,这里再介绍一个制度——“课程建设教授负责制”。意思是,针对本科生的课程,其实未必需要教授一章一章的教,但是宏观的高屋建瓴的东西,还有整体内容的把控,是需要教授来亲自去做的。这个制度要求教授确定总体课程内容,然后主要由讲师去执行。这样的话,即使教授没空讲课,他至少可以对本科生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控,并且要对课程的效果负责。推广这样的制度,相信也有利于促进教授介入本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