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君铁梅龙高铁 双龙高铁3条备选路线 北线途径龙岩永定梅州大埔

2017-08-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罗卓英的故居"江东小筑",位于大埔县湖寮镇岭下村.[远征军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应英美盟军之约,以大兵团作战序列跨出国门入缅对日部

▲罗卓英的故居“江东小筑”,位于大埔县湖寮镇岭下村。

【远征军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应英美盟军之约,以大兵团作战序列跨出国门入缅对日部队作战。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组成远征军,共10多万人,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后改派罗卓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由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兼总指挥。

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1943年4月,中国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

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3万余人。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

4月,远征军被撤销。远征军作战期间,梅州籍将领罗卓英、黄琪翔功绩彪炳史册。 【人物档案】 罗卓英(1896-1961年),原名东藩,谱名高哲,字尤青,别号慈威,又作慈卫,广东省大埔县湖寮岭下村人。

1919年就读于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1922年军校毕业后返乡并先后任大埔中学教务主任、湖山中学校长;1925年东征军回广州,进行大改编,罗卓英正式投身军界,开启了戎马生涯,先后转战于抗日各大战区等,历任第16军团长、第15集团军总司令、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第九战区前敌总司令、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第19集团军总司令、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青年军总监等职,曾获“青天白日勋章”等。

1961年因糖尿病并发症病逝。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日军以40万兵力向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及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发动进攻,中南半岛形势日益危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统一战线。

1942年4月2日,国民党最高军事委员会任时年46岁的罗卓英为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归史迪威和英军太平洋战区司令指挥,进入缅甸与盟军并肩作战。期间,罗卓英亲自策划和指挥远征军将士们,先后开展曼德勒以南区域的逐次抵抗战、东枝争夺战等重大战役。

其中成功解救遭遇围困英军7000余人的仁安羌大捷,轰动英伦三岛。 仁安羌大捷解英军之围。仁安羌位于缅甸中西部,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其成为英、日双方必争之地。

1942年4月12日,日军第33师团第214联队迂回穿插,迅速越过英军三道防线,一举占领宾唐河南北两岸阵地,包围撤至仁安羌油田的英军部分官兵及百余辆军车,并断其后路。此时英军仅有第1师,约15000人,再加上装备不齐,编制欠全,致使军心涣散,战斗力低下。

当日夜间,日军以油田爆炸产生的强烈火光、浓烟为掩蔽,派出多支小分队偷袭英军阵地,意欲拖延时间等援兵赶到并一举歼灭。16日深夜,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向史迪威和罗卓英请求救援。

史、罗二人商定后,命令新38师师长孙立人亲率其第112团及第113团急速驰援英军,以第112团进入宾唐河上游战略要地坎纳特,突袭日军之侧背,借以扰乱、牵制敌人,而第113团官兵则协同前来增援的英军第13旅在大桥正面发动强攻,首先肃清北岸之敌,然后攻入仁安羌,夺取制高点,使得英军之围迎刃而解,拯救出被困的英军将士7683人,还有此前已被日军俘虏的英、美军人以及其他文职人员、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72人,击毙敌军官兵1200余人,第113团以800多人击败日军4300余人。

此次大捷是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在缅甸战场上配合盟军作战而赢得的首次大捷,大快人心。 组织编练青年军逾10万。

1943年4月远征军司令长官部重建,彼时,罗卓英返回国内被任命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未赴任)兼任军令部次长,而后相继担任军委会东南训练团教育长、军委会督训总处主任和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编练总监兼干训团教育长等职。

其时,他接到旧部一封来信,称:“而今,我国士兵的十之八九来自田间,没有受过新式教育,认识不了几个字,加减乘除更是一无所知,如何能发射火箭炮及运用其他武器,可叹我国知识青年难以从军。

”接到此信后,罗卓英写了一份建议书,主张知识青年踊跃当兵,委托陈诚转呈最高当局参考。军事委员会即时给予采纳,并宣传:“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此后,罗卓英将心血、精力投入其中。自1944年11月起至1945年1月止短短三个月,各省知识青年到达指定地点报到者逾10万人,组编为九个正规师。

这些新募志士的思想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军事知识强,经过刻苦培训,先后参加了缅北大反攻,如密支那、八莫、南坎、腊戌诸战役,对打通中印公路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中国驻印军队和中国远征军开展反攻、收复失地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