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华的命运 【感念师恩】常念师恩——记我眼中的导师常建华教授
在南开历史院学习的七年里,我有幸在第三个年头,身处常建华教授的讲堂之下,聆听教诲。那时的我虽然留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意愿强烈,但是自身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却尚未明确,只是对还原、呈现古人的生命历程、情感体验等社会生活面貌有着深刻的执着,认为历史的脉络不仅仅是由年代和重要的人物、事件拼凑而成,而且应该串联起普通人物的生活体验、情感世界,包括寻常小事、市井嘈杂,甚至柴米油盐,这些初步的想法苦于没有方法和理念的指引而加以落实。
常老师为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明清社会文化史"课程,让我找到了此种诉求的安放、寄托之所。在课程正式讲授之前,常老师介绍了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相关背景和研究情况,尤为强调作为社会史和文化史交叉部分的生活研究,认为生活研究更基本的是日常生活,它涵盖了生老病死的人生经历和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聚落生活等丰富多样的内容,日常生活构成历史的基础,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值得去总结和呈现,而且深入的、活的日常生活研究是人们所期待的。
通过课程学习和不断接触,我很快了解到常老师在日常生活史研究领域的倡导和先行,并深深感激常老师让我的学习生涯迷雾散尽,所以到了大四上学期,当我得知能够在常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之时,已是满心欢喜,并急于向身边每个人表达。今日临别之际细细想来,这份欣喜又有了更多感念的成分,愈加醇厚难舍。
研究生入学以后,在课堂内外有了更多和常老师交流和请益的机会,并通过与同门师兄、师姐的沟通,对老师的学术追求和育人理念有了进一步了解,让我对老师的学识和人格愈加钦佩崇敬。汉人许慎《说文解字》言:"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用以言明历史学者公正、客观的研究态度和科研精神身体力行。
常老师不仅作为一名著述颇丰的研究型学者,还对教学工作同样倾注了巨大的热情。课堂讲授有章可循,课程设计一丝不苟。除了本科时选修的"明清社会文化史"外,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还包括"中国社会史专题研究","明清史料精读","明清史研究"等课程。
在他编写的教学大纲中,包括与上课周次相符的十数个专题,并列有相应的参考史料和今人著述,以供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课下研读,以及撰写相应的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
在此方面常老师可称得上循循善诱,他希望学生以兴趣为师,就相关史学领域有所探讨、有所收获,不要自我设限,而要勇于探索。记得我有一次问及老师以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相关内容为史料参考、布置课程研究报告的用意。
常老师说,希望选修他课程的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能够在这部门类颇为齐全的类书中真正找到研究的兴趣点,而非为了得到学分或应付了事。正是由于常老师的鼓励和引导,参与常老师课程学习的学生中,很多课程作业完成得极为出色,得以在史学期刊上发表。
常老师对教学大纲的编写也是极为用心,因为我这一届使用的大纲已与上届有所出入,更与下届差别甚大,讲授内容和参考书目的及时增改,不仅显示了常老师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社会史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洞悉和把握,更充分体现了他作为老一辈南开人求新求异的进取精神。
在兴趣引导之外,常老师培养学生的方式又以"放养"为主。从未疾言厉色,反而特别看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时刻体现着行为世范的师者准则。记得常老师曾与我言及视频课程无法取代当面讲授的原因,认为站在三尺讲坛上的老师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上的启迪,更是以自身的品德风貌、言行举止在无形中的感染,指引学生所实现教育的目的,是网络和视频注定无法取代的。
正因为如此,师门中间总是流传着常老师秉公持正、讲求原则的事例。就我自身而言,大三"明清社会文化史"课程结束之前,我曾在课上表达跟随常老师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意愿,常老师只是说这个需要学院综合考虑我各方面能力后再做决定。
当时我对常老师表现出的淡漠,不能不说是有些失望的。直到后来我通过学院的审核,并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屡屡获得常老师的认可和鼓励时,那天在场的同学谈及此事道:当时还误以为常老师不想让你做他的学生呢!
就读硕士期间,从同门同学口中得知,他也曾有过类似我的遭遇。他在学院里的硕士研究生复试之前曾通过e-mail和老师联系,但是并未得到老师的回信。复试成绩公布后,他离津返乡后常老师才回复他。信中说,按照相关规定,作为硕士研究生复试委员会的成员,在复试之前是不能够与考生联系的,同时恭喜他顺利通过考核,欢迎他到南开学习、生活。
在学术研究方面,常老师虽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没有硬性要求,但对学生的各种疑问都是有问必答,话语间还常常饱含奖掖之情。
他电子邮件的回复速度,总令我们学生辈惊叹不已,往往是上午发出的邮件,下午就回收到回信。信件的内容也绝无半点马虎搪塞,问题的回复条分缕析,有的放矢。在我本科和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常就已经完成的相关章节通过电子邮件与常老师交流,老师的建议总能拨开我心中的重重迷雾,对文章的修改也是字斟句酌,这使得电脑这端的我看到老师标注出的错误字句和标点常常惭愧不已。
常老师特别肯定史学写作中的原创精神,在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鼓励进行创新性研究,诸如身体史、儿童史、动物文化史等领域,他均倡导我们加以尝试。
因为他相信"关注生命,把人的活动放在历史舞台的中央,才能拥有更多读者,使研究长盛不衰"。
我眼中的导师常建华先生,仿若《论语》子张篇中备极三种仪态的君子,即"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老师的谦谦德行和儒雅学识,是作为学生的我终身学习和向往的目标。去年国庆假期常老师身体抱恙,入院手术,近来身体也愈显清癯。临别之际,学生在此虔诚祈愿老师身体健康,长寿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