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谈天价彩礼 政府制定聘礼价格标准
现在一些农村地区流行 " 天价彩礼 ",不少农民为了娶媳妇而负债累累,甚至重新返贫。对此,人民日报发表署名为张贺的评论文章。文章称,彩礼节节攀高是在风俗的压力下人们不断滋生攀比之心的必然结果。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必须有外力介入。政府制定红白喜事的价格标准,看似是公权力介入了百姓的生活,但如果任由所谓风俗发展下去,整个社会都将遭受损失,因此政府的介入是必须和必要的。
以下为文章全文:
据报道,现在一些农村地区流行 " 天价彩礼 ",不少农民为了娶媳妇而负债累累,甚至重新返贫。很多农村青年哀叹 " 娶不起媳妇 "" 结不起婚 "。为此,河南等地政府出台 " 指导标准 ",规定彩礼总数不准超过 6 万元。但社会舆论对政府为红白喜事划定价格标准,产生了不小的争议。反对者认为婚丧嫁娶是老百姓的私事,人情往来,愿打愿挨,民间风俗,无涉法律,为之划定标准是 " 政府的手伸得太长 "。而支持者则认为,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政府的责任,政府有权力制定指导标准。
且不论孰是孰非,只问一个问题:" 在没有任何外力介入的情况下,‘天价彩礼’和大操大办等民间风俗会不会自动消失或转变?" 显然 " 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 风俗之所以成为风俗就是因为它具有社会性和顽固性,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风俗才不会管你是谁,风俗的逻辑是只要你身处其中,就要按风俗办;你不遵守就不可避免地会感受到周边的社会压力。所谓身不由己正是风俗的隐性强制力。彩礼节节攀高就是在风俗的压力下人们不断滋生攀比之心的必然结果。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必须有外力介入。政府制定红白喜事的价格标准,看似是公权力介入了百姓的生活,但如果任由所谓风俗发展下去,整个社会都将遭受损失,因此政府的介入是必须和必要的。
英国统治某南亚国家的时候,当地流行一种野蛮的风俗——丈夫死了要把寡妇烧死殉葬。英国人屡屡劝阻,但当地人说,我们祖祖辈辈一直这样做,这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风俗习惯,你们凭什么阻拦?英国人也不含糊,表示:你们按你们的风俗办,我们就按我们的风俗办,我们的风俗是谁烧死寡妇,我们就绞死谁。然后这种陋俗就没了。英国人看似简单粗暴的办法不但挽救了无数妇女的生命,也把尊重生命、尊重女性的观念注入当地,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英国殖民者的罪恶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举这个例子决不是给英国殖民者唱赞歌,而是要说明,面对陋习、面对恶化的风气,作为执政者要有主心骨,要敢于出手。正所谓:" 民之所系,义之所在,直道而行,不计毁誉。"
“ 火车往哪儿跑,全看火车头。” 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在移风易俗中起带头作用。否则群众看见党员领导干部自己在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却不许老百姓多花几个钱,那还有什么权威性和公信力?移风易俗的各项规章制度还能落到实处吗?《韩非子》里讲了一个故事。齐桓公喜欢紫色的衣服,结果上行下效,全国人都疯狂地购买和穿着紫色衣服,紫衣价格飞涨,老百姓根本买不起。齐桓公问管仲这可怎么办?管仲说,那您就别再穿紫衣了。此时刚好有人觐见,齐桓公对其中穿紫衣的人说:" 离我远点,紫衣味道太臭。" 此言一出,当天朝廷官员无人穿紫衣,第二天都城之内紫衣消失,第三天全国都无人再穿紫衣。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主政者对社会各方面有莫大的影响。主政者带个好头就能带动一方风气。领导干部自己生活简朴、作风优良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就会使群众见贤思齐。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成了全世界奢侈品增速最快最大的销售市场。这固然说明国家富裕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大一部分奢侈品是被公款消费了。社会上的炫耀性消费与公款消费的持续高烧有直接关系。十八大以后,随着反腐斗争的深入开展,大吃大喝等公款消费敛迹,高档酒楼生意冷清,奢侈品卖不动了,社会风气明显向着清朗转变,群众拍手称好。这也是党风政风转变带动社会风气转变的一个生动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