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与溥仪的趣事介绍 最效忠溥仪的满清遗老

2017-07-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宝琛是中国清朝著名的官员和学者,福建螺洲人,出身在书香世家,十八岁的时候就考取了进士,之后便一直在朝廷任职.陈宝琛是光绪帝和溥仪的老师,被

陈宝琛是中国清朝著名的官员和学者,福建螺洲人,出身在书香世家,十八岁的时候就考取了进士,之后便一直在朝廷任职。陈宝琛是光绪帝和溥仪的老师,被称为“两代帝师”、“末代帝师”。对于他的为人,很多人都十分好奇。

人的性格可以从很多方面反映出来。陈宝琛在工作中很保守,在生活中也很古板,甚至古板到有些可爱的程度。据说,陈宝琛家老少两代之间总是闹别扭。他的小儿子受到时代新潮流的影响,不肯整天关在书斋里,摇头晃脑地背诵“之乎者也”,陈宝琛便对他实行家法管教。

陈宝琛在生活中抱定“人生一世洗三次澡”的原则,生下洗第一次,结婚洗第二次,死后沐尸算第三次,平时则水不沾身。每到盛夏,暑气蒸腾,便从他身上散发出酸臭气味来。为此,他的门生佟济煦常常劝导,希望老师多洗澡,以利于皮肤病的好转,有益于健康。陈宝琛却不以为然,还反问道:“老朽余年,虽未能经常洗澡,却也健饭如恒。可你呢,为什么沐浴不断,也不免时常闹病?”佟济煦好心劝告,却被问得瞠目结舌。其实,陈宝琛晚年拇指生疮、脚趾溃烂、目眵日甚、掌癣不愈等症,与他的卫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人们对于陈宝琛和陈寅恪关系的误解主要是因为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与陈宝琛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而且二人曾同朝为官的关系。而且陈宝箴是江西省义宁(今修水)县人,陈宝琛却是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所以可以说,陈寅恪和陈宝琛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陈宝琛的二女婉贞(师班)和六女勤贞嫁给林则徐曾孙林炳章(闽海关监督)和其子林崇墉(台湾中央银行顾问),粗略地讲,陈宝琛和林则徐是亲家。

1911年7月10日,陈宝琛被封为溥仪的老师。身为溥仪的老师,陈宝琛享受到了很高的礼遇。比如,陈宝琛可以在紫禁城内骑马,这在当时可是一件比加官进爵还要值得一提的事情。但是,当皇帝的老师要面临的考验比普通的老师多得多。

就在陈宝琛当上“帝师”的几个月后,辛亥革命爆发了,“帝师”的椅子还没坐热,烫手的山芋就来了。面对岌岌可危的形势,陈宝琛给溥仪上了一课。他分析指出,当时最主要的政治问题是作为立宪政体而新设的责任内阁有名无实,并没有负起完全责任,一切仍因袭“承旨书谕之旧”,而且亲贵把持权力令人不服。陈宝琛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下诏罪己”是不够的,必须“继以实事”,要从组内阁上,让老百姓看到清政府改革的真心。

辛亥革命风云骤起,陈宝琛视之为一切灾难的根源,因为宣统皇帝的宝座被掀翻了。然而,溥仪的皇帝尊号仍保留着,陈宝琛的“帝师”尊位也保留着。当时,陈宝琛已65岁了,仍矢志效忠清室,每天入宫教溥仪读书。这时,陈宝琛的好友劝他说:“我公可以退罢。”但他执意不从。

陈宝琛把他对大清国的报恩之情寄托在对退位皇帝的授读之中。这时,溥仪已经移到紫禁城内斋宫右侧的毓庆宫读书,这座工字形宫殿被隔为若干小房间。据溥仪回忆,陈师傅性情和蔼,为人处世也很圆满,富于忍耐性。作为启蒙之师,他不但教会溥仪读书识字,还循循善诱地把他一步一步引导到人君培训的道路上来。

1917年,张勋率“辫军”入京复辟,陈宝琛参与了从策划到实行的最重要的密谋和决定,并出任复辟政权的内阁议政大臣、位同首辅。其间,陈除了在溥仪颁发的20多道任命官员的“上谕”之后与张勋等同列名外,还给溥仪出了几个大主意:

一是禁止亲贵干政;二是当黎元洪表示不愿交出权力迁离总统府时,传旨赐他自尽;三是“辫军”被包围、皇宫遭轰炸、复辟濒临绝望挣扎的时候,给张作霖一道上谕,授其为东三省总督,命其火速“进京勤王”。第一个主意实行了;第二个主意溥仪未允,但黎元洪随即抱着民国总统印玺跑入了日本公使馆;第三个主意虽已实行,但带信的张海鹏刚出城就被讨逆军截获,致使复辟的最后希望破灭。

被逐出故宫之后,陈宝琛跟随溥仪一起寓居天津,直到1931年11月,溥仪被日本侵略者诱至东北充当伪满傀儡。据说陈宝琛曾劝说溥仪:“皇上,这事做不得,做了就要千万世受人唾骂!”可溥仪当时已经鬼迷心窍,根本没有听进陈宝琛的劝谏。

陈宝琛从此不再继续陪伴溥仪,而是独自待在天津。此后,他曾两次前往东北觐见溥仪。但此时的溥仪已经是日本关东军的笼中之鸟,大错已经铸成了。他从东北回到天津之后,曾跟朋友胡嗣瑗写了一封信,其中谈到“此别至为惘惘,每念吾皇操心虑患之言,与足下菀结孤危之况,则不能寐”。可见他自己亲眼目睹溥仪寄人篱下之后内心的煎熬。

据说为了这件事,陈宝琛还特意到天津郊区的关帝庙求签,签上写:“祖宗积德几多年,源远流长庆自然。但使勤修无倦已,无须还汝旧青毡。”签文不错,他便以此作为安慰。但他在原则问题上没有让步,溥仪做了伪满皇帝后,他拒绝溥仪的俸饷津贴,坚决不受任何伪爵官职。

历史上对陈宝琛评价是非常高的。后世一些史学家和评论家也曾对陈宝琛做出过很多评价。如蒋廷黻曾评价陈宝琛说陈宝琛虽然不是洋务派的人,但是他却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反对洋务运动;虽然他主张中学为体,但是他也不排斥西学,反而鼓励中西相辅相成,新旧文明相互磨合,还提倡引进西方的科技和技术,这些思想都推动着当时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纵观陈宝琛的一生,虽然对清王朝怀有孤忠,却更对民族存在大义,由此可见他不是一个迂腐的读书人。

陈三立:沆瀣之契,依慕之私,幸及残年赏小聚;运会所遭,辅导所系,务摅素抱见孤忠。

蒋廷黻:虽非洋务派但不反对洋务事业,虽主张"中学为体",但并不排斥西学。他不仅主张中西学问相通,新旧文明相益,而且在倡导西学、引进西技方面躬亲实践、殚精竭虑。法国进攻越南的时候,士大夫阶级大半主张以武力援助越南。张佩纶、陈宝琛、张之洞诸人特别激昂。

范启龙:陈宝琛虽然没有到战争前线跟法国侵略者对阵,但他对中法战争却十分关心,发表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也充任了防法抗法的会办南洋事宜大臣,颇著辛劳。他与中法战争的关系不可谓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