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月薪1万是讨饭”引发的冷思考:中国式相亲为何这么扎心
自从“房子、车子”成为婚姻的附属品后,“现实”就和婚姻彻底绑在了一起。女方认为:“没有物质保障怎能幸福?”,男方则表示:“如此现实骨感怎能幸福?”。这种对峙的“反问”,看起来很有道理,却也是自说自话的“利己逻辑”。
其实每个人都不反对“物质”,反对的只是崇尚“物质”。不管是“物质至上”或者“精神至上”,都并不太符合健康婚姻的维系。讲物质至上者,多数把未来寄托于婚姻,谈精神至上者,多数把希望承载于爱情。而这些“极端的模式中”,却并没有很好的遵从生活的本来面目。
我们常听别人说,在爱情里,面包要有,情书也要有,但现实确实,当二者只能选一个时,还是偏颇面包多一些。在社交媒体上,一则被标注为“月薪1万是讨饭”的短视频被热议。视频中,在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的一位大爷,为自己的女儿“站台相亲”。他说,女儿是93年生,在美国工作。征婚条件要看学历和人品,有学历就有钱。不过,对于薪资的看法让人很吃惊“月薪五千、一万的是讨饭”。
咱先别挥道德大棒来谈论相亲者提出的条件得不得体,但不得不承认,“相亲嘲讽”已经从现实走向扎心。当然,主要的冲突点就是“物质层面”。有钱人膀大腰圆,说话占道又伤人,没钱人穷讲究,表里不一风凉话。总之谁也不让谁,谁也不服谁,明明是人与人的结合,最后却搞成农贸市场“买卖肉鸡”的行当,着实也是够下作。
我们难以想象大爷的女儿在听到父亲的疯言疯语后会有什么感觉。作为一个留学生,在面对自己的婚姻时,应该早已有自己的打算。甚至,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大爷的所谓站台钓金龟婿的行为,也可能只是一厢情愿。谁都知道,很多年轻人的“相亲”也都是父母逼的,而父母所操盘的相亲对象,也基本集中在物质考量层面。我们甚至都能细数出一些条件的标准。男方多是学历、工作、家庭条件,身体个头;女方多是学历、外貌、家庭出生,个人才艺。总之,男方一定要在经济大潮中有一席之地,女性一定要在看脸时代有一定的回头率,只有这样好像才算“登对”。
在这个“登对”的过程之中,不管男女都在寻找“极大值”,也就是“性价比”最好的伴侣。而这个过程之中,难免就会存在博弈格斗。所以,对于相亲而言,实际上从来都不浪漫,甚至充满各种揣测和鄙夷。不管是朋友介绍还是家人张罗,不管是途中邂逅还是红娘包办,在看似“谈钱不伤感情”的模式里,实质上早已翻云覆雨。
因相亲所引发的尴尬,实际上已经不是头一次。简单的如“谁买单”的问题,复杂的如“恋爱经历多少”的问题。这些看起来并不重要的事情,往往却成为相亲的“死结”。很多人说“这是第一印象”不好的结果,可谁又能凭借第一印象敢把自己的“真我”全盘托出呢?
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谁叫这是个“杀”老实人的时代。这种情况下,每一个人都在“表演”,包括家人在宣扬相亲条件时,也会夸大简历,也会“自卖自夸”。这种情况下,如若遇到比自己弱的一方,自然就会戾气渐起,血脉喷张,以扎心的姿势各种嘲讽。因为没看上,所以就要各种怼,真是让人感到可怕。
在这我们不得不说,有些父辈的那代人说话的确很没水平。虽然是为儿女着想,可话风里却感觉儿女如刍狗,是可以用来交换的“商品”。他们明码标价,张扬出价,却暗地里彼此敌意,所谓的条件对等,实质上都存在一定的水分。
我们能理解他们要求男方的学历和工作,但却理解不了他们为何要把女儿的各种才艺都写在征婚的简历上。这种看似对等的条件里,实则上就好像皇宫选妃一样:“你有腰缠万贯,我有蜂腰肥臀;你若放荡不羁,我必妩媚如妖怪”。这种互相索取,终成妖孽的逻辑,我很难看到他们幸福的未来,却真切的触到狰狞的嘴脸,而这样的相亲模式真的好吗?
作为男女姻缘,本应该是“性趣”先行,“感情”维持,经济“护航”的交织结合。可现在的人们却彻底“倒过来”,好像只要有钱,性资源就无比的丰厚。所谓的娶媳妇,成为拼钱袋的游戏,所谓的嫁得好,已成为找房源的把戏。
有道是“人情不堪”,男女为中介,婚姻为阳谋。我们都很清楚,每一对姻缘的结合,都并非表面那么繁荣。甚至被人们看好的婚姻,半路却曲终人散。我的周遭里,婚姻退散者很多,每当谈起时,他们无不吐槽彼此。可我总觉得,很多问题的根源并非来自婚后的矛盾,而恰恰是因为婚前对弈“太扎心”。
有网友称,自己人袒护自己人有什么错。但我们必须搞清楚,既然两家人要为两个新人组建新的家庭,就总要体谅彼此的处境,而非用尽心机走向坎坷。相亲时有水分可以理解,但相亲时的针锋相对就最好不要有。人与人交流,你不爱可以,但要尊重对方的基本人格。这有时候不为别的,谁也保不准自己一路都是笑脸,留一些余地,总会让自己显得高贵。
而对于那些以钱为标杆的人而言,也请说话多思量,多兜底。“月薪1万是讨饭”,这话或许是无意的,但这话里却充满敌意。我们尊重有钱人的价值观,也要尊重普通人的价值观。因为很多人还没有月薪1万,人家难道就不配谈婚论嫁吗?
于此,这样的大爷注定会被喷,但狂喷之余,我们也要思考,为何总有人那么不近人情,总有人将婚姻看做是一场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