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箴读音 刘经富:谈陈寅恪“恪”字读音

2017-07-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谈

                                                                     谈陈寅恪"恪"字读音                                                                                                                                                                     刘经富   一、"陈寅恪"名字及"恪"字辈的由来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县人。

清雍正末年,陈寅恪的六世祖陈鲲池从福建上杭县来苏里中都乡迁南昌府义宁州(1913年分为修水、铜鼓两县)泰乡七都竹塅村。

一百多年后,迁入义宁州的怀远人(修水、铜鼓客家人的特殊称谓)开始联宗建祠修谱。咸丰元年(1851)恩科乡试,陈文凤和陈宝箴(陈寅恪祖父)中举。怀远陈姓欢欣鼓舞,借此喜庆,敦促陈文凤、陈宝箴编纂"合修宗谱"(通谱)。

因受太平军战事影响,延宕至同治二年秋季将通谱修成。 同治通谱在义宁州怀远陈姓族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理清了过去一百多年来各支自定的混乱世次。在此基础上,陈文凤、陈宝箴制定了 "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

凤飞占远耀,振采复西江"的行辈派号。规定从开基祖下延到二十一世,一律按通谱派号取名,废止以前各支自定的私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使"三恪封虞后"的新派号顺利推行,陈宝箴家族将二十一世已成年子弟的原名都改成"三"字。

如陈宝箴从侄"陈成塾"时已三十岁,仍按新谱派改名"三略",陈宝箴长子陈三立时已十一岁,已按私派取名"成牧",亦改名"三立",可见陈宝箴作为宗族核心人物推行通谱派号决心之大。

"三恪封虞后"典出我国古代的一项礼制。古代新王朝为巩固统治,对前朝贵胄后裔赐予封地,以示尊礼。周武王得天下后,封舜帝之后媯满于河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建立陈国,其子孙遂以国为姓。

因此,"三恪封虞后"概括了陈姓受姓的尊荣和陈姓的史源,也蕴含着"恪"字的音、形、义。明焦竑《焦氏笔乘·古字有通用假借》条:"‘以备三恪’,恪当读如客,恪、客古通用"。

清吴大澂(愙斋)《古籀汇编》卷十据周朝的愙鼎考证:"愙(恪)"为"客"字的异文,三恪即三客,即以客礼相待夏、商、周三代子孙之意。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五月十七日寅时,陈宝箴的六孙在长沙降生。

因生在寅年寅时,故名寅恪。"寅"字有恭敬之义,长辈按名与字对文互义的习俗,取字彦恭(未用)。陈宝箴有八个孙子:老大衡恪(师曾)、老二殇、老三同亮殇、老四覃恪(陟夫)、老五隆恪(彦和)、老六寅恪(彦恭)、老七方恪(彦通)、老八登恪(彦上)。

(据修水怀远陈姓民国九年五修谱) 在老家修水县,怀远陈姓自通谱派号颁行后,著录在宗谱上的恪字辈有960余人(如果加上铜鼓县,还不止此数),其中陈宝箴家族的恪字辈有60人。

在这近千人的恪字辈中,曾有六个"陈寅恪"。今恪字辈用"恪"字取名者尚有百余人。(据修水怀远陈姓民国三十二年六修谱) "文革"以后,民间已不时兴按谱派取名。陈文凤、陈宝箴制定的二十辈派号到"良"字辈后基本歇绝。

因此,"三恪封虞后"五辈派号的通行,就成为这个客家宗族从几十个分散家族构建凝聚为一个大族、望族的历史记忆。陈寅恪兄弟作为"恪"字辈的翘楚,他们的名字已成为这个宗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名字的读音也与这个宗族所在地有着地域文化上的渊源关系。

  二、北京话"恪"字两读现象 "恪"字的正字为"愙",从宋《广韵》到清《康熙字典》都只有一个反切,宕摄开口一等字,折合成现代语音即k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