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布朗德 理想之火 ——论易卜生戏剧《布朗德》
理想之火 ——论易卜生戏剧《布朗德》 《布朗德》是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离开祖国的第一部作品。
《布朗德》的创作过程开始于一次重大政治事件:丹麦与德国争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之战和丹麦军队1864年在迪波尔的战败。
由于挪威和瑞典未对丹麦人提供帮助,易卜生因而大为愤怒。他在前往意大利途中在柏林停留。他"看到狂呼乱喊的暴众沉湎于来自于迪波尔的战利品,骑在炮车上向大炮吐口水"的场面,根本无法减少他的愤懑和悲痛(1865年1月28日写给比昂斯特恩•比昂松的信)。
在几年后写给彼得•汉森的一封信中,易卜生写道,正是在那些日子里"《布朗德》开始在我的心中孕育成长"。
战争的残酷,政府的伪善,暴众的愚昧激化了作者的灵感,从而有了这部热情纯粹到极致的作品,一部为理想与意志讴歌的作品——《布朗德》。
布朗德是一名使命感很强的教士。他认为基督教已经遭到削弱,而教徒们也日益懈怠,过于乐于妥协。
他主张信仰和生活必须合二为一,人类的生活必须由意志力来主宰。 戏剧一开场,布朗德正在翻越山岗。
他遇到了老同学埃伊纳和他的未婚妻阿格奈斯。埃伊纳和阿格奈斯是十分幸福的一对,但是布朗德却谴责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他接下来又遇到吉普赛疯女孩葛德。葛德认为有一只老鹰正在追她。她想让布朗德陪她去山里的"冰教堂",但是他正要下山回到山谷中的老家。
他发现教区中正在闹饥荒,认为这是上帝对于人们缺乏信仰的惩罚。他在暴风雨中乘船进入峡湾,前去接受一位将死之人的忏悔。阿格奈斯深受布朗德的勇气和信仰的感动,她告别了埃伊纳和他一同乘船出发。
此后,阿格奈斯嫁给了布朗德并生下了一个儿子,阿尔夫。 布朗德担任了教区牧师。但是当他年迈的母亲生命即将结束时,他拒绝为她施行圣餐礼,除非她将所有财产捐献出来。
这使她在临终前没有获得宽恕。 年幼的阿尔夫病了。医生建议他们应该搬到气候较好的地方以挽救他的性命和健康。
布朗德将这个警告解释成是诱惑他放弃职责的企图。他劝说阿格奈斯同意必须留下来。阿尔夫因此而死去。在布朗德逼迫阿格奈斯放弃儿子所有的宝贵 "遗物"之后,她也死去了。
布朗德渐渐地在乡民中取得了强势地位,并促使他们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新教堂。但是在教堂即将举行开幕典礼的那一天,他意识到教堂并非是寻找上帝的地方。
他随即带领教众前往山中寻找上帝。教众们失去了勇气,开始反对布朗德并返回到峡谷中。布朗德独自一人在山中徘徊,继续寻找上帝。他受到阿格奈斯幻影的诱惑。她劝他放弃"全有或全无"的概念,但是诱惑受到抵制。
此后,他又一次遇到葛德。葛德认为他就是基督。她向仿佛老鹰正在追来的方向开了一枪,这一枪引起了雪崩,将他们共同埋葬。 《布朗德》初稿的创作形式是史诗体。
而主人公布朗德也像所有史诗中的主人公一样,近乎于神。在易卜生的笔下,最无聊的是庸人:一个人要不是天才,要不是恶棍。而布朗德是一个圣人,一个残酷到极点的圣人。"布朗德"这个名字在挪威文中有"火"的意思。
牧师确实有炽热的天性,燃烧的灵魂。他毕生追求的准则是"全有或全无",为了这个严苛而极端的理想,他成为了殉道者,用狂热的激情和冰冷的意志强迫自己去燃尽了自己的所有。他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忠于职守,而且笃信上帝。不过,他心目中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