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莽将领”刘永福:晚清黑暗里的一缕亮光 曾让敌人闻风丧胆
相信凡是看过《黄飞鸿1:壮志凌云》的人们,一定记得在开头的第一幕,黄飞鸿和一位著名将领的对话,这位将领正是大名鼎鼎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纵览整个晚清,中华民族陷入了史上最屈辱的时刻,然而在这段屈辱史中,刘永福却是为数不多的一颗闪亮的星,他誓死抵抗外国侵略者,接连取得辉煌战果,照亮了晚清黑暗、屈辱的军事史,让无数后人顶礼膜拜。
刘永福的原名是刘建业,1837年出生于广东钦州(现属广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的父亲一度以杀猪卖肉为生,直到40岁时才娶了离异妇女陈氏。因陈带过来一个孩子,所以刘永福在家排行老二,俗名刘二。
在13岁那一年,刘永福到滩艇上当雇工聊以糊口。在水上历练了两年时间,他很快就展现出过人的胆量和睿智的头脑。
他15岁就被雇为滩师,每次出船时就坐在船头,指挥船员避开险滩礁石,渡险如夷。出船回来之后,他还在父亲的指导下练习拳术,一套拳法打得虎虎生风,颇有气势。
17岁那年,刘永福一家遭遇了重大变故。先是母亲病死,家里穷得连棺材钱都拿不出来,最后还是在村民救济下,买了副薄板棺材。年底,父亲刘以来和叔父刘以定相继病故,那时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了,就用草席一裹,草草安葬了。
此时,他们住的房子被债主没收,刘永福和哥哥只能寄居在亲戚的茅屋里,每天最为忧虑的就是如何填饱肚子。
少年贫困落魄的生活,对刘永福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求生是第一要务,只要能够保证生存,跟谁都可以合作;但一旦危及他的生存基础,无论对方实力如何强劲,他都不惜决一死战。
20岁时,刘永福参加了钦州人郑三组织的天地会反清武装。因为郑三发不出粮饷,23岁时刘永福又改投吴二。后来为了生存,刘永福又改投王士林麾下,度过了5年时间。毫无例外的,这里的待遇也是越来越差,最后连粥都喝不饱了。
1866年,刘永福带着200名下属,改投吴亚忠,受左翼大帅印。从他首次参加农民军算起,已经过去了近10年时间,他也走马观花地换了4任主公。在安德北帝庙,刘永福仿照庙中悬挂的七星黑旗,制作了自己的军旗,黑旗军由此初创。
这时,平定了太平天国的清军渐渐恢复了元气,开始大举剿灭小股农民军。刘永福带领黑旗军马不停蹄地与清军打,与地主和土匪打,有时也与农民军打,在血与火的战场考验中,他慢慢地积累了领兵打仗的本领。
他与20多位骨干歃血为盟,拜为兄弟。当时的越南有白苗、猺人造反闹事,越南国王阮福时多次进剿都遭失败,刘永福他们决定进入越南,既可避开清军锋芒,也可在乱世中求得生存。
刘永福率300人从中越交界的大岭越境,来到了越南六安州。在这里,他正式创办了黑旗军。黑旗军中的骨干大部分是贫苦农民,又久经战火考验,因此英勇善战、团结如铁。他们在越南逐渐站稳了脚跟,建立了以保胜(今越南老街一带)为中心的稳固根据地。
在刘永福刚刚进入越南的时候,正是法国大举入侵越南、企图以此为跳板占领中国西南、建立“法兰西东方大帝国”活动最为猖獗的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将刘永福推向了抗法的最前沿。
1873年11月,法国海军上尉安邺率领军队,乘坐炮艇气势汹汹地向河内进发。不到一个月,这支只有数百人的军队,居然接连攻陷河内、海阳、宁平、南定四省,越南军队几乎没有抵抗力,闻风而逃。此时,刘永福已被越南政府授予保胜防御使的官职,被国王“迭发急谕”,请求援助抗法。刘永福挑选了一千多名精兵强将,从保胜连夜急行军至河内,在河内城郊附近安营扎寨。他到前线详细侦察一番,考虑到敌我优劣,制定了“诱敌深入、近战歼敌”的作战方案。
刘永福曾派人三番五次挑衅,试图引诱法国人出城作战。12月21日,法军走出河内城,按照步兵战术向黑旗军发起进攻。刘永福佯装败退,引诱法军至河内城郊。此时,埋伏在四周的黑旗军一拥而上,在贴身肉搏中法军的武器优势难以发挥,安邺被斩杀。
虽然这是一场规模很小的战斗,但是影响却很大,给狂妄不可一世的法国侵略者泼了一盆冷水,使他们认识到仅靠目前有限的兵力很难鲸吞越南。经过谈判,法国人从四省撤兵,暂时缓下了侵略步伐。刘永福因作战有功,被擢升为三宣副提督,赏银345两、铜钱3000串。
经此一战,越南国王阮福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军队外强中干、一击即溃,作战骁勇、战斗力强悍的黑旗军由此成为了抗法的中坚力量,也是王朝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撑。而法国人也对刘永福极为忌惮,一度不敢侵犯刘永福把守的红河流域。
几年之后,法国慢慢从普法战争的失败中缓过劲来,又一次激发起侵略越南的野心。1881年,法国议会通过了侵略越南的战争拨款,1882年海军上校李维业(又译李威利)率领的远征军进犯越南北部。
当时,刘永福的处境还是比较微妙的。一方面,越南君臣对这一支不受自己掌控的军队颇多猜疑掣肘,需要抵抗法国侵略、镇压农民运动时就有求必应;一旦形势缓和,就想方设法逼迫刘永福迁出保胜,防止尾大不掉。
另一方面,虽然清廷滇、粤、桂等巡抚表示支持黑旗军,但都是口头上的支持,并没有实际举动。加之阮氏王朝抗法意志摇摆不定,让刘永福一度犹豫是否出兵。
后来,眼看形势越来越危急,经越南国王反复请求,并在清朝吏部候补主事唐景崧入越游说之后,刘永福最终坚定了抗法决心。
1883年5月,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奔赴抗法最前线,在越南丹凤和河内城外连续两次组织誓师,深刻指出法国人“用兵于越南,无异用兵于中国也。”官兵们士气高涨,决意“为越南平寇、为中国屏边”。
刘永福知道,与10年前斩杀安邺相比,此次作战法军人数更多,武器装备更精良,决不能轻敌。于是,他每天都要到河内城外勘察地形,请居民提供法军情报。经过综合考量,他决定扬长避短,把十年前那套引蛇出洞、近身作战的战法再运用一遍。
刘永福发出挑战书,把法军羞辱一番,法军头目李维业被激怒了,于5月19日亲率守兵出击城外,与黑旗军决战于纸桥一带。黑旗军埋伏在纸桥四周,待法军走到桥中央时,枪炮声骤然响起,法军依靠武器优势击溃了第一波伏兵。李维业以为黑旗军和越军一样不堪一击,于是大摇大摆继续前进,结果全部掉入黑旗军的“口袋阵”中。
在混战中,李维业被子弹击中,后被黑旗军砍掉首级。失去指挥的法军如无头苍蝇一般,被黑旗军打得七零八落,最终溃败回城。刘永福下令将李维业的脑袋埋进马路中间,任由路人践踏,以示对侵略者的轻蔑与侮辱。
消息传来,越南国王大喜过望,将刘永福提拔为山西(今越南河内西北)、兴化、宣光提督,赐正二品冠服,加赏忠勇金牌一面。其余作战有功人员,均提升了官职,赏赐了银钱。
战胜的消息传回中国,久受列强欺凌的民众为之鼓舞,“刘义打番鬼,越打越好睇”等民谣广为流传,一时间刘永福被视为民族英雄。
然而,纸桥之战的胜利,却极大地激怒了法国政府。他们打出为两次败战复仇的旗号,大规模调兵遣将,扩大对越南的侵略。而武器落后的黑旗军,多次攻打河内、南定等法军据点,均铩羽而归。同时,清政府对援越抗法态度消极,坐视不管,形势逐渐变得严峻起来。
在1883年7月19日,越南国王阮福时去世,王位争夺陷入白热化,朝政一片混乱。8月20日,法国侵略者攻占越南的京城顺化外围的顺安炮台,越南人被吓破了胆,于8月25日签订《越法顺化条约》,承认越南为法国的附属国,并割让部分殖民地。条约签署后,越南政府对抗法态度消极,不敢组织有效的抵抗。
就在这时候,另一路法军沿着红河北上,向“眼中钉、肉中刺”的黑旗军发起了猛攻。法军出动3000多兵力、10余艘炮艇,与黑旗军在怀德、丹凤等地进行激战。
黑旗军虽然打退了法军进攻,但自身损失也较大。在越南政府的逼迫下,刘永福被迫退守战略要地山西(今越南河内西北)。
12月中旬,法国海军中将孤拔率领6000兵力、12艘炮舰,气势汹汹地扑向山西。这里原本是黑旗军和清军共同把守的阵地,但清军闻风而逃,仅剩黑旗军孤军奋战。经过4天4夜的激战,黑旗军的阵地相继丢失,被迫撤出山西。此次法军向清军发起进攻,拉开了中法战争的序幕。
山西战斗后很长一段时间,清政府对法国侵略越南采取妥协、忍让的政策,指示滇桂入越军队“不可衅自我开”,任由法国人在5个月内全部占领了越南红河三角洲。
然而,随着法军在越南北部占据的领土越来越多、直接威胁到边疆安全和清朝统治,光绪帝不得不采纳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的“牵敌以战越为上策,图越以用刘实济”的建议,开始了与黑旗军的务实合作,共同抗击法国。
1884年8月,张之洞派遣景子军奔赴越南,支援黑旗军。8月26日,即清政府正式对法宣战当日,光绪帝赐封刘永福为记名提督,拨给军饷。
清政府在中越边境的对法作战,分为东西两条战线,刘永福是西线的主力军。1885年1月,清军与黑旗军首次携手作战,围困侵占宣光的法军,开创了抗法新的历史阶段。宣光被围1个多月之后,法军被迫从东线抽调兵力前来救援。
当年2月,刘永福在宣光附近的左育,做好迎战法国援军的准备。他考察地形后,安排兵力埋伏在路边山坡上的茅草丛内,并将火药埋藏在道路两旁,以草皮和假坟伪装。
待法军大摇大摆进入包围圈后,弓箭手射出带火的箭引爆炸药,刹那间山崩地裂、石块横飞,炸死砸伤法军多人。随后伏兵从草丛中冲出杀敌,使得法军遭受较大损失。
法国人不甘心失败,重新集结兵力,向黑旗军一次又一次发起猛攻。他们兵力占优,火力又凶猛,很快就突破了黑旗军的防线。
此时宣光城内法军趁机反扑,清军和黑旗军败走,宣光之围被解。虽然宣光之战失利,但黑旗军也重挫了法军,使得东线的压力大为减轻,这为东线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就在中国军队完全掌控战争主动权的时候,清政府不但不想着扩大战果、彻底击败法军,反而将此作为向法国屈膝求和的筹码,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和约”。4月7日,清政府下诏停战撤兵,由此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堪称奇耻大辱。
清军撤回后,依然留在保胜的黑旗军,就成了清朝屈辱求和、法国人鲸吞越南的最大障碍。共同的利益促使他们联合起来,想方设法把黑旗军赶出越南、调回国内。
为此,从4月到6月,清廷连发9道上谕,催促刘永福尽快回国,且语气一次比一次严厉。在清政府切断军饷和装备援助,同时以“赏给依博德恩巴图鲁名号,并赏给三代一品封典”的威逼利诱之下,刘永福率领3000名黑旗军士兵、2000名家眷及杂役,于10月份回国。他在越南10余年的抗法历史就此终结。
清政府始终把刘永福视作潜在威胁,一步步削弱了他的实力。入关之后,黑旗军由3000人被裁减为1500人。当年年底,他率部抵达广州,又被两广总督张之洞裁去1000人。
1886年4月,清政府任命刘永福为南澳镇总兵,实际上并无多大权力,身边官兵仅剩300余人。就这样,刘永福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武官,恰如凶猛的老虎被拔去牙齿和尖爪,再也无法对清政府构成威胁了。
1894年,著名的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日本侵略者把魔爪伸向了台湾省。在这个民族危亡之时,台湾省的地方官员不是想着如何抵抗,而是千方百计调离台湾省,逃回大陆。但刘永福却毅然选择带领黑旗军旧部奔赴台湾省。
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其中之一即为割让台湾省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消息传到台湾省,民众极为悲愤,纷纷组建抗日义军。
然而,一众官员并无抵抗决心,全然做着逃跑准备。5月27日,日本向台湾省进军,并于6月3日攻陷基隆。
消息甫一传来,台湾巡抚唐景崧立即“奉旨内迁”,将所属兵力和武器弹药、库中金银细软,全部装船带往厦门。几天后,日军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台北。
刘永福坚决不撤,极力做好作战准备。日军早就听闻他是抗法名将,派人送上《劝降书》,许以高官厚禄,但被他严词拒绝。刘永福高举抗日大旗,将全台湾省各类义军统一组织起来共御外辱。
战斗首先于6月份在新竹展开。抗日义军虽然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离。8月份,黑旗军、抗日义军在大甲溪一线狙击日军。日军多次进攻均未成功,人员伤亡惨重。最后,由日军收买的汉奸带路,从背后偷袭得手。
8月底,双方又在彰化城外的八卦山展开血战,抗日义军歼灭日军精锐部队1000多人,打死日军少将山根信成。然而,抗日义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多员大将阵亡,黑旗军的主力七星队几乎全军覆没,仅有少数官兵突出重围,彰化最终失守。
眼看着台中几乎全线失守、台南也将陷入绝境,刘永福集中各路义军,在9月上旬发动了彰化反击战,陆续收回了云林、苗栗等地。然而,对日军固守的彰化,义军轮番进攻,却始终未能攻入城内。9月下旬,日军增援部队抵达彰化,敌我力量反差悬殊,义军被迫退往嘉义。
10月11日,日军向嘉义发动猛攻。主将王德标按照刘永福决定的计策,诱骗日军进城,尔后引爆地雷,炸死日军700余人,日军将领北白川能久受伤后不治身亡。第二天,日军用重炮轰破城墙,敌军蜂拥而入,王德标率领战士与敌人进行巷战,被日军打败。
虽然刘永福坚决抵抗,但义军毕竟是农民临时组建而成,不论军事素养、还是武器装备都远远落后于日军,作战中常常处于劣势。
雪上加霜的是,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不得援助刘永福,甚至将大陆军民自发筹集的军械和粮饷予以截留,使得抗日武装陷入“两手空空、饷械全无”的绝境。
10月中旬,日军陆军、海军兵分三路,向刘永福最后的根据地台南发起猛攻。在王爷头、打狗港、曾文溪等地,抗日义军顽强抵抗,造成了日军较大损伤,但因弹尽粮绝,相继溃败。
到了最后关头,刘永福亲自登上炮台,发炮射击日舰。10月19日,在台南城破、军民哗变之际,刘永福被下属劝说后登上英国商船“迪利斯号”,蒙混躲过了日军检查,安全返回大陆。1903年,他隐居白云山,与昏庸腐朽的清朝官场彻底诀别。
1911年,刘永福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主动请缨,担任广东民团总长。他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规划,努力要将民团改造成为捍卫革命的可靠力量。然而,由于受到种种掣肘,加之他年岁已高,仅一个多月后刘永福即宣告辞职。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私下签署“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刘永福怒发冲冠,当即通电全国,号召人们参与抗日运动,并表示愿以老朽之躯奔赴前线,与宿敌决一死战。
1917年,刘永福病故于钦州,享年80岁,他的一生真可谓是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