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东速写 青年国画家刘晓东速写

2017-11-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乡土入画亦风雅 --青年国画家刘晓东速写 有一种成长 叫上下求索 受热爱书画艺术的父亲影响,出生于川中名镇象山的刘晓东自幼就对纸笔墨砚有种亲

乡土入画亦风雅 ——青年国画家刘晓东速写 有一种成长 叫上下求索 受热爱书画艺术的父亲影响,出生于川中名镇象山的刘晓东自幼就对纸笔墨砚有种亲近感,父亲帮乡邻写春联,他就在一旁帮着裁纸调墨,或者捡起父亲扔下的边角剩纸,依样画葫芦地“龙飞凤舞”几下;父亲在单位编墙报,也会带上他作帮手。

耳濡目染,他很自然地选择了艺术这条路,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系统学习国画理论和技法。 从川中小镇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刘晓东就像阿里巴巴闯进了藏宝洞,第一次接触到那么多流派、第一次了解国画还有那么多技法,不禁景仰于国画艺术的源远流长,折服于传统技法的丰富精妙,尤其是一种叫作“没骨”的技法,他以前闻所未闻,但一接触,就被深深吸引。

没骨画法始于北宋,是一种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色彩点戮描绘物像的技法,这种放弃了三矾九染程序的画法,既不失工笔的细腻、又具写意的流畅,以此法创作的画作别具一格、独具魅力。自此,刘晓东就把没骨画法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沉醉于浩若烟海的艺术典籍,贪婪地汲取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精髓,在导师引导下,刻苦研习,孜孜不倦,终有所获,渐成特色鲜明的画风,他“以没骨技法为载体追求工笔画的写意性”的艺术主张也得到体现。

有一种积累 叫兼收并蓄 凭借扎实的艺术功底、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2009年,刘晓东与妻子李岩从300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双双入选苏州画院首批聘请的10位签约画师。

画院“以画家艺术作品说话”、“致力于打造中国最有潜质的优秀中青年画家孵化器”的运行机制,为他们提供了适合的发展平台;画院经常性组织开展的各类艺术交流活动又为他们拓展了开阔视野、技艺精进的路径。

通过画院搭建的桥梁,刘晓东接触了不少造诣深厚的名家,他把每一次与大师见面的机会都当成学习的过程,诚恳求教,潜心领悟,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丰硕成果,刘晓东作为国画新生代,逐渐在画坛崭露头角,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展(赛),并被批准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他清新脱俗的画风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好评,一位艺术评论家这样评论刘晓东和他的作品:“他将没骨技法和书法融入创作中,线条流畅、轻快,富有变化和艺术张力,画面轻松自然、色彩协调,意境高雅,别具风格。

” 经苏州画院等单位推荐,刘晓东还被评为“国宾礼特供艺术家”,作品有幸成为赠送外国政要和驻华使节的礼品。目前国内有此殊荣的80后青年画家屈指可数。 有一种眷恋 叫乡情依依 郑板桥画竹、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李可染画牛……大千世界,可供画家入画的景物丰富多彩。

刘晓东选择描绘的多是野鸭、白鹭、麻雀、翠竹、荆棘、苇丛等乡村寻常景致。他对画麻雀情有独钟,这种随遇而安栖息在城市乡村、毫不起眼的小鸟在他笔下都成了绝对的“主角”,特别是那幅名为《百家争鸣》(“百家”在此实为“百雀”之引伸,因麻雀又名“家雀”)的画作,一百只麻雀神态各异,他说想通过这幅画折射当下的文艺创作状态——不止是凤舞鸾鸣、不止是莺啼燕语,连最平常的麻雀也可以展露歌喉,加入大合唱。

刘晓东的乡土情结不只限于对故乡山川风物的描摹,还推而广之,关注生态环境、关注更广阔的绿色家园。入选中国上海世博会美术作品展的《湿地深处的呼唤》,就是一幅以谴责盗猎者残杀野生鸟类为主题的力作,画面上粘着残羽的捕猎网、惊恐悲鸣的白鹤带给观者强烈的心灵震撼,唤起大家呵护自然的强烈意识。

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也让绘画者受益,有人喜欢把美景摄录下来,带回画室慢慢摹画。

而刘晓东还是习惯走进原野,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采撷素材,真真切切面对写生对象,哪怕是一花一草,他都能感到创作激情迸发,将它们鲜活生动地加以呈现,难怪不少人看了他的画以后都会感叹:“心旷神怡,如沐春风”。

参加画院组织的作品展、学术交流,应邀到多个城市举办个人画展,接受媒体采访……尽管时间很紧张,但刘晓东每年都要专门抽出一些日子回到家乡,与父母团聚、与朋友交流,在熟悉的山山水水中感悟生活与艺术的本质。

大英县成立诗书画院请他担任副院长,他欣然应允,并尽力搭建大英书画“走出去”的桥梁。他说:亲恩难忘,故土难离,为家乡做得再多也应当。 (熊雄雄 记者 管静) 本土名家 自幼习练书法,十九岁举办个人油画作品展,二十四岁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二十七岁被评为“国宾礼特供艺术家”,二十八岁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今年刚入而立之年的刘晓东像是专为艺术而生。

旁人往往会惊羡他的幸运与成就,只有熟悉的人,才了解他是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盛放的艺术之花。 (本文配图由刘晓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