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听话家长一巴掌把他打聋 如何保护好您孩子的耳朵
5岁多的天天(化名)不听话,家长一来气,一巴掌就打到了脸上。孩子左耳当时就有点发闷,有点像耳朵进水的感觉,听不太清楚。
到医院检查,鼓膜破了。虽然经过手术,天天的听力逐渐恢复了,但是这一出闹的,还是让家长心惊肉跳。
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陈智斌告诉记者,他接诊过不止一例这样的小患儿。一巴掌打聋主要会是三种情况,一是鼓膜破了,这个情况还算好,可以手术修补,听力有望恢复。第二种情况就是,巴掌扇过来后的强烈气流和震荡,会造成内耳听骨神经的损伤,这个就麻烦了,很难再逆转了。
第三种情况,就是孩子本身有听力遗传病,这些孩子本来应该避免情绪激动,却导致病情爆发。家长有的时候一巴掌把这个病激发出来后,也无法逆转。孩子听力会逐渐下降,且无药可治。
卜行宽还提醒说,他们做过一个实验,在地铁实测,发现噪音是80分贝。为了盖过噪音,听清楚音乐,一些人喜欢调高耳机音量。
据了解,成人听力分贝的警戒线是85分贝,当耳机分贝达到85分贝,那么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听力损伤。当声音达到90分贝以上,并连续一个小时,就可能对听力造成永久性伤害。
专家提醒说,如果坐地铁,就别用耳机听音乐了。平常听音乐时,安全的标准就是听音乐的时候,也能听清楚旁边人说话。
目前,江苏听力筛查已经覆盖了95%的新生儿,从筛查结果来看,每年有千分之二的聋儿被筛出。这部分孩子听力永久性丧失,需要尽快干预。
这部分孩子致聋主要是两大因素,一是先天性遗传,二是妈妈孕期用药。专家提醒,妈妈孕期如必须用药,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耳朵的主要结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我们通常讲的"耳朵",其实只是耳廓这一部分,有收集声音的作用。
外耳道是声音传递的通道,长约2.5cm,内部中空弯曲,靠耳廓的1/3为软骨构成,内部的2/3则由骨质构成,表面有皮肤覆盖。中耳由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组成。
耳道最深处有封闭的薄膜叫鼓膜,它是外耳与中耳的分隔,也是鼓室的外壁。鼓室是一个空腔,内含人体中最小的骨头--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三块听小骨组合成听骨链,一端连接鼓膜,另一端连接到内耳的听觉组织。声波在耳道中传递时先振动鼓膜,然后鼓膜再通过听骨链将振动传递至内耳。
鼓窦是位于鼓室后上方的空腔,其解剖位置非常特殊:前方与鼓室相邻,后下方与乳突相邻,周围又有许多重要部位,因此经常通过这里进行耳科手术。
乳突位于耳后,耳垂后方的突起是它的顶端。乳突内有薄骨板分隔成蜂窝状,称为乳突气房,可使内耳不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
咽鼓管连接鼻咽部和中耳,它可以调节中耳与外界气压的平衡,使中耳与外界环境的气压保持一致。内耳结构复杂,所以又称为"迷路",由前部的耳蜗、中部的前庭和后部的半规管组成。
声波的振动传到内耳,鼓膜的振动经过听骨链的传递可变成前庭窗的振动,引起内耳耳蜗淋巴液的移动,使听觉毛细胞产生兴奋,形成听觉。耳蜗负责处理声音讯号。
渐进性听力减退。开始接触噪声时,听觉稍呈迟钝,若离开噪声,数分钟后听力恢复,此种现象称之为暂时性阈移。若在持久,强烈噪声作用下,听觉明显迟钝,经数小时后听力才恢复,此时称之为听觉疲劳。若进一步接受噪声刺激,则导致听力损伤,不易自行恢复。
耳鸣。研究发现,在突发性耳聋的病发前,约有七成的病人会出现耳鸣的症状。通常,耳鸣早于耳聋几个小时出现,体现为嗡嗡声的耳鸣。有时耳鸣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持续一个月甚至更长。可能早于耳聋出现,或与耳聋同时发展,为高音性,常日夜烦扰。
眩晕。一般,大概有百分之五十的突发性耳聋病人会出现程度不一 的眩晕症状。再出现眩晕的病人中,又有约一成的病人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眩晕一般会维持四天到一周,有时轻度眩晕可能持续六周以上。
耳堵塞。耳堵塞感一般早于耳聋出现,是突发性耳聋的常见前兆症状。眼震。如果有眩晕症状出现,有些病人还会并发自发性眼震。
全身反应。可能出现头痛、头昏、失眠、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心情抑郁、心悸、血压升高、恶心、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