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查处周永康的内幕《独家》

2017-05-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014年7月29日傍晚6时,新华社发布消息,鉴于***涉嫌严重违纪,中共中央决定,依据<中国***章程>和<中国***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

014年7月29日傍晚6时,新华社发布消息,鉴于***涉嫌严重违纪,中共中央决定,依据《中国***章程》和《中国***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其立案审查。

与***一起倒下的,是一个贪腐集团——从已经公布的调查进展来看,至少包括两名十八大中央委员、两名候补中央委员、三名副省部级以上高官,数百名公务人员、国企和私营企业负责人,以及***的绝大部分近亲属。

外界毫不知情,72岁的***现在哪里。京郊房山、天津、河北廊坊、内蒙包头……甚至不知道他从何日开始失去人身自由。***就像一只失去双脚的鸟,要么飞,要么坠落。

西前头村西距无锡城18公里,东临宛山荡,九里河贯穿而过。村虽小,却有500余年历史,全村数十户人家,大多姓周。

周元根祖父周阿学,祖母王彩宝,祖母出身于西前头邻近的丁家桥王家,生女周秀金。周元根父亲本姓陆,厚桥嵩山村人,后入周家做了上门女婿。

乡邻印象中,周家父母为人和善。父亲周义生没文化,母亲周秀金曾为大队妇女主任,“蛮讲道理的”。夫妇生三子,为周元根、周元兴、周元青。

周元根少时,家贫寒。厚桥风物虽好,却是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史上为血吸虫病区,经济上以农业、渔业为主,较为落后。西前头一带,当时人均地不足一亩,每年种一季小麦、一季水稻。旱地里,则种桑养蚕。

种地之余,周义生钓黄鳝较拿手,以此挣点钱,丁家桥王家等亲友,也时有接济,才能供孩子读书。

1950年,8岁的周元根上小学,先是西前头小学,后到厚桥小学,在从前一大户人家的祠堂里读书。小学数年,在同学朱元庆(化名)记忆中,全班三四十同学中,周元根留下的印象不深。“当时读书确实很刻苦。放学放假回家,我们还要到稻田里干活。”

1956年,周元根考取学海中学(现荡口中学)。这所东临鹅湖、西傍鸿山的学校,创建于1938年,是锡东地区最好的两所中学之一。

在学海中学,周元根所在班上,还有一个周元根,班主任朱梦周和他商量,给他改名***。

在朱元庆印象中,初中时的***,待人客客气气,笑起来老是“嘿嘿嘿”的。另一同学周根生(化名),也称***性格还可以,不凶,有同学周卫生过去还欺负过他,卫生家里有钱,永康家贫。

学海中学离厚桥20里,如果住校,一个月要交七八元,那在当时是一大笔钱。朱元庆和同学在镇上租房子,4毛钱一个月。他记得***似乎也租住在镇上。像其他同学一样,***也是每周六回家背米背菜,周日下午回校。后来,同学们集中住校,从父母的公分里扣钱,支付伙食费。

生于贫瘠的***学习刻苦,成绩也好。“那时读书,老师抓得不紧,出好成绩不容易。”周根生称。1958年,***入读省立高中苏州中学。

这是一所有千年办学渊源、百年办学历史的江南名校,国学大师王国维、钱穆等皆曾执教于斯,钱伟长、李政道等曾在此求学,可谓“桃李门墙多俊彦”。

在苏州中学,***的学习仍是非常刻苦。55年后,他重访母校时,校方称,“这方沃土上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对他的人生发展影响深远”。

朱元庆则于1959年考上了南京的一所工业学校。在他印象中,那时每逢学校放假,回乡学生都要参加活动。***还当过小组长,组织宣传、扫盲活动。记忆中的小伙伴,依然是热情客气,经常笑,憨厚。

1961年,***考上北京石油学院。这是当时厚桥公社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更是西前头的荣誉。

从此,他离开故乡,去宦海浮沉。

1966年夏,***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时值***爆发。北京高校在经历了三个月的混战后,9月,***这一届毕业生被宣布留校待分配,一等待就是一年。

1967年,***来到辽宁盘锦,他被分配至大庆油田六七三厂地质队。大庆油田六七三厂,是大庆油田专门为开发辽河油田组建的机构,因其成立于1967年3月而得名。

作为辽河油田的前身,六七三厂成立之际,从大庆油田下属各机构抽调人马,组成了包括地质队、钻井队、采油队、石油队的一整套作业队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起初在六七三厂做实习员、技术员。1970年,辽河油田大会战展开,参战人员1000余人,***被调到辽河石油会战指挥部地质团区域室。之后三年,***在地质团区域室先后担任技术员、党支部***、大队长。

在地质团,***给同事们留下的印象很不错。曾与***共事的原地质团老职工、79岁的高级工程师张国成记得有年冬天,***还在地质团任大队长,和同事一起外出检查工作。回来时***没有坐单位的车,自己坐火车回来了。***说,他是大队长,同事肯定让他坐驾驶室,大冬天人家坐卡车车厢,他心里觉得过意不去。

1973年,地质团更名为辽河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处(即后来的辽河油田物探公司),***担任处长。当了处长的***,同事们觉得并没什么变化,工作积极,待人接物没什么架子。

张国成记得,这年夏天,他和***一起去山东开全国石油断层会议。途中在天津站转车,***说自己年轻,跑上跑下去排队买票,让年长他五六岁的张国成拿着材料坐着等。“那时坐火车不方便,排队买票的人很多,天气又热。”他说,“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小伙子人年轻,但很懂事。”

物探就是通过收集地震反射波的频率来确定地层结构,是进行地质勘探的早期工作,多数时间在没有人烟的处女地进行,工作条件艰苦,很少人愿意做这个工作。辽河油田物探处最初有六个小队,后来逐渐扩展至十个小队,约2300多人,一年中有四五个月在野外工作。

盘锦盛产大米,稻田很多,每年霜冻后,大地结冻,物探各个小队队员们开始野外工作。“我们都是大冬天跑野外,工作条件很差。11月份出去,第二年的三月份回来,很多时候春节都回不了家。”

每逢过年过节,领导们都要去各个小队的野外基地检查慰问。作为处长的***,时常去野外基地看望同事们。

***在物探处当处长时,宁广运任副处长。今年已82岁的宁广运说:“我这人开车的出身,没什么文化,说话冲,脾气暴躁,时不时跟***争执,他从不计较,更没有什么打击报复穿小鞋之类的举动。”

“在物探,***不仅跟班子成员关系不错,群众基础也很好,工作非常努力。”宁广运记得,有年下大雨,路很滑,身为处长的***身先士卒,跟普通职工一样往井上扛水泥袋,“大家伙儿都很佩服他”。

张国成曾经和***住在一排平房中。“他不抽烟,不喝酒,生活相当简朴。常常一身劳动布衣裤,膝盖前面两块补丁。”

在物探老职工的眼里,“工作能力强,人很不错”的***还非常关心群众生活。当时全国油田职工的家属绝大多数都是农村户口。他们来到城市后,没有供应粮,生计很成问题。大庆油田组织职工家属开荒种地,解决了家属的口粮问题。全国一声令下学大庆,让油田自己解决职工家属的生活。物探公司在油田南边开辟了一片稻田,组织家属们种植水稻。为浇水的问题,已是处长的***亲自跑到当地公社跟地方交涉,忙前忙后,没少操心。

1976年,***上调辽河石油勘探局政治部副主任,三年后升任辽河石油勘探局副局长兼钻井指挥部党委***。

钻井队是辽河油田最大的单位,好几千职工。***在钻井队的工作,依然顺风顺水。“他那人脾气好,性格沉稳,不很爱说笑,但很温和,有工作能力,那边的人都服他。”宁广运说。

因为***大学所学专业是勘探,***被当时的石油部领导点将,离开钻井队,回到物探,以辽河油田副局长之职兼任物探指挥部党委***和总指挥。

1983年,***被擢升为辽河石油勘探局局长、党委副***。一位辽河油田子弟认为,***升任辽河局长的契机是,当时搞干部年轻化,周那会儿刚40岁,是其中的佼佼者。1984年,辽河油田所在地盘锦正式建市,***兼任盘锦市委副***、***,集油田、地方大权于一身。

在辽河油田的15年,***的口碑很不错,上升很快,差不多一两年一个台阶。对于这一点,老职工们比较普遍的说法,***擢升迅速,与其在北京石油学院时曾经保护过***初期受冲击的校领导分不开。

据老职工们说,***在北京石油学院求学末期,***爆发,当时学校党委***刘长亮和副院长贾皋均遭受很大冲击。

刘长亮,1917年9月生,陕西省神木县人,1931年8月参加革命,曾跟***一起在陕北闹革命。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刘长亮曾任甘肃玉门油矿党委第一***、玉门***兼玉门石油管理局党委***。

1970年3月,刘长亮调任辽河石油勘探指挥部政委,至1980年2月历任辽河油田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辽河石油勘探局党委***、盘锦地委***、营口***等职。1980年8月奉调回京,任石油部顾问,1987年9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贾皋,***前在北京石油学院任副院长,***中受到冲击,后参加辽河油田会战。1973年3月,刘长亮任辽河石油勘探局***,贾皋任局长,这期间两人对***提携有加。

贾皋之后,是留苏出身、拥有副博士头衔的王涛出任辽河油田管理局局长。王涛属于专家型管理者,懂业务,口才出众,对***也很赏识。后来王涛上调至石油部,***接了王涛的班。

师长的赏识提携,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加之当时强调年轻化、专业化,北京学院路“八大院”正牌科班出身的***,可谓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因素,在辽河油田的步步高升顺理成章。

***拥有教授级高工职称,但辽河油田的老职工并不认为他是专家型官员。原辽河油田总工程师说,***虽然是石油专业出身,但他在辽河油田期间,大多数时候从事管理和政务工作。这位老总工说,***的才能在协调上下级关系上,他口才不错,讲话有条有理,入情入理,很少用讲稿,同事们都爱听他讲话。

物探公司的一位老职工说,他见过几次***讲话,很能讲,从不拿讲稿。有一年***来辽河油田视察工作,双手一抱,放在桌上,没有讲稿,从八九点一直讲到中午11点多,没人厌烦。

在辽河油田,***与河北女工王淑华相识、结婚、生子。据他们的媒人之一、油田老职工宋殿臣向财新记者介绍,王淑华是河北唐山滦县人,出身农村,技校毕业,最早在唐山赵各庄煤矿工作,后来到天津大港油田。辽河油田大会战时,和宋殿臣一家一同被调到盘锦,与***同在地质团。

在宋殿臣的印象里,王淑华很瘦,皮肤较黑,身高大约1.67米,人很朴实,单身一人在油田工作。宋殿臣和另一位老职工一起将王淑华介绍给了***。

宋殿臣的老伴说,王淑华很能干,“家里的活都是她的,带俩孩子,是个好老婆”。

***当辽河油田管理局一把手后,王淑华被调进局机关做收发文书工作,“言语不多,工作很踏实”。***奉调到石油部,王淑华也随之进京。“她还给这边的老人时不时打电话回来问候。”宋殿臣的老伴说。

老职工们说,在辽河油田时,***和王淑华夫妻关系不错。对网络上一些有关王淑华车祸的传闻,他们会将信将疑地问记者是否属实。

***的两个儿子周滨、周涵(小时候叫“周寒”)均在盘锦出生。张国成说,周滨出生时,他家和***家离得很近,“王淑华生 (微博)周滨是难产,***对我说吓死他了”。

***的老父去世于1960年代初,在盘锦成家立业后,***将母亲接到身边尽孝。周母后在盘锦去世,***把骨灰带回故乡安葬。周家乡人根据回忆,推测时间大概是1970年代末或1980年代初。

几乎所有受访的物探老职工都说,***在物探时挺廉洁的。那时候送礼,大多是一瓶酒一条烟。即使这样,职工给他送礼,他通常是不收的,实在推脱不过,也一定要回礼。不过上述辽河油田子弟则表示,周在辽河不可能不贪,只不过他贪的方式在油田里见怪不怪、不以为贪了,“那时候的油还是按计划分配,油田子弟倒卖条子风气盛行,找领导批下条子就是无本万利的生意”。

1985年离开辽河油田之后的20多年间,***多次因公回过这个青年时代曾经奋斗过的地方,这里有他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官拜***后,他也曾数次到大庆油田、辽河油田视察工作。2012年12月,刚刚卸任的***最后一次回到辽河油田。当时见过***的张国成说,油田管理局组织离退休职工迎接***,“他还认得我们这些当年的老同事,跟我握手问好。他说,他也退下来了,这是最后一次来原先的工作单位看看”。

其三是抓旅遊。“峨眉山天下第一山是他提出來的。”一位接觸過***的人士稱,當時四川與雲南相比,硬件軟件落後十年,景區管理混亂,宰客問題嚴重,“兩會上有人向***反映這個問題,他說這一年的變化很大,你可以再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