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花40万买10份保险 孙子75岁后才能取出
郑奶奶在保险公司业务员小许的请求下,1年多时间买了10份保险,花了40多万。“一开始说3年期、5年期的,”结果今年她认为期满了想去取,才被告知这些保险得等到她孙子75岁以后才能取。
“阿姨,我的任务还差一点,您帮忙买份吧。”家住省城某小区的郑奶奶在保险公司业务员小许的请求下,1年多时间买了10份保险,花了40多万。“一开始说3年期、5年期的,”结果今年她认为期满了想去取,才被告知这些保险得等到她孙子75岁以后才能取。
郑奶奶回忆,小许2007年左右开始在小区里推销。“对我们都很好,有时候来还带礼物。 ”渐渐地,小区里有人开始从小许手里购买保险。“都说她的利息比银行高。”郑奶奶也心动了,但最打动她的还是小许一直推荐的专给孙儿定制的保险计划。“她说这个保险我买完3年期或者5年期,这样以后我孙子老了每年就有养老钱了。”郑奶奶也反复确认利息情况,小许都表示肯定比银行利息高。于是从2007年一直到2008年中,郑奶奶先后花费40余万元给4个孙子共买了6份保险。郑奶奶还给自己的几个儿子也购买了好几种保险。今年郑奶奶已经82岁了,以为保险已经到期就准备去取,结果却被告知这些保险受益人是她的孙子,得她孙儿75岁以后才能全部取出。
记者也看到了郑奶奶为孙儿购买的其中一份保险合同,在合同的第一页可以看到,这份保险写明交费期满日为2011年2月27日,交费标准10000元,期间标注为58年。郑奶奶介绍当时购买保险时她已经75岁,压根看不清合同上的字,而小许也未提及58年是咋回事。
随后记者也联系上了小许,她介绍,她确实在该小区有不少客户。如今面对这些客户集体投诉,她称自己的销售都是合乎公司规定的。该保险公司合肥营业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不允许误导性销售,也不可能承诺利息等情况,接下来会针对郑奶奶等人的投诉展开调查。
保险营销乱象屡见不鲜
近年来,保险业因其销售误导和理赔难遭受诟病,其中以刻意夸大宣传最为猖獗,长期以来,保险条款,特别是人身保险条款一直因其专业程度高、晦涩难懂而难以让普通消费者接受,销售过程中,一段有意或无意的误读,就会让消费者数十年的投保之路蒙上难以消除的阴影。
在一些保险营销过程中,营销员为了增强保险产品的影响力,在介绍产品时故意隐瞒中低档收益,只向消费者介绍高档收益,甚至介绍的收益比预定的高档收益还要高。其实根据监管规定,目前的投资型保险产品凡是收益超过2.5%的部分都是不确定的,营销员和保险公司不允许对不确定的利益部分作出任何形式的口头或书面承诺。
除了虚假、夸大宣传,随着近年来民众理财意识的增长,不少保险产品的宣传营销中有意突出收益,将保险产品的投资收益与银行理财产品或定期存款进行简单对比,甚至将保险产品直接解释为“银行理财产品”的现象也较为常见。此外,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兴起,一些互联网保险公司在保险销售过程中显然也存在过分强调收益率、忽略风险提示、混淆银行产品和保险产品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