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报》·全真网络版
王岩楼和党政班子带领技术人员一起仔细研究,发现注采关系不清晰,注采失衡,地下亏空较多。同时,九厂10多个油气田简直就是低品位油藏的展览馆:高含水的、裂缝型的、砂体零散分布的、超低渗透的……开发起来一个比一个棘手。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可在九厂从没有吃遍天的招数。王岩楼和技术人员制订了“区别对待,精细研究,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对高含水油田,调整注采井网;对砂体分布零散油田,实施单砂体精细注水;对超低渗透油田,采取矩形井网整体压裂……
在这场新型科技会战中,双硕士、博士出身的王岩楼身兼指挥员、战斗员。高含水油田产量递减特别快,王岩楼天天在思考,查找相关技术。2006年的一天,他在网上发现一种叫“聚合物微纳米球深度调驱”的提高采收率新技术,敏锐地意识到它的价值,立即带队到中科院考察,并达成合作协议。他特批经费,展开研究。
实验进行中,他亲自协调解决相关难题,经常听取汇报。2008年4月的一天,王岩楼又出现在项目办公室。技术人员正在为注水压力上升幅度小、增油效果不明显而犯愁。他与大家一起查数据分析原因,考虑了一下午,最后凭着多年的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建议提高注入聚合物的浓度,增大小球粒直径。
效果立竿见影:中心井的含水由96%下降到最低的83%,日产油从0.5吨上升到2.2吨。目前,这项试验进展顺利,有望成为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核心技术。
他带领一班人多方调研,采取合作、引进等形式,陆续开展二氧化碳驱油、常规测井裂缝识别技术、裂缝型油田定压注水等10多类新技术,形成适合“三低”油藏开发的系列优势技术,对油田进行综合治理,夯实稳产根基。
这场战役一打就是5年多,油田递减快的局面终于得到控制,自然递减率从最高时的18.66%下降到15.85%,裂缝型油田更是下降了9个多百分点。
稳住老油田,王岩楼又迈开寻找储量接替阵地的步伐。他组织开展“大庆西部沉积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及“大庆西部油气运移定量分析”两项课题攻关。历经3年,课题完成,进一步弄清楚“西部区域哪些地方有油,有多少油”,将零散分布在1.5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隐蔽油藏储量优选出来,找到今后重点评价的18个有利区块,为九厂加快开发未动用储量奠定了基础。
6年来,九厂开发规模持续扩大,累计开发新区块43个,新增产能40多万吨,动用储量2657万吨,同时新增探明储量7800余万吨,油田储采比由最低时的9.3持续上升至16.4,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解放思想,破解转变油田发展方式难题
“三低”油田开发难在找油拿油,难在开发投资控制,更多的时候不是没有办法开发,而是开采成本太高。特别是面临金融危机的影响,控制投资、降低成本,尤为重要。
低渗、低丰度决定了低产,九厂目前的3000多口井,平均单井日产只有0.8吨,仅为大庆长垣主体油田的1∕6。同时,九厂的油田分布在1.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比整个大庆长垣油田的面积还大,点多、面广、线长,油气采收和储运成本、人工成本都居高不下。
投资控制难历来是挡在“三低”油田建设者前面的一道铁壁。
可是2004年,王岩楼刚上任不久,就把这道铁壁撕开了一个大口子。那时,正值油田公司要对英51区块开发,可是按传统模式,百万吨产能建设投资将达到47亿多元,没有经济效益,油田将无法动用。怎么办?
那些天,王岩楼成天琢磨着这些问题。有时回家,为节省时间,他就泡一碗方便面,打开笔记本电脑,光着膀子,边吃边上网查资料,一查就到深夜。
一般的油田开发建设方案最多也就论证三四次,可为把每个细节落到实处,王岩楼带领技术人员,硬是把英51区块的开发方案过了15遍。
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一套完整的建设方案出炉了,原则是“斜直井结合,树状电加热、热电联供、油气混输”,整个建设方案集成18项新技术,充分体现了地面地下一体化建设的思想。
打丛式井,油气混输,电加热,热电联供……这些技术对于九厂、大庆油田甚至国内,都是新生事物。比如丛式井如何打,地面设施如何建;“树状”电加热油气混输技术没有在高寒地区使用的先例。“风险太大了吧?”一时间,包括部分专家都持怀疑态度。
可多年从事技术工作的王岩楼,骨子里就有一种“敢第一个吃螃蟹”的秉性,而且认定了的事就一定要坚持到底。他们反复到北京汇报,用数据和周详的方案,说服了股份公司和油田有关部门的领导,方案终于得以通过。
全新的英51区块建设模式实施后,与传统模式相比,平均百万吨建设投资下降了6.5亿元。
初战告捷,更坚定了王岩楼闯创新路子的信心和决心。他给技术人员打气:“你们放手去干,允许失败,风险我来承担!”九厂开始了一系列创新的大手笔。
2006年,敖南油田开发,技术人员对英51区块模式进一步优化细化,规模实施,百万吨投资降低6.69亿元,油田总投资节省3.39亿元。
2007年,齐家北油田开发,这一模式共在463口井上应用,百万吨投资降低7亿多元。
英51区块、敖南、齐家北模式,九厂的创新“三部曲”奏完,赢得了满堂喝彩。“敖南模式”、“齐家北模式”不胫而走,10多种技术在大庆油田推广应用,国内兄弟油田前来学习的队伍络绎不绝。
节能降耗是王岩楼打出的又一记重拳。2006年,王岩楼分析发现,能耗竟占吨油成本的近1/3,而“十一五”期间九厂每年新增抽油机近500台。测算结果显示,按中高渗透油田配备的抽油机,在低渗透油田是大马拉小车,白白浪费了40%的“力气”。
“必须改变传统的测算方式,选用低一级的抽油机。”可这是几十年的专业标准,岂能说改就改?王岩楼向油田有关部门立下“军令状”:按九厂的算法选抽油机,如果发生翻机事故,他承担一切责任。
结果,如今九厂在1297口井上使用这种小型抽油机,不但全部运行正常,而且平均单井日节电65千瓦小时,年节约成本1693万元。
九厂还采取淘汰电潜泵、燃气发电等综合节能措施。在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与“十五”初期相比,全厂吨液耗电、吨液耗气和注水单耗分别下降6千瓦小时、3.7立方米、1.9千瓦小时。
与此同时,九厂还大力推行管理增效。运用扁平化管理的原理,王岩楼领着大家探索创新“单元式管理模式”。全厂单井综合用人由2003年的1.18人下降到2008年的0.84人,特别是齐家北油田单井综合用人仅为0.18。通过管理创新,全厂减少用工1530人,年节省人工成本上亿元,较好地解决了生产规模扩大与内部用工紧张的矛盾。
几年来,在油水井数、注水量、产液量增加以及外部物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九厂吨油操作成本始终控制在考核指标以内。
九厂产量不多,但油区面积却是大庆13个采油厂中最大的,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624。到最远的作业区,乘车需要两小时,有的员工一个星期才能回一次家。前些年,不少人想办法调走。九厂采油难,稳定队伍同样难。
王岩楼来到九厂后,这种局面却在悄悄改变。
王岩楼留给人们的最初印象是与一次突发事件联系在一起的。2003年8月9日,嫩江的一场洪水突如其来,九厂新四转油站被洪水包围。风雨交加,浊浪滚滚,员工们扛沙袋、垒围堰、堵管涌……嫩江边成为人与洪水搏斗的战场。
人群中有一个浑身泥水的身影,一会儿指挥船只,一会儿扛沙袋,他就是刚上任半个月的王岩楼。本来在外学习,可一听到汛情,他就心急火燎地赶回来,加入了抗洪大军。
新四转油站是刚建成的新站,一旦被淹没,不但2000多万元的投资将荡然无存,而且生产恢复难度巨大,更严重的是会造成嫩江污染。洪水已漫上了4米高的围堰,万一围堰决口,站内还有100多名抢险员工,后果更不堪设想。有人开始打算放弃……
“决不能放弃,一定保得住,相信我!”王岩楼果断下令:“力保转油站。”员工这才知道,这位就是还未正式见面的厂长。
抗洪最紧张的一个多星期,王岩楼半步不离地守在现场。看着他极度疲惫的面容,大家劝他下去歇歇。可他说:“有灾难时,我必须在员工群众中间。”
干群一心,其利断金。经过他和员工齐心协力的奋战,半月后,洪水退了,转油站安全了。员工们记住了这位在患难中相识的厂长。
群众心里想的啥,他们最关心的是啥?这是王岩楼一直关注的事。
新班子到任后,王岩楼就倡导建立恳谈会制度。有人提醒他:“有的员工会提一些很尖锐的问题,让你下不了台。”王岩楼却说,有问题不能回避,能办的事尽一切可能解决;不能办的事,说明原因,员工会理解的。现在,他每年两次下到一线,和员工面对面交谈,倾听员工的心声。
恳谈会成了干群沟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一个平台。有员工提出,夫妻俩在一线,孩子没人照看。王岩楼亲自协调想办法解决,开办了小饭桌。
采访中,记者在采油厂机关后边的“前线职工学生之家”看到,几十排餐桌,学生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午餐。这里有自习室、阅览室、午休室,小院里有活动器械。凡父母在一线的员工子女,中午都可以在这里免费就餐。目前,这里有180多个孩子。
小脸红扑扑的贾昭远说,“这里很好,我在这儿3年了!”在电话里,他的爸爸贾广龙连声夸赞:“厂里想得真周到,为我们一线员工解决了大问题!”
有员工提出,上下班乘敞篷车,风吹日晒,太辛苦。于是,九厂在油田第一家购进当时最舒适的宇通客车。有人说,前线的员工8人挤在一间破旧的宿舍里,休息不好。几年后,各作业区都建了崭新的办公楼和员工公寓,两人一间,实行宾馆化管理。
前线远离生活基地,不便谈恋爱,大龄青年多,王岩楼跑到所在的区政府联系,举行青年男女联谊会,4对有情人走在了一起。一位员工儿子得了大病,家里付不起巨额医疗费。王岩楼拿出2000元塞在他手里,随后又组织捐款……
光工作生活条件好还不够,王岩楼还要营造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基层实现干部两年一届竞聘上岗,第一次就有30多位基层干部被新人取而代之。机关部门也实行了竞聘,一批人才从基层直接进入机关……有了奔头,人才流失现象消失了。
有的人当了干部,会被社会交往缠身绊脚,节假日“忙”得很,可王岩楼节假日不是在基层了解情况,就是在办公室研究问题。他有一个“绝活”,就是全厂300多名技术人员,都能被他叫得上名字。而且这个人目前在做什么工作,进展如何,甚至这个人老家在哪里,过去几年在做什么,他都清楚。
在员工眼里,这位厂长随和,有什么事,都可直接和他说。在敖南联合站,门岗的一个年轻女工,张口就喊“王厂长,王厂长,我们几个的事情怎么样了?”那语气像是遇到了她家的一个街坊邻居。
九厂的办公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规划部门连续3年报计划改造,可王岩楼和党政班子研究决定,一次一次地把资金批到基层。如今,坐在狭小的办公楼,王岩楼想的事却很大,“集团公司要求我们择机上产,我们得抓紧准备,等把‘三低’油田彻底摸透了,再从容不迫地上百万吨,说不定还能弄个更大的场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