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徐光启 利玛窦在京逝世400周年纪念 徐光启和利玛窦是平等对话
利玛窦在京逝世400周年纪念:利玛窦"归化"的背后
400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明代徐光启及其他中国知识分子或者儒生的友谊,他本人在传教过程中对中国礼仪的尊重甚至"归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东西方平等交流的一个典范,也可能是特例,但这足够让走在复兴道路上的中国人憧憬以平等的姿态与西方对话,并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对于西方,这何尝不是一种启示。
今年5月11日是意大利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在北京去世400周年。为纪念这位在中西交流史上标志性的重要人物,复旦大学"徐光启-利玛窦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于前天成立,当天同时举办了"文明对话与全球挑战"国际论坛。此前,4月,"利玛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融的使者展"也在上海博物馆对外展出。
早报记者 石剑峰
利玛窦
复旦大学举办的"文明对话与全球挑战"国际论坛,放在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去世400周年纪念日那天。而就在27年前,复旦大学朱维铮教授想在上海开利玛窦进入中国400周年的会因为各种原因流产。利玛窦在中国传教27年,从一位身着僧服的天真传教士成为"归化"于中国士林的儒者。27年改变中国的方面也很多,其中就包括普通民众和政府看待历史和宗教的方式,中国人或者中国政府也更有自信去处理宗教事务。
无论中外学界关于利玛窦其人其学的价值判断有多大分歧,就像朱维铮教授在《利玛窦在中国》一文中所说,学界还是承认历史所昭示的两点事实:"他用中文撰述的论著和译作,使中国人开始接触文艺复兴及其之后的欧洲文明;他用西文记叙中国印象和在华经历的书信、回忆录,以及用拉丁文翻译的《四书》,也使欧洲人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
在"文明对话与全球挑战"国际论坛上,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米榭·康德绪在发言中说,他从利玛窦与徐光启两位400年前的学者身上看到的是"跨文化的情谊","利玛窦开启了徐光启的新视野。然而,我们必须说,若没有徐光启的展臂欢迎、研究热情、有疑必问以及耐心的火候,为利玛窦解释中国人的思考模式并指出文化珍宝何在,亦无法造就史上的利玛窦。
他们两人的互动在科学、文化以及灵修等相遇史写下卓越的篇章。今天我们纪念利玛窦逝世400周年,纪念的是多项的意义之举,这表示两位先驱者交会的生命至今仍然意义重大,而且给予后人无限启发。
这个纪念日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未来的互动标出重要的一刻,它不但帮助我们省思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所扮演的角色,而且进一步思索在当今的年代如何拓展别具意义的文化交流。
""利玛窦的历史定位同样受世人肯定,他是一位和平缔造者。他向西方介绍中国经典著作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努力不懈。后来,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因为帝国主义兴起和文化误解而恶化。
不过,利玛窦的回忆录与初期追随他的耶稣会士不断使得中国民众确信,他们带来的信息以及与人们互动的方式显示他们的行事确实尊重他国的文化与国家的尊严,同时严守平等的伙伴关系。"
在米榭·康德绪看来,利玛窦除了是一位和平缔造者,同时也是一位对话的先行者,"利玛窦与徐光启的例子仍值得今日的我们效法:友谊是对话的起点与果实,但对话必须建立在追寻真理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如果我们不能滋养如此的精神,我们将无法面对形塑我们共同命运的挑战。"
中国社科院宗教所所长卓新平表示,利玛窦和徐光启都是宗教文明对话的先知和先驱。"在人类的宗教共存中,不可避免宗教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如何处理的问题。中国历史上各教之间的相遇与碰撞、对话与对抗,已经为当今中国诸宗教间的互动埋下了伏笔,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而具体到中国国内,卓新平表示,在过去三十年间,中国各宗教从复苏走向复兴,达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宗教间的互动、沟通亦开始加强。当今中国各宗教和平共处协商共事,表现出其多元通和、入世商德的意向和姿态。同时,也体现出政治上的积极合作,信仰上的互相尊重。
对话
他们是一种平等对话,比亨廷顿、萨义德模式好
李天纲
复旦大学教授
东方早报:晚明时期徐光启和利玛窦的合作关系,也可看做是中西文明在400年前的一种对话与交流,这一"友谊"关系对当代世界处理纷争有何历史意义?
李天纲:400年前,这两种文明的交流是相对平衡的,17世纪的西方社会改造过程中,是吸收了中国因素的,比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他们至少在口号上是成立的,用非宗教手段管理社会。我们说徐光启和利玛窦是两个人,是西方与中国的对应,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在400年前,中国不落后,西方也还不强大,相互学习是可能的。我们后来衰落,开放好像意味着我们向西方学习,其实在那个时候的学习是互相的。我们可以建立一种非民族主义、非自我中心、非原教旨主义的学习。
西方著名哲学家查尔斯·泰勒曾公开承认,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合作关系在21世纪尤其值得关注。这个模式是应该共享的模式,在400年前就有这种文化交流模式,这肯定比亨廷顿、萨义德模式好。萨义德是用一种西方非主流、边缘的少数族群批评主流,萨义德导致的后果是文明不可交流。但我认为,萨义德是错的,文明在400年前是可以交流的。
东方早报:召开"文明对话与全球挑战"国际论坛来纪念利玛窦逝世400周年,其现实意义是什么?
李天纲:用对话解决当前人类的冲突,比如宗教、环境、全球治理等。这个过程中如何调整政策?如果我们不承认有普世价值的话,如何去做基本的沟通?人类最基本的普世价值包括爱、同情、诚实等个人性的情感,这是最基本的,然后是人权、自由等这是最基本的对话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谈分歧。
东方早报:但也有学者认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接受中国礼仪其实是一种妥协,既然是妥协,也有不对等的意思。
李天纲:妥协是没办法的事情,是一种策略。利玛窦那个时候当然希望互相接受,但他的进步在于他承认你(中国)的地位是主体,要尊重你,至少要跟你交流。这是一种进步趋势。这个过程有光明的一方面,并非是萨义德那种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