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战略的先行者——专访中兴通讯知识产权总监王海波

2018-05-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为加强法学院校友工作,凝聚人大法律人身份共识,加强人大法律人共同体建设,宣传报道人大法律人发展成就,启迪在校学生成长成才,法学院党委

    为加强法学院校友工作,凝聚人大法律人身份共识,加强人大法律人共同体建设,宣传报道人大法律人发展成就,启迪在校学生成长成才,法学院党委决定推出“人大法律人”校友系列专访活动,组织在校学生采访优秀、青年校友,定期推出人物专访,叙说人大法律人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感受曾经发生在人大法学院的动人故事……

    “人大法律人”, 架起心灵的桥梁,感受榜样的力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校友名片:

    王海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法务部副部长、知识产权总监,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批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200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专业双学位。

    正文:

结缘人大——兴趣与专业的契合

    王海波校友与人民大学法学院结缘于1998年秋,当时意气风发的他选择到人大法学院继续深造,他说,“本科毕业之后,面临着继续深造和就业两个大方向的选择,考虑到个人的中长期目标,最后还是选择了前者。”

    王海波校友本科时期主修的是自动化专业,在校期间曾经有一位同学因为申请了若干项专利而全校闻名,这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引起了他对于知识产权的浓厚兴趣。在当时的王海波看来,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是知识产权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已经昭示了中国未来必然朝着创新、技术和知识产权方向前进。学习知识产权法将他良好的技术背景和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梦想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使得他有更强的动力和更好的能力迎接知识产权大发展的历史机会。“事实证明,我当年浅显的一些看法,促成了今天我在知识产权这条道路上的些许进步,对此,我深感幸运。”谈到为何会选择人民大学法学院时,王海波表示,“无论是从法学大专业还是从知识产权法来看,人大都是当之无愧的最优选择”。

    谈起在人大法学院的求学经历,王海波校友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美好的时光。“我对人大法学院有着很深的感情,印象最深的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宽松的学习氛围,宽松并非放纵。学院在保证扎实的基础教育前提下,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以及自由的思维;第二,严谨的治学环境。人大法学院群贤云集,泰斗众多,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作风,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大法律人;第三,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在人大期间,学校和院里组织了相当多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学习机会,这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是十分珍贵的。”正是基于以上这些原因,王海波校友不仅掌握了扎实的法学专业基础,而且形成了良好的法学思维。这使得他在面对各类纷繁复杂的法律问题和纠纷时,都能够从容应对,有序分析,实现较好的职业价值,他在之后漫长的职业生涯里收获的成功也都得益于此。

    在讲述人大法学院求学生涯的过程中,王海波校友十分激动地提起了当年指导过他的老师。其中,他多次提到了刘春田老师。刘老师是王海波从学生时代到现在都十分敬仰的老师。“在专业上,他深入浅出,以富有哲学智慧的思维将深刻的理论阐述得易于接受和吸收,真正让人感受到了理论的力量和系统化思维的价值;在职业方向选择上,也给予了十分中肯的分析和意见,使得我们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回忆起当年在人大法学院学习的生活,王海波校友的话语里流露出诸多怀念和不舍。在他眼中,法学院如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只是从贤进楼到明德楼的转变,学习和教育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学术上,学院也更加富有国际化、年轻化的特征。十多年过去了,法学院已经今非昔比,但校友的心中仍牵挂着这片曾经让自己成长的校园。

走向中兴——特长与需求的碰撞

    在2000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毕业以后,王海波校友进入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法务部知识产权部门从事工作。在选择进入中兴之前,王海波既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也没有放弃进入优秀企业的机会。

面对各种职位,王海波最终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了中兴通讯。“在最终促使我走向中兴通讯的,是它呈现给我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太多与知识产权契合的企业基因——比如创新、技术依赖、欧美市场发展,等等,作为一个知识产权人,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期待的了。

政府当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从个性角度看,按部就班的政府惯性不太符合我的性格。”在将目光投向企业、投向中兴通讯后,王海波做了很多准备。具体包括深入研究中兴通讯的产品、竞争态势、企业文化;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企业知识产权知识,如专利申请实务、企业知识产权策略等;积极联系中兴通讯的知识产权负责人,以便获得更多的关注。

就这样,王海波如愿以偿,进入了这家公司。

十年成长——创新与激情的合力

    2002年10月,王海波开始负责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规划在次年实施,中兴从单纯的专利申请扩展到知识产权的版权、商标等领域。到2004年,“专利布局”的概念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这一时期的中兴通讯悄悄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产权资产,而国际对手对此反应迟钝。王海波说:“这是中兴的一个相对平稳的内在生长阶段。”如今一晃十二年过去,中兴公司法律部知识产权团队从2000年的十个人、投资不过千万扩张到220人左右,年投入攀升至数亿元。

可以说,过去十一年是中兴公司法律部知识产权团队进步的十一年,也是王海波从成长走向成功的十一年。忆及十一年中在中兴的工作,王海波校友谈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司最高决策层高屋建瓴的战略视野和决策。

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基本战略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的支持,这一耗用巨大资源的业务是无法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的。而中兴基于全球化的视野,建立并坚持这一战略选择,纵观中国企业,少有能做到这一点的。

”当然,十一年的工作收获的不仅仅是回忆,于王海波而言,个人的成长才是他最大的收获。在中兴通讯这样一个技术密集型、国际化的企业里,可以获得极大的进步和成长。“知识产权领域里几乎所有类型的业务,在中兴通讯都有机会接触到。而我作为公司知识产权的负责人,不仅要接触,更要决策。这带给我的成长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作为中兴公司知识产权总监,王海波校友承担的工作繁忙而又复杂。在记者问及他的日常工作状况时,王海波笑道,“我的一天不是八小时的概念,作为一家全球拓展业务的公司,中兴通讯的业务遍布全球,由于时差原因,很多工作需要在非工作时间处理。所以,典型的一天可以这样勾画——处理各类邮件、内部会议、外部会议、谈判或者诉讼开庭、重要事项思考与决策,以及各类人事、财务、业务事务的处理。”就这样,在中兴通讯逐渐壮大的这十一年的时间,王海波校友领导着一支优秀的、富有战斗力和创新能力的队伍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这不仅需要自身良好的商业思维、创新能力、无边界的知识储备和甘于寂寞的决心,同时也需要来自家人的支持。

强力后盾——事业与家庭的平衡

    “家人的支持,是我得以在工作上有所进步的重要动力。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我需要大量的国内外出差,而且由于事务繁多,加班也是十分常见的,家人对此给予了充分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说,我的事业进步,和我家人的支持密不可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使王海波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这是他取得如今这样的成绩的重要原因。在记者问到应如何处理事业和家庭的关系时,王海波校友这样答到:“这是一个平衡的问题,事业固然重要,家庭更值得珍惜,对于一个成熟的职业人而言,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既能促进事业的进步,也能助力家庭的建设。我想,这是一种智慧。”

推行战略——风险与机遇、付出与回报的取舍

    有了温暖的家庭做坚强的后盾,王海波在事业上也蒸蒸日上。从新闻中得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11年全球专利申请榜单上,中兴通讯凭借2826件PCT国际专利一举超越拥有2463件专利的日本松下,跃居全球企业国际专利申请量第一位。

而在今年3月19日,WIPO刚刚发布了2012年度的全球专利申请排名,中兴通讯蝉联了全球第一的殊荣。截至2012年底,中兴通讯累计申请全球专利4.

8万件,已授权专利超过1.3万件,成为全球通信产业主要专利持有者之一,所持有专利90%以上为具有高度权利稳定性和技术品质的发明专利,包括众多覆盖国际通信技术标准的基本专利,以及覆盖通信产业关键技术的核心专利。

而在2012年12月刚刚评出的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批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王海波入选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可以看到,不论从业务上还是个人荣誉上,王海波校友都成绩斐然。面对这些成绩,王海波校友十分淡然:“荣誉是社会对我的认可和支持,也是一个鞭策,对此我既心存感谢又惴惴于心,希望自己能够不负此誉,在坚持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为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而且“要强调的是,数量绝非是我们的目标,保证足够好的质量,才是衡量知识产权价值的核心标准,所谓全球第一,是中兴通讯创新能力的一个自然体现。”

    正如王海波校友提到的,说到中兴公司在全球专利申请上的成绩,就不得不说到中兴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中兴通讯处于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而且始终面临着激烈的全球化竞争。这些特点自然导致公司对知识产权的高度依赖。

“客观的讲,知识产权战略长期以来都是公司的核心战略。”知识产权的资源投入是随着公司的整体发展状况而自然增长的。随着中兴通讯国际化战略深化,目前其海外营收已经超过国内营收,这都要求公司的知识产权能够保证较好的匹配度。

尤其近几年在欧美市场的高速发展,更是决定了法务部门在公司的地位不断提高,以此来应对更多挑战。因此,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也是中兴公司经营所关注的重点。也正是在这种持续关注和管理下,知识产权风险才没有成为公司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很多情况下,知识产权甚至还帮助了中兴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正如王海波校友所说:“如果没有知识产权战略,如果知识产权的全球化能力不足,中兴通讯的全球化发展将无法实现,起码在欧美高端市场将寸步难行,这也解释了知识产权对于中兴通讯发展的重要意义。”

    正因如此,中兴通讯这几年在专利上的发展十分迅猛,但这也同时意味着一笔十分巨大的投入。据悉,国际专利从申请到取得授权约有2-3年的时滞,每件PCT在欧美耗资超过10万元,那么如何在专利申请和巨大的投入费用之间取得平衡和取舍呢?大规模专利投入对于企业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什么?王海波校友这样解释道:“在ICT产业,专利规模的确普遍偏大,这和ICT行业发展迅速、技术复杂度高、产业快速融合等诸多特点直接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产业界的企业一味追求数量。从投资收益角度看,知识产权投入必然也要追求相应的回报,否则这个过程是难以为继的。所以,申请数量多寡,直接取决于企业研发能力、竞争需求以及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等因素。综合的讲,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者一定要时刻考虑清楚,如何保证在有限的资源投入情况下,使得高质量的知识产权资产得到保护。”

    正如王海波校友所说,对一家企业,尤其是全球企业来讲,专利的全球储备是全球市场拓展的一种需求。面临未来的机遇和挑战,王海波校友强调,“目前来看,要关注全球化的专利布局,提升专利布局质量和单体专利质量,保持公司发展规模与专利规模的适度平衡。”而包括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战略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然将会是中兴通讯的主要战略,其地位也将得到更多的强化和提升。

    王海波校友还表示,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就,更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虽然中兴通讯和其知识产权在这十几年里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距离世界顶级企业和顶级企业的知识产权,还有不小的差距。对此,王海波校友称,“我们将持之以恒地推进知识产权战略,以见证中兴通讯成为世界级卓越企业,并为这一目标的达成做出贡献。”

    谈及未来,王海波不仅对中兴公司表达了美好的期待,也表达了对自己的美好憧憬:虽然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但更需要在新的挑战中锻炼、完善自己。

榜样力量——强烈与殷切的期许

    从校园到企业,从学子到职业人,其间历经很大的角色转变,王海波校友的经历给我们竖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面对未来,我们这些仍在求学的“师弟师妹”有时会陷入对未来的迷茫之中。

现今越来越多的法学院学子也想进入企业,从事法务工作,那么面对这些“师弟师妹”,如何在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快速适应企业环境,海波校友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谈到,“我们不能企望毕业生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就游刃有余的处理企业事务,但是尽可能快的适应企业环境,则是十分有必要的事情。

”如何缩短这一适应过程,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从心态转变开始,充分认识到两种角色之间的异同,并给自己预留相应的调整空间;其次,提升工作主动性,从无压力到有担当、从单纯知识到工作能力,都需要主动调整,而不是在工作中被动适应;再次,保持持续的工作热情,无论是顺利或者困难,坚持和努力,都将是突破和前进的动力。

作为一名曾经在人民大学法学院求学的“师兄”,王海波校友给我们的建议是中肯和细致的,但他也强调“建议也很难说是否合适,虽然专业上大体一致,但是毕竟每个人的特质不同,未来发展的方向也自然会有不同。

”最后,王海波校友对广大法学院学子成为优秀称职的法律人表达了殷切的期待。

后记——面向未来、脚踏实地

    “我想,无论是继续留在中兴,还是自己创造新的领域,都将是提升自己、证明价值的选择,我愿意以脚踏实地的努力来迎接属于自己的未来。”王海波校友给自己写下了这样的愿景。王海波校友的访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他的工作以及知识产权战略的了解,更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未来发展的希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王海波校友的经历和他对自己未来的愿景,都激励、指导着我们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新人”。我们也相信:不论以后的选择什么,都将是提升能力、证明价值的过程,我们都愿意以脚踏实地的努力来迎接自己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