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曾的父亲 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的传奇人生

2017-05-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岁美女"戏骨"关晓彤越来越火,很多人却不知道她爷爷就是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他独创的北京琴书,已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曾两次奔

19岁美女“戏骨”关晓彤越来越火,很多人却不知道她爷爷就是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他独创的北京琴书,已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曾两次奔赴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演出,荣获中国曲艺终身成就奖。老爷子的一生,更是充满传奇色彩。在电影《有话好好说》中,三段琴书和情节配合得天衣无缝,效果出人意料。张艺谋曾惊叹:“关老的琴书为我的电影添了不少彩儿!”

为讨生活,12岁拜师学琴书

关学曾1922年出生于北京,是地地道道的满族人,他的姓氏在满语里,就是大家常在清宫戏里听到的那个“瓜尔佳氏”,翻译过来就是姓“关”了。

关学曾家境贫寒,自他记事起,父亲就推着租来的独轮车走街串巷卖菜,母亲带着包袱皮和针线蹲在崇文门外的一家五金店门旁给人做点缝补,姐姐留在家里看火、烧饭。一年到头,四口人只盖两床被子,屋里除了一个破旧的小炉子再也没有别的带腿的家具了。

关学曾小时候特别喜欢听故事。那时,只要听说有人在哪儿摆摊开讲《济公传》《封神榜》,他会立刻寻过去听上半天。有好多次,讲故事的人散场了,还不过瘾的关学曾就跑回来缠着父母要继续听“下一回”。离关家不远处住着一位叫“麻叔”的街坊,是一个讲故事的行家里手,《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太平天国》,都能信手拈来绘声绘色地讲上半天,常常把关学曾吸引得忘记了回家吃饭。

关学曾记下了故事内容,慢慢也能有鼻子有眼地讲给别人听了。

转眼之间,就到了读书的年龄。关学曾的父亲想方设法凑了一点儿钱把儿子送进了私塾。在这里,关学曾很快学会了识文断字,并显露出了过人的才华和聪颖。然而,仅仅读了二年级就因交不起学费被“轰”了出来。值得庆幸的是,关学曾的记性特别好,因此辍学之后还能自己摸索着读书,这样也就多多少少地学到了一些东西。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眼看着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年少懂事的关学曾做起了小买卖——把山里红果穿成串串,挂在脖子上和胳膊上沿街叫卖,也能赚点儿钱。

11岁的时候,关学曾的父亲寻思着让儿子学习一门手艺,就把他送进了前门外湿井胡同专营洋货批发的宝成堂当童工,学做拉锁,一个月一块现大洋。这时的他日子过得很清苦,但也会自己找乐子——听书:在距离宝成堂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名叫“忆盛鑫”的茶馆,一天到晚有人开场说书。

关学曾付不起钱就变着法儿地听“蹭儿”,一来二去就和茶馆的老板混熟了。也就是在这里,他记下了许多艺人的名字和他们的唱段,尤其对翟青山先生和他唱的单琴大鼓崇拜有加,常常暗想:要是有一天能跟着翟青山先生唱单琴大鼓那该多好啊……

巧的是有一天关学曾下班回家,无意间听到街坊李大妈说翟青山是她家的亲戚,他顿时高兴得跳了起来,缠着问道:“李大妈,我想跟着翟先生学唱单琴大鼓,麻烦您老给引荐一下,好吗?”李大妈点头同意了。过了些日子,李大妈兴冲冲地找到了关家对他说:“孩子,翟先生来不了了,但我请来了常德山先生。常先生和我是老乡,也是唱单琴大鼓的,一点儿也不比青山唱得差,你看拜常先生为师行不行?”关学曾点头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