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少年欲终年从事教育事业

2018-06-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军事家徐向前.科学家钱伟长.文学家鲁迅.国学家钱穆.教育家蔡元培.艺术家丰子恺……这一个个熟悉而闪光的名字,都曾在三尺讲台上留下过弘文励教的足迹.毛泽东一生的波澜壮阔,始自他的读书时光和教书岁月.从毛泽东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中,可以看到一个即将脱颖而出的职业政治家的心路历程.1920年6月,湖南“驱张运动”告一段落.作为运动中的代表,易培基先生开始担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的校长.三个月后,他即聘请曾为“驱张运动”奔走效力的毛泽东担任“一师”附小的主事.做一名小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军事家徐向前、科学家钱伟长、文学家鲁迅、国学家钱穆、教育家蔡元培、艺术家丰子恺……这一个个熟悉而闪光的名字,都曾在三尺讲台上留下过弘文励教的足迹。毛泽东一生的波澜壮阔,始自他的读书时光和教书岁月。从毛泽东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中,可以看到一个即将脱颖而出的职业政治家的心路历程。

1920年6月,湖南“驱张运动”告一段落。作为运动中的代表,易培基先生开始担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的校长。三个月后,他即聘请曾为“驱张运动”奔走效力的毛泽东担任“一师”附小的主事。

做一名小学教师,并不脱离毛泽东的个人规划。1913年,毛泽东考入师范学校时,就有做教师的意愿,他曾向斯诺说起:“我也在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前途’,而且差不多已经决定自己最适合于教书。”

毛泽东有政治家的眼光,他看重学校,依靠教育工作凝聚同志,发展团体,巩固社会改进事业的根基。至于毛泽东个人暂不考虑留学而专心在国内发展的决定,则是在任主事前六个月作出的。那么,毛泽东打算做多长时间的老师呢?他对以教育为职业是作了长久打算的。在附小工作一年之际,他填写《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身志业调查表》时,在“终身欲研究之学术”栏目下填写了“教育学”,在“终身欲从事之事业”栏目下填写了“教育事业”。

走进“一师”附小的毛泽东,已经是一位颇具见识的知识分子。彼时的他已经行有所持,心有所念,他带着青年人特有的愿为社会和民众效力的志气、乐于践履实行的锐气、求通求变求上进的朝气来到“一师”附小,他的教育工作也因此而别开生面。

毛泽东对学校改革很用了一番心思。他根据现代学校的规则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改进了附小的招生制度。当时“一师”附小的学制是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学校有七个班,规模在300人左右,招生范围是湘中各县。毛泽东取消了这些限制,使招生覆盖全省各县。尤其重要的是,过去录取新生,由主事依据旁人的介绍和推荐独自作出决定;现在则要召开校务会议,以学生考试分数为根据,集体讨论决定。除了招生正规化外,毛泽东还注意保持招生的灵活性。当时的社会信息尚不通畅,交通也不发达,发榜以后,还有学生请求报考。毛泽东会再次召集校务会议,大家集体决定是否录取。20世纪初,学校尚不能完全规范化,其时读小学的并不一定是孩童,毛泽东自己进东山小学时就已经17岁了。他考虑到这一情况,同时也为了给工农子弟更多的入学机会,提倡放宽入学年龄。

毛泽东尤其能理解经济困难的学生的苦衷。他着眼于让更多的孩子能上学,研究学校的开销,决定允许学生分次交齐各种费用,并对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免收各种费用。这个决定,使一批渴求知识的学生得以进入课堂。

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毛泽东在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极其重视民众中蕴蓄和发挥出来的力量,我们在他短暂的附小岁月中即可看到这一思想的缩影。

毛泽东重视打通学校与社会的隔阂,使学习的过程始终能够得到社会的滋养,保持活泼的生机,而学习的成果也就能够回馈社会,不落于空谈。他强调学生尤其要通过接触实际的生产生活以了解农村,因为学生多散布于农村,毕业后若能顺利地进入农村发挥作用,十分有利于提高地方的治理水平。在担任附小主事期间,他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一师”附小设置了园艺、畜牧、印刷等实习课,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种菜、养殖,印制信纸、信封、作业本,既增进了对社会生产的了解,又提高了生活能力。

1921年夏,毛泽东受聘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国文教员,结束了短暂的附小岁月。

从毛泽东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中,可以看到一个即将脱颖而出的职业政治家的心路历程。他不仅从小学教师的角度看世界,而且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一名小学教师应该有什么作为,所以,他思路宽广,活动频繁,并不拘束。在这段时间里,他有着一种战斗的风格和“只争朝夕”的精神。他的这些经验直接延伸到离开附小后创办自修大学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过程中。

在教小学的这段时间,他与杨开慧结为夫妻,开始担负起家庭的责任。他团结了一大批朋友,这些朋友将是未来革命事业中并肩战斗的同志。他把社会带进课堂,同时自己投入社会,他以自身的实践在社会和课堂、学校之间做纽带和桥梁。

这期间,他继续和新民学会的朋友们通信交流讨论会务,而学会由以学术为重渐渐转向以改进社会为理想;他继续在由他发起的湘潭教育促进会中发挥作用,提倡教育者通过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进化促进社会的进化;他发起文化书社,将各种新书刊推介给大家,并在各地建有分社,建成当时销行新出版物的最有力的机构;他坚持办夜学,亲自授课,宣传“劳工是社会的台柱子”;他两赴安源进行调查研究,积累了领导工人事业的经验;他开始着手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正是在此期间,他从附小出发,赴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与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