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届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及入围作品介绍
第七十届威尼斯金狮奖正是被颁发给了这部电影,可怕的是这部电影太难看懂,至于为什么评选上了这就得问评委了。
本片的全部结构可以用众生相来形容,一轮两轮三轮人物过后,实在看不出导演意识的线索,或许压根没有,纯以构图用光塑空镜情绪的反思类型。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吉安弗兰科?罗西把镜头对准了他的祖国,意大利,罗马。具体的地方是罗马的GRA区(Grande Raccordo Anulare)——这是一个环形的马路。他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未知的世界。这里,住着各式各样的令人难以琢磨的人。有一个从皮埃蒙特大区来的贵族,和自己正在上大学的女儿住在一个小小的屋子里;一个植物学家正在研究棕榈树的问题,有毒的昆虫正在吞噬这种植物;一个抽烟的家伙总是在他的房顶上做体操;一个医务工作者总是孜孜不倦地在路边处理交通事故中的受害者;一个逮鳗鱼为生的男人,在台伯河边勤恳工作。这里远离罗马的种种辉煌的建筑,但是GRA周边的生活却能如实地反映出当今罗马的种种现象。
看蔡明亮的《郊游》总给我一种很奇异的感受,似乎屏幕上的电影世界,已经开始满溢,界限变得模糊,它慢慢弥漫到我坐在屏幕前的生活里,温柔地拥抱了我,我身处它的中间,共同凝视和深思,它不是一种侵略,也不是一种说服,更不是一种迷惑,而是故人重逢,心有灵犀。
一个父亲带着两个孩子在当今的台北到处游荡,从树林到河山,从铁路到积水的街道。白天,父亲是一个人形广告牌,身上贴满了都是高档住宅的广告,赚着微薄的薪水。而他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则在各个超市和大商场里,到处吃着免费的食品小样和试吃包。每天晚上,他们都会到一个被遗弃的楼房里过夜。苦中作乐的生活,似乎也没有那么苦不堪言。有一天,是父亲的生日,这一天这一家人要和一个女人一起度过——她会是一把打开这个封闭家庭的钥匙么?她能释放出这一家人尘封已久的情感么?
2013年多兰的《汤姆在农场》出现在了威尼斯电影节,这次多兰站在了三大电影节的主竞赛场上,最后摘得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同多兰之前的作品一样,《汤姆在农场》也是涉及LGBT题材的电影。这位十几岁开始就坦承自己同性性向的天才少年,无疑是最关注同志题材的导演,不仅是对自己同志身份的认同,也在作品中反映同志群体的生活状态。才华加上无可挑剔的美颜,多兰成为同志心中最具影像力的导演。然而他的作品却有着比其他同志电影更为广阔的视野,而不仅仅局限于探讨同志的情爱与生存问题。比如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就深入的探讨了母子纠结的关系,《双面劳伦斯》更是表现了自我意识与外界的对抗。这也是多兰得到众多电影工作者积极评价的地方,或者说他得到各大电影节肯定的地方。《汤姆在农场》改编自同名舞台剧,讲述一位同性恋者去探访车祸死亡男友家庭的故事。多兰这次想要展现的显然更多,甚至做了许多开辟性的工作,比如在这部作品中他加入了惊悚悬疑元素,SM倾向画面,大量的心理描写,以及银幕尺寸的变化等。
男友车祸去世,汤姆驱车前往男友家人所在的偏远农场,才得知原来男友母亲并不知道儿子的性取向。男友的恐同哥哥弗朗西斯威胁汤姆不得透露与弟弟的关系,并用暴力将汤姆囚禁在农场。然而弗朗西斯和母亲都在与汤姆的接触中陷入了一个惊心的心理游戏.....再现多兰美学与“不可能之爱”。
在麦卡锡的原小说中,白乐德的暴力行为一方面源于先天生理和心理缺陷,另一方面也是现代社会痼疾造成的恶果。小说直面暴力,有力揭示了人的本质。白乐德从文明到荒野的嬗变、退化乃至"返祖"的病态现象隐喻折射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白乐德的空间位移和身份变化的动物隐喻以及不断转换视角的叙事策略,生动再现了他被边缘化乃至被抛弃的命运。
影片改编自考麦克?麦卡锡的同名小说。主角叫做莱斯特?巴拉德,他是一个被放逐的、暴力的人。别人叫他“神的孩子”。巴拉德的生活游离在社会的正常秩序之外,自然也是一塌糊涂。在一连串偶然的时间的影响之下,巴拉德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整个电影最精妙也最富有层次的就是剧本。物是人非,睹物思人,当年回忆中的美好与苦痛,夹杂着多少年间对孩子的遐想和期盼,最终贯穿如现实的探寻,随着真相被层层解开,观众深入到女主角的内心世界中,去感受她的悔恨,自责,坚定,犹疑,期待,痛苦,个人的罪孽和教会世俗的罪孽相互纠结转化,女主角也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探寻和省度中,最终达到了真正的宽恕与释怀。整个故事, 从修道院开始,到修道院结束,从赎罪起,到宽恕终,形成一个时空人以及思想上的完美回环。
影片来自真人真事,讲述了一位妇女跨越五十年的寻子之旅。1952年,怀孕少女菲洛梅娜被送往爱尔兰的一座修道院,产子后被迫母子分离。在隐瞒了秘密50多年后,菲洛梅娜来到美国寻找孩子,没想到却得到令她震惊的结果。
一个30岁的男人和一个女人住在一间小小的拥挤的租来的公寓里。这个男人有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完全就是依靠这个女人在抚养。她要出门工作,才能养得活这个女孩。男人很穷、没钱,他是个戏院里的演员。现在,这个男人爱上了这个女人,他爱上的这个女人是一个女演员。她已经不再风光了,她曾经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但是事与愿违,她没有什么好运气,便衰淡了下去。
这个男人使出了浑身解数帮她找角色去扮演,但是毫无用处。但是,这个女人以德报怨,用欺骗回敬了这个男人。她说自己无法忍受这一切了。男人悲痛难耐,举枪自杀。可惜手枪打滑,子弹没打到他的心脏,反而从他的肺部穿出。在医院里,他的妹妹来看他,睡在他的床边--这是这个男人仅存的财富--妹妹和剧院。
不管社会发展到科技多么先进,物质多么丰腴,我们仍然会被物质所束缚,科技的便利与发达让人越来越没有了隐私,看似文明的社会却带给人们越来越空虚的精神世界!探索未来文明世界的科幻电影都为我们展现着一种消极的悲观色彩,越来越发达的科技,越来越充裕的物质,却越来越难以填补人们内心世界的荒芜!
故事发生在一个“奥威尔式”(Orwellian)受严格统治而失去人性的社会,国家的上层建筑“管理层”为了监视人民控制思想,将眼线散布在生活、工作场所,甚至网络上。计算机天才Qohen Leth(克里斯托弗-瓦尔兹饰)试图发现人类存在的原因,然而“管理层”总是隔三差五地阻挠他的计划。这回,“管理层”派了美女Bainsley与惹事生风的少年Bob来打乱他的探寻之旅……
《我是阿拉伯人》是一个84分钟长的镜头拍出来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雅法和巴特亚姆交界处的一群被驱逐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故事。这个地区位于以色列,是一个被遗弃、被遗忘的地区,人们的生活困顿,充满了无力感和无奈感。有一天,一个叫做叶尔的年轻记者来到了这里,探访了这群人。他们住在小木屋里,周围都是柠檬树和政府的房屋。在这种世外桃源一般的环境里,叶尔发现这里的人之间的关系,不像是旧习和刻板思想中所认为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势不两立的。
在这里,叶尔甚至感觉到了人性的纯真和美好。叶尔很快就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住在了这里。她有好几个邻居,这些邻居和他谈天说地,告诉了这个“外来人”关于生命、梦想、希望、爱情、欲望、幻想等等等等事物。看起来,他们的友谊坚不可摧,唯一的敌人就是时间。在这个破败的地方,叶尔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类,还是可以互相理解并且共融在一起的……
虽然她披着一种常见的科幻片的模式,但是这是《生命之树》之后我看过最玄奥的电影之一,如果要说《生命之树》是在宏观的角度,讲述生命的发展史,那这部电影,就以微观的角度,去跟着斯嘉丽所饰演的外星人,看待“人”这种生物本身的存在。
斯嘉丽扮演一个伪装成地球的外星人,用自己的美艳和身体来诱惑人类,在满足了自己的性欲后对人类进行猎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可怕的“怪物”,却因为长时间的地球生活,渐渐改变了其原本的本性。她发现自己渐渐与同类产生了隔阂,开始有了全新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