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美国小伙掰断兵马俑手指事件:文物出境应如何保护
今年的春节之前,一则兵马俑在美国展出时拇指被盗的新闻在网上引发了新一轮的口诛笔伐。目前,美国联邦调查局已找回被盗拇指,涉案男子面临审判,可能面临最高10年的刑期。但是发生“兵马俑断指”这样的事情,也表明目前中国文物在出借及出境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风险。
兵马俑能不能出国展出?
这起文物破坏和盗窃案件的发生过程,直到现在还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据《今日美国》于当地时间2月15日公布的消息称,美国联邦调查局宣称,去年12月21日21时,一名24岁男子参加在费城富兰克林科学博物馆举办的“丑毛衣派对”时,从当时向中国租借的兵马俑身上折断盗走了一枚大拇指。有美国留学生在“知乎”上回答说,美国博物馆举办派对时很平常的事情。
当时博物馆已经闭馆,但兵马俑所在的展厅并未上锁,而馆方工作人员直到今年1月8日才发现兵马俑手指不见,随即向警方报案。由此可见,该馆即使在硬件上有保证,那在管理上也几乎到了没有管理的地步。
目前文物的损失仍旧在估计中,按照《信使邮报》报道的观点来看,被损坏的兵马俑价值约4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55万元)。
看到被损坏的兵马俑,很多国人的内心感到又痛又愤怒,不过他们也对此产生质疑:兵马俑这类的“国宝”文物,也能拿出国展出吗?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2012年6月26日,国家文物局网站发布《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规定了37件(组)一级文物自即日起禁止出境展出。2013年8月19号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94件(组)一级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含青铜器、陶瓷、玉器、杂项等四类。
这三批,一共195件(组)文物,都是由于过于珍贵且容易损坏,因此禁止在中国国境之外展出的文物。这里面,收入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铜车马,但是并不包括兵马俑。
而像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旧称司母戊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北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商四羊方尊;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战国商鞅方升……这些文物都是禁止在中国境外展出的。
其实在这次事故之前,秦兵马俑曾经多次出国展出。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文物出国展览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中国的文物会出国展览,国外文物也会拿到中国来展览。通过举办这样的展览,实际上是为宣传自己、了解别人打开了一扇窗户。专业学者可以从中学习,普通人也能从中获得乐趣。如果因为出了意外而反对交流,那就属于因噎废食了。
不过有人提出,可以用复制品代替文物去展览。对此,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项目专家回应称:“国际上文物展览有通行方案,原则上能用真品就不用复制品。否则到处是复制品展览,展览有何意义?珍贵的书画不能因为害怕人阅读而永远藏在柜子里,否则保护的价值也不复存在。罗马雕塑、法国书画等国外大量文物来华展览也都是真品。”
文物出境都存在怎样的风险
最近这些年,文博机构文物出境展览数量的不断增多,仅北京每年就有大概20多个文物出境展览,这无疑加剧了文物的安全风险。
之所以存在风险,首先来自于环境的变化。中国大部分博物馆的藏品中多数为出土文物,很多文物都是几十年前出土的。当时,出土文物的修复工艺和材料并不发达,这些貌似“没问题”的文物如果现在出展的话,到底能不能承受长期的路途颠簸,能不能适应温、湿度的变化等都未可知。
除了环境因素,文物的运输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一环。文物出境前的包装,涉及到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使用的包装材料是否过关。文物在运输的过程中,常常发生因为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和材料使用不当而发生文物损坏的情况。比如运输车辆是否配备具有减震、恒温、恒湿功能的设备;文物在航空集装板、集装箱的码放环节是否专业,如果在这个流程当中有粗糙的装板方式、固定方式都会对文物造成损坏。
就拿中国美术馆的官网上的一个案例来说再合适不过了:十多年前,徐悲鸿艺术馆有一批徐悲鸿的作品运到台湾展览,展览结束后回运的时候,运输服务商采用低价的普货方式运送画作,所以航空公司没有按照运输贵重艺术品的方式来操作。这批画作从台湾飞到香港中转时,被放在了露天的场地。在这期间,突然下起了暴雨。暴雨把箱子里的画作全部淋湿了。作品被水浸湿,损失惨重。
另外需要考虑的还有文物展出场馆是否用心,这也关乎出境文物的安全。
就拿这次出事的兵马俑来说。此次兵马俑在美国的展出方式属于裸展,即没有展柜、玻璃罩等任何保护措施,展品完全裸露在公众面前,属于安全级别最低的。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在接受采访时说:“从此次兵马俑在富兰克林学会博物馆的遭遇来看,该馆的监控系统存在严重问题,无论是安保人员的人数,还是红外监控,都和兵马俑的级别不相称。”
而在问答网站“知乎”上,有答主认为“中美博物馆理念不同,美国的博物馆更加强调参观者与展品的互动,致力于拉近两者的距离”。但反对者认为,秦始皇兵马俑这样的有两千多年以上历史的重量级文物,在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博物馆都不应该用“裸展”的方式互动,必须用展柜,包括用隔离带等技术手段来隔离展品和公众。
该如何保护出境文物
虽然文物出境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但也不可能把所有文物都锁起来不让出门展览,这时候对出境文物的专业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国际经验来看,对出境文物的保护与国内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国外也有政府发布政策禁止文物出境,比如法国规定《蒙娜丽莎》等一批珍贵文化遗产禁止出境展览;而不同的是欧美博物馆及相关机构,对于文物的出境或者借展有着系统的政策及一套非常严格的手续。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对于借展(或出境展)除了在展览的申请程序、审批程序上非常谨慎外,对于展览场地的环境要求也非常严格,这是展览能否举办的首要条件。同时,他们还要求文物的包装必须采用通过专门测试的材料,文物的所有处理过程必须在展览的随行人员监督下进行。如果展品到达之后不是立即布展,展品需保持完好的包装,安放于安全、环境严密控制的储存空间,文物在随行人员到达之前不准开封。
而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也曾提出过:“国外的一些博物馆,尤其是那些声名显赫的大馆,都有严格的场馆方面的要求,不仅仅有展品的安全与保卫的问题,还有一些对场馆硬件方面的要求,包括温度、湿度方面的一些具体的硬性指标。2011年,德国与国博合作的‘启蒙的艺术’展览,德方甚至在国博的展厅内安装了能在德国监控温度和湿度的监控设备。”
所以在国际交流展方面,中国即便不能经常和像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这样的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合作,选择退而求其次和中型的博物馆合作,也必须提出像一流博物馆那样的安保方面的要求。而到了与小型博物馆的合作,应该谨慎,文物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控制。文物管理部门应该提出文物出国展览对场馆的基本的设施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这种展出要明令禁止。除了硬件以外,譬如制度、人员、既往记录,这些软件条件也要严加要求。对承接中国文物的境外博物馆,还应建立“黑名单”制度。
这一次兵马俑展出的事件,无疑给中国的出国文物展览敲起了警钟,这就是在对外合作中,尤其是在中国重要的文物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应该严格考察对方展馆是否具备基本的规模、设施要求以及良好的记录。安全第一,不能完好的去,缺指头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