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雪乡宰客”引发的思考:东北人的网络形象为何越来越差

2018-02-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最近这段时间,所谓的"雪乡宰客"事件在网上引发了热议,不久前网曝东北雪乡女导游让游客购买1680元游乐项目,直言雪乡"九个月磨刀,三个月宰羊

最近这段时间,所谓的“雪乡宰客”事件在网上引发了热议,不久前网曝东北雪乡女导游让游客购买1680元游乐项目,直言雪乡“九个月磨刀,三个月宰羊,大家都是羊”更是一下子把东北推上了风口浪尖。我们不禁要问,东北,这个曾经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地区,在网络上的形象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差?

从共和国长子到乡土形象

在过去这一百年中,东北的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不断发生变化。民国前后,东北一直被认为是落后地区、匪患横行。就连曾经掌握东北军政大权的张作霖也是靠土匪起家。那时的东北在关内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贫困落后、土匪横行、野蛮粗俗的地方,所以才会产生“闯关东”这样的说法。而在1949年后,东北成为了“新中国工业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这段时期东北的形象是健康向上、充满前途的。

实际上,东北地区无论是工业还是文化曾经都是非常发达的,城镇化水平也非常的高。据2016年国家统计局统计,辽宁的城镇化率排在全国第五位,仅次于沪、京、津三个直辖市以及广东省,黑龙江和吉林的城镇化率也在全国中上游水平。

不过就算如此,每当我们一提到东北,很多人脑子里第一时间冒出来的却是农民、乡土、落后……曾经发达的“共和国长子”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种印象?这与东北近二三十年的境遇以及一个人的走红密切相关。

以前,东北所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形象都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工业体系上的,当国营工厂在市场化改革中陷入困境,东北开始地方化和边缘化,“共和国长子”形象也轰然倒地,而赵本山作为东北地方文化的代表开始崛起。

上世纪90年代,赵本山开始红遍中国,与此同时,东北经济在市场化过程中急剧衰落。这时候,东北需要一个新的形象代表,这个代表就是在全国最火的东北人——赵本山。以至于辽宁省一些地方政府到外省市去招商,都要带着赵本山,因为全国人民对他更熟悉。而赵本山为东北构建了一种具有朴实品质的农村形象,这也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东北印象。

不仅是赵本山,有学者分析了1983年-2013年三十年间春晚语言类节目中口音和人物形象,发现其中东北口音使用最多,且扮演最多的就是农民和都市工人角色。除了春晚,诸如《乡村爱情》这样影视作品,也在强化人们对东北的印象。

“东北人都是黑社会”的形象是怎样形成的?

而到了本世纪初,东北的形象除了“农民”和“乡土”以外,又多了一项,就是“黑社会”。

说白了就是好勇斗狠成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东北人形象。百度贴吧曾经流行过一个网络热词——来信砍,原意就是“来东北信不信我砍你”。除此之外,流行的网络词句还有:“在东北,能动手就别吵吵”;“你愁啥?瞅你咋地!”

进入新世纪了,为啥东北人却给全国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这与当时东北糟糕的经济状况不无关系,本地工作难找,人口外流。高学历、高技能的还好,凭借自己的知识或者能力找到工作。而那些在城市中长大,只接受过高中甚至初中教育的群体,去其他城市能找到什么工作呢?

城市的生长环境决定了,他们不会像刚进城的农民工一样做建筑工人、清洁工人,但又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只能从事一些服务业,例如物流、房产中介、拆迁……在这些那时刚刚生长,甚至称得上“野蛮”的行业里,流落到全国各地的东北人,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东北人的看法。

网络传言更是加剧了东北遍地黑社会的印象。在网络传言中,乔四在东北横行多年,刘涌则怒扇某香港天王巨星的嘴巴子。但这些细节都是以讹传讹,无论是乔四还是刘涌,虽然心狠手辣,但其实能量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

文艺作品的影响也依然存在。2004年哈尔滨歌手陈旭创作《东北人都是黑社会》,取代此前红极一时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使东北人形象陡然转变。而《东北往事》(又名《黑道风云二十年》),这部通俗小说2008年以网络连载形式爆红,2009年出版后连续十八周位列图书畅销榜,也影响了很多人对东北的印象。

此外,“东北人都是黑社会”的印象与很多东北人的打扮也有很大关系。尽管东北没有那么多黑社会,但东北却有“社会人”文化——假装自己是混社会的,并以此为荣。

“X博士”总结说:在东北,经常能看见打扮像混社会的人物,其规范形象为牛高马大,或许瘦成鱼刺。发型通常为炮子头(半寸、圆寸、盖儿头、秃头),颈部有饰物多为金链子(分外粗大的那种)、佛珠、玉坠等,臂膀上带着纹身。仔细一打听,很多人并不是真正的混混,就是喜欢装“社会人”。

社交网络时代,“黑东北”成为风潮

其实无论是农村、乡土还是黑社会,互联网上对东北的评价更多的都是一种调侃。不过最近几年,东北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再次发生变化,东北成了落后、保守、没有规则的代名词,“投资不出关”的语句在互联网上流传,东北成为中国最招黑的地区。

平心而论,我们也很难完全归咎于“无脑黑”,东北最近几年也出了不少令人无语的事件。2014-2015赛季CBA总决赛第6场,比赛开始前两天,辽宁男篮突然宣布门票涨价,而对于已经售出去的票作废退款;2016年春节,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剧情几度反转,最终认定店家违规;而2018年元旦至今,黑龙江雪乡屡次爆出负面新闻。

有句话说的好,商业孕育文明,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建立规则意识、契约精神。而东北频繁曝出的负面新闻,一再无视规则、契约的存在,反而对体制有极强的依赖性,再结合经济衰退的现实,自然招黑。

东北很多人对契约和规则的漠视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东北地区的商业文明在最近几十年来确实不够发达;二是经历了转折时代的上一代东北人发现,很多发家致富的人,并没有“遵守国企时代”的规则,守规矩的到最后反而最吃亏。

于是国企时代的潜规则盛行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办事要托关系,上学要托关系,办婚宴要托关系,晋升要托关系,住院要托关系,几乎生老病死都要托关系。

托关系盛行的后果就是“逆淘汰”。也正因为如此,东北创业环境退化,东北人才和富裕退休人员加速南下,不仅成为人口净流出地区,生育率也长期在低谷徘徊。

另外,经济增速的下降,也给了很多人黑东北的理由。最近几年,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率一直处在全国倒数几位,辽宁省甚至出现了经济负增长。而经济水平的强弱,往往会影响社会其他群体对它的评价。

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指出了人们经常的看法:“与富裕联系在一起的常常是勤劳与直率,而与贫穷相关的则是懒惰与粗俗,富裕就意味着积极向上的形象,而贫穷则意味着庸懒无为的形象。”

今天,东北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变化,”共和国长子“的形象已然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地淡却,取而代之进入人们记忆与话语的,是那些与贫穷相关的言语:懒惰、粗俗、奴性等等。

东北衰落是因为东北人懒惰、保守和不思进取吗?

现在在网上有这么一种观点:东北人当年保守、不思进取,只想躺在自己的”既得利益“里,从而导致这种局面的发生。很多人认同这种说法,尤其是那些通过努力奋斗过上还不错生活的城市白领,他们认为努力是可以改变一切的。

东北人的性格当然是造成今天局面的部分原因,但也不应该完全归责于他们。作家贾行家在“一席”演讲时就说:“每到了转折的时代,总会有这样一群失落者。就像今天在大城市里的精英阶层一样,他们相信自己有资本,有智慧,有能量,相信自己完全能够Hold住这种生活,永远不会是输家。他们也相信这个世界已经合理了,已经足够合理,任何失败者不是愚蠢的就是懒惰的。其实这也和三十年前这些下岗的工人想的差不多。在这种转折里,有的人注定会被送到风口,送到浪尖;有的人会被送去水底,甚至在石头上撞得粉碎。这一次失落的不知道是谁,是不是我,有没有各位?”

人们总是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地球知识局”隗知的一篇文章总结说:“人总是愿意以为今日的成就,一定代表永恒的价值,今日的衰败,必然源于过去的罪过。而东北的问题,远不只是人性或是官僚体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