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扫大街也要拿编制看东北人的就业选择:为什么他们这么看重体制

2017-12-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最近,一则新闻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说的是媒体刊发了一则<东北年轻人:没有编制,你什么都不是>的新闻,里面描绘了一幅和年轻人朝气蓬勃完全相悖的就业图景,就算扫大街,也要拿编制.关于东北人就业选择.东北前途的讨论每年都要来几次,能引发持续关注,并不仅仅是"地域鄙视链"这么简单.东北年轻人看重体制,准确表述应该是"留在东北的年轻人看重体制""轻工业直播,重工业烧烤,第三产业××".对东北年轻人的奚落和挖苦,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打破头也要进

最近,一则新闻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说的是媒体刊发了一则《东北年轻人:没有编制,你什么都不是》的新闻,里面描绘了一幅和年轻人朝气蓬勃完全相悖的就业图景,就算扫大街,也要拿编制。关于东北人就业选择、东北前途的讨论每年都要来几次,能引发持续关注,并不仅仅是“地域鄙视链”这么简单。

东北年轻人看重体制,准确表述应该是“留在东北的年轻人看重体制”

“轻工业直播,重工业烧烤,第三产业××”。对东北年轻人的奚落和挖苦,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打破头也要进体制,3000大学生争有编制的清洁工,公务员考试花20万过面试,留下来的东北年轻人,也被描绘成不求上进、死水一潭的养老模式。

这么说有错吗?

很难通过个例去概括一个地域的就业文化,但地图炮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是依观察和生活实践得出的民间智慧,为什么广东就没有此类地图炮呢?但是,观察东北年轻群体,不能只盯着“留下来”的东北人,还要看“走出去”的。

不愿在体制内“混吃等死”的东北年轻人,可能已经离开了东北。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东北地区的人口净迁出已经长达20年,超过六成的东北人外流原因是务工经商。

东北曾经是重要的人口流入地,人口增长长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这么大规模流入,显然是国家意志主导(建设东北),而现在,再强势的政府也无法带来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等待东北的,是对年轻人吸引力的持续减弱。

以东北地区最著名高校之一的东北大学为例,留在辽宁工作的毕业生逐年减少,2013届为36.2%,2014届为31.5%,2015届则降到28%,而前往北上广的毕业生逐年增多。不单是社科类毕业生出现人才外流,东北一些理工类院校也有同样的情况。在吉林省一所省属理工类院校的2016届毕业生中,吉林生源有1782人,其中选择留在本省就业的只有713人,近60%的本地生源去外地择业。

问题又回来了,如果爱折腾的东北年轻人不愿意呆在东北而选择离开,留下的年轻人,很可能就是倾向于安逸、稳定的生活方式,他们偏爱体制不是应有之义吗?

在东北,尤其是东北县城,体制内工作确实是最好的工作

在一些东北人的观念里,在体制内上班,才算是有了一份“工作”。如果两个东北人交流,一个体制内年薪5万,一个体制外年薪10万,体制内的人会傲娇地说:“哦,你是打工的。”

“打工”这个词,在南方地区的人看来,很正常啊,除了老板,谁不是打工的?老板之上还有老板,你的老板也是替他老板打工。但部分东北人口中的“打工”,意思是“你工资再高,还不是在私企干活?哪有我们体制内体面。”

这种近乎直觉的歧视,和东北地区国企众多、官本位思想严重有密切关系。但是,在东北很多地方,进体制可能是最好选择。

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互联网企业,有杭州的,有武汉的,有北京上海的,有广州深圳的,有厦门南京的,你可曾听说过有东北的?一个在东北做互联网创业的创业者曾这样介绍自己的困境,在东北最好城市之一的大连,很多人依然对网络上购买生鲜这种消费方式持保守态度。“有的市民看到广告时,还问这是不是政府的民生工程。”

互联网企业的全面缺席,只是东北私企严重不发达的一个剪影。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东北三省加起来,一共只有9家企业。像鞍山大庆这样的城市,一个企业就是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就是一个企业。

而在东北的一些县城,尤其是黑龙江的一些县城,全城工资最高的工种,全部集中在体制内,事业编虽然只有2000多元,但在私企你要想拿到2000多元,付出的艰辛远远超过体制内。

对体制内工作的追捧,这些年有衰减但并未退潮,不止东北如此

很多人对大学生争当有编制的保洁员诧异得很,以为大学生真的去扫地,其实保洁事业编是保洁工种的管理岗;很多人对大学生争当有编制的城管也诧异得很,以为大学生去和小贩打架,其实有编制的城管,平时大部分时间是坐办公室的,出去扫街也是坐车上不下来的。

必须要承认,这些年对体制内工作的追捧,相比于鼎盛时期,是有衰减的。但是,公务员热并未退场。相比于2015年的低谷,很多地区2016年公务员报考人数、招录人数明显回升。

对体制的偏爱,并不是东北独有。很多关于公考的调查显示,公务员对报考者的吸引力中位于第一和第二的分别为“稳定”和“有保障”,薪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倒在其次。

急需扼杀东北体制内“庸恶”的作风

东北体制内吃空饷之严重,在东北地区几乎人尽皆知。2014年,黑龙江省共清理出吃空饷人员7552人,数量惊人,而且这7000多人,仅仅是把机关单位作为筛查对象,还不包括事业单位、国企。

2016年,人社部指出,事业单位是吃空饷的重灾区。理由如下:1,事业单位的招考相比于公务员考试,标准相对松,编制相对足;2,事业单位是领导干部安排亲友就业的重灾区。

进入体制内工作,如果还能吃空饷,属性就变成了“稳定+长期旷工”,这样的工作,谁不趋之若鹜?可以把这种工作作风,定义为“庸恶”。它并不是那种有明确目的、企图心明确的大奸大恶,但这种作风实际上是一种腐烂的气息,身处其中的人甚至都无法察觉大环境的溃烂,旷工者变成了隐形的人,领导换届后,根本都不知道还有此人存在。

由于东北很多国企有自己的医院,去开个假病假条非常容易,把直属领导糊弄好,消失5年,按月领工资。即使案发后,惩罚也很轻微。黑龙江那7000个吃空饷的人,仅有229人给予处分及通报批评,其余人未作任何处理。

对于领导干部的处理更是轻微。2011年3月,黑龙江依兰县人社局违规将郭培桐录用为交通局事业编制干部,3年没上班,案发后,郭培桐辞职,而当时违规招录的人社局局长、编制办副主任仅仅是党内警告处分。实际上,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郭华认为,不论以哪种形式吃空饷,均表现为对国家财产的非法占有。对于吃空饷者,可以贪污罪或诈骗罪定罪;对于发空饷者,应以渎职犯罪定罪处罚。

急需改变“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恶劣政商关系,年轻人的活力在于民营企业有无活力

没有发达的私企,东北年轻人如果留在东北,他们的选择其实非常有限。一个新闻传播学类的大学生,想利用暑假寻找实习岗位,在东北某省级电台被告知不需要实习生,私下打听,这些媒体很少面向社会招聘工作岗位,包括实习生,都是通过人脉关系直接上岗。

觉得东北年轻人“蔫”,批评东北年轻人不求上进,这些道德批判不一定能站得住,进体制也是一种生活,对不同的生活方式,应该本着尊重的态度。但是,如果某一地区年轻人无私企可选而只能进体制,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我听东北一些企业家讲,现在想在东北搞一个项目,仍需盖200多个章,没有几百天根本办不成。还有不少企业家反映,东北的营商环境和南方一些地区相比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

这是李克强2016年的原话(来源:央广网《“推石上山”关键阶段 东北振兴更要自身发力》)。关于东北恶劣的政商关系,民间一直有“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这种说法不能代表全部企业的态度,但至少说明有很多投资者对东北地区是望而生畏的。

害怕东北,主要是害怕东北官场落后的观念,2016年两会期间,记者采访黑龙江省长陆昊,当问及“这几年在黑龙江当省长累不累”的问题时,他答道,“当然是累呀,主要是观念太落后。”

最近召开了一个“2017东北振兴论坛”,在论坛上,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四市市长,直接回应了“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承认“东北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承诺改善营商环境、完善法治。原本要遮掩的问题,这次主动回应,比较罕见,如果能落到实处,东北年轻人无私企可去的困境,可能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