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军工医院接触毛泽东侄子毛远新
那时,哈尔滨人都习惯把中国人民解放军313医院称为哈军工医院。313医院(现省文化厅址)坐落在现中山路上。医院由主楼和几幢辅楼组成,正门面朝中山路。整个庭院被一道绿色的木栅栏围成,大门却在人和街上,对着解放小学。正门左侧是一幢黄色的小二楼,是收发室。前面不远是医院主楼,主楼为错层,五层是医院办公室,三层为外科病房,下面半地下室为病人食堂和职工俱乐部。在主楼后面,左侧斜对面是干部食堂,右侧二层小楼为妇产科,主楼前面左侧二层小楼是儿科。在靠近永和街一侧是内科大楼,旁边是一个大菜窖。在中山路一侧则是肝科楼。在医院主楼前,正对着中山路有个水泥砌就的圆形喷泉水池。这个喷泉当时在哈尔滨是不多见的。
整个医院建筑呈黄色,其中主楼贴饰釉面,建筑为大和风格。据有关资料介绍,医院建筑在日伪时期就已存在,主楼曾经是张学良将军筹办的证券交易所,后改为313医院。
父亲是1955年来到313医院工作的,直到1966年6月哈军工南迁长沙。那时,父亲在病员食堂当炊事员,早出晚归的,常常是两头不见人。食堂在主楼的半地下室,一个很大的筒子屋。我看过父亲和他的十余个同事在厨房挥汗如雨工作的情景。还有竹子编的蒸屉蒸出的馒头,居然摞成七八层那么高。焖饭的大锅直径有一米多。炒菜用的也是大锅,翻菜用的是大铁锹。挥锨炒菜的情景,现在想来真很壮观。
父亲回忆说,那时哈军工刘居英院长多次到医院检查工作,对食堂卫生和饭菜质量抓得很严。在三年困难时期,医院为了改善病员伙食,进行“粗粮细做”的改革。“粗粮细做”就是在粗粮中,如在苞米面里放点白面,再加少许油在锅里烤各种小食点、饼食。父亲同事王乃勤还当上了“粗粮细做”的革新模范。刘居英院长表扬了他,还与他合了影。
1960年以后,父亲在313医院还接触到了哈军工的学员,其中两个学员印象最深刻,一个是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父亲说,毛远新个子很高,比较清瘦。他不太爱吱声,常常自己一个人活动。他住院期间常在邻近的永和街内科病房附近散步。有时,毛远新一个人低头坐在菜窖旁晒太阳。其他住院的哈军工学员也时常在庭院散步,可他们都是几个人在一起。父亲去菜窖取菜时,曾见过毛远新几次。
还有一个人,就是林彪的女儿林晓霖。林晓霖个头不是很高,身体很瘦弱,不很活泼,很忧郁。院方很照顾她,每到放假期间,都让她住在医院儿科的小楼里。医院有个戴眼镜的钱医生,原来是个国民党的军医,常去儿科小楼给她上课。
林晓霖住院期间,父亲曾给她开过小灶。那时的“小灶”,除了病员食堂那些饭菜外,不外乎再给她做一些饭菜,如蒸几个包子、煮盘饺子、下碗面条,烙张油饼什么的,再加上一杯牛奶。父亲做好饭菜就装进饭盒,送到儿科楼直接交给她。有时,也由护士转交给她。当她胃口不好的时候,院里也会偶尔派人到秋林买点红肠或熟肝给她佐餐。
林晓霖有时想给父亲林彪挂电话,但是不大敢。给林彪挂电话的程序她不明白,都是院里领导跟着,帮助她接通北京的电话。有一次,可能是打电话的次数多了,终于惹得林彪大发雷霆,冲着电话对院领导吼道:“你是谁?什么军衔?不要再挂了!”据说,林彪不大喜欢这个前妻张梅生下的女儿。
1966年6月,哈军工南迁长沙,313医院也南下葫芦岛,父亲所在的病员食堂宣布休灶,大家照了一张合影后就各奔东西了。人走楼空后的医院庭院立刻冷寂下来,而且日渐破败。楼里房间有的空荡荡的,有的堆满了杂物。楼梯上满是垃圾和灰土。医院迁走后,那些没有跟着哈军工或医院走的职工和家属,也跑来捡“洋落儿”。后来看见房子没人管,干脆私自搬进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