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工真教授 中德教育之比较——武大教授李工真关于中德教育的讲座
10月28日晚7点,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建设委员会主办的博导论坛在文理学部教一302教室隆重开讲。本次论坛邀请到武大"四大名嘴"之一的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工真教授,他为大家作了《德国教育制度对中国及中国大学生的启示》的演讲。
还未开场,现场早已座无虚席,就连走道也被挤得水泄不通。在热烈的掌声中,李教授终于进场,寒暄几句便直入正题,谈起了中德之间的差异。 李教授在本次讲座中着重强调了两个问题。
首先是中德两国制造业的的巨大差异,他认为这主要归结于德国人注重质量和细节的品质。"没有质量,数量就毫无意义"是李老师对德国人质量观的总结。在德国,质量问题总是被放到道德高度上来看待,注重声誉的德国人永远追求产品精细与一流,从而成就了德国在世界的制造业神话。
反观中国,得过且过、"差不多"之类的思想使中国的制造业呈现出有量无质的尴尬局面。"细节决定成败",德国人的成功是世界公认的,他们的细致严谨也远远不是中国"差不多"的先生们能够比及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李教授旁征博引,诙谐的语言引发哄堂大笑。 其次,就是中德两国的教育制度差异问题。他提出中德两国的差距首先表现在公民意识的差别,主要有纳税、服兵役、受教育这三个方面。
在德国,纳税意识深入人心,服兵役虽是义务却也尊重个人意愿,受教育则完全是义务使然。反观中国,各种千奇百怪的逃税、偷税、漏税手段层出不穷,公民完全没有纳税意识。李教授戏说,"在中国吗,企业家最基本的素质就是会逃税。
"此外,受教育也只是作为家族的谋生手段而非义务。他就学生动机做了重点说明,他列举了德国教育制度的先进之处与我国教育制度上的短缺。德国人才分配非常合理,尊重了每个学生的意愿,使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脚踏实地地学习;而中国的大学扩招制度降低了高等学府的门槛,虽然让更多的的人迈入了大学,但同时就业的恐慌随之而来,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下,学生的价值伦理观扭曲了,精英人才缺失了。
李教授言语中饱含担忧,希望在场学子自尊自省。 李教授的讲座风趣幽默且深刻高远,加上其中穿插的贴近生活的实例与脱口而出的妙语,使台下掌声不绝,现场气氛更是高潮迭起。最后,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如何解决我国现今的教育和信仰缺失的问题向老师提出咨询,李老师诚恳耐心地与大家进行了探讨,再次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做一个有目标、有方向的人,因为"社会总是需要有本事的人",这是李老师在讲座最后给我们留下的教诲,发人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