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陈红老公曝光 隐退是为结婚生子【图】
陈红与海军战士一起合影
“找点儿空闲,找点儿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一曲《常回家看看》让歌手陈红红遍大江南北,这首歌也成为历届春晚最著名的歌曲之一。龙年春晚王珞丹版的《常回家看看》让这首歌再度回到大众的视野,陈红却在10多年前最红的时候销声匿迹,隐退原因众说纷纭。歌声依旧红,伊人今何在?
3 月1日的北京下着雨夹雪,好运街的某茶楼,一向低调的陈红在此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的独家专访。陈红应约而来,还是那个标志性的发型,一件披风让她看起来非常大气和优雅,如今的陈红已经是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大校军衔,成功转行成了纪录片制片人。如今,她的处女作———中国第一部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正在央视纪录片等频道和各大地方台播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陈红首度向成都商报记者透露了自己当年悄然离开歌坛的原因和期间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选择最红的时候隐退,是为了结婚生子;阔别舞台10多年的她,一直做着纪录片的工作。
1转行之心
我真的不适合做明星
转行做纪录片是内心的追求
在歌唱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陈红突然淡出了舞台;最近,她又以令人惊奇的全新形象再度走入公众视野。中国第一部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在央视6个频道和地方台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这部纪录片的总制片人、总编导竟然就是陈红,如今她还是海军大校、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从甜美可爱的女歌手到气场宏大的纪录片掌门人,陈红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蜕变?
记者:从一个家喻户晓的歌手,怎么会突然转行去做纪录片呢?
陈红:没有突然吧,其实选择纪录片是我内心的一种追求。父亲从来都不希望我做职业歌手,反而希望我做一个相对稳定的音乐老师,他说我做明星不是很合适。其实父亲看对了,我真的不适合做明星,最后选择了“回归”,5年前从海政文工团调到海政电视艺术中心,担任总编导和副主任的职务。作为第一个做纪录片的歌手,熟识的人说我是 “行走在纪录片刀尖上的使者”(笑)。
记者:刀尖上的使者?怎么会这样说?
陈红:因为在很多大题材、历史题材方面,我们的视角都是独具匠心、气势恢宏的。无论哪一个选题,都关乎国家的现状,我都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记得中国纪录片学会会长刘效礼跟我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就等于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拍纪录片的人必须要忍住清贫,耐住寂寞,去追求你心中信念,记录国家的历史,展望未来,让历史告诉未来”。
记者:一切要从头开始,有没有过担心?
陈红: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当时我的经纪人、制作人都很担心,我的歌唱事业已经很成功了,现在要放弃这些成就,甚至是物质上的所得,选择拍纪录片,他们说这些都是我要面对的,我可以吗?经历5年的岁月,我认为我可以,而且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么多年,我放弃了很多很多,包括大家的鲜花啊,掌声啊。
记者:音乐是您的强项,有没有尝试在纪录片中去突出您的优势?
陈红:《走向海洋》每一集45分钟的时间内,我们争取最大限度地让每个观众看懂,我们的目的是走向大众。音乐都是我们新创作的,气势恢宏,当然也经历了一个反复肯定和否定的过程,我抓得比较严格,因为我本身是个搞音乐的嘛。
记者:之前播出的一部名为《先锋本色》的纪录片也是您制作的,《走向海洋》是您的第二部纪录片吗?
陈红:准确地说,《走向海洋》是我的第一部纪录片,因为拍摄时正好赶上建党90周年,去年在剪辑《走向海洋》的同时就拍了纪录片《先锋本色》,并且抢先制作完成播出。我5年时间里拍摄了两部纪录片,《走向海洋》前期制作、后期修改比较复杂,今年才制作完成,并在央视1套和纪录片等6个频道和地方台播出。
记者:《走向海洋》是怎样的一部纪录片?
陈红:《走向海洋》是一部旨在唤起全民族海洋意识的纪录片。很多国人都知道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面积,但很少人知道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领土。其实,纵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从殷商到唐宋,历代帝王都是有海洋观念的,因为在很多国家都发现了来自唐宋时期的瓷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海上贸易,最著名的就是郑和下西洋,那个时候中国不但是海洋大国,还是海洋强国。《走向海洋》是中国第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如果能再次掀起中华民族海洋强国梦,那么这部片子就具有很深的时代意义了。
记者:做纪录片和当歌手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陈红:做歌手可以收获到很多鲜花和掌声,做纪录片则是很苦的,默默无闻,没有了浮华,回归宁静。
记者:退居幕后是不是偶尔也会失落?
陈红:不会啊,纪录片给予我的是当歌手所不能比拟的。我觉得过去的职业(唱歌)很好,但是总会有一些不安,总会有一些压力,甚至说对自己的命运不能够去掌握,好像一切都被市场和别人左右着,而做纪录片则不同,我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我的想像力,很从容!
2拍片之苦
最长在海上漂了3周
遭遇10级台风差点写遗书
众所周知,拍纪录片很辛苦,从歌手到做纪录片,陈红说在海上拍摄遭遇台风是家常便饭,最长在海上漂了3周,遭遇10级台风时大家用身体保护器材,她甚至想过写遗书。
记者:中国人拍摄纪录片和国外拍摄纪录片比较,有什么不同?
陈红:其实已经很接近了,我们纪录片人真的是很苦,都是用自己的热情和执著的精神去坚持。纪录片无法和电影电视剧相比,给纪录片人的回报少之又少。在此,我想呼吁更多的媒体、观众和企业,拿出更多的热情和资金支持中国纪录片的发展。
记者:拍摄海洋纪录片有什么艰险经历吗?听说遭遇过台风?
陈红:经历台风对我们来讲是家常便饭了,5年时间里,我们差不多都是沿着18000多公里海岸线来拍摄的,还跑了30多个内陆城市,西沙、南沙和曾母暗沙等海域是拍摄最艰苦的地方,当时在西沙拍摄时还遭遇了‘土台风’,它是一种突发、不在预测之内的台风,当时有10级,我们乘坐的补给舰只能抗7级台风,在海里颠簸了两个多小时,那时甚至在想是不是要写封遗书,也好给亲人有个交代!后来我们还是用智慧战胜了大自然。
记者:舰上应该有很多摄影器材啊,遭遇台风时是怎么保护器材的?
陈红:台风来的时候大多是半夜,我住的房间都进了海水,我们要保护好设备不被海水浸湿,用塑料布等所有能找到的东西把器材包裹起来,然后用身体去搂住设备,宁可让海水打湿我们的身体,也不能打湿我们的设备。船身摇晃得厉害,几乎快要翻船,那时候有种五脏六腑都像要吐出来了,大脑和心脏都快要崩溃的感觉。
记者:最长的时间是在海上漂了多久?
陈红:最长的一次我们在海上待过3周左右,一般来讲每次大约一周,因为有时我们也要靠岸到内陆城市拍摄。
记者:有没有亲自下海潜水拍摄?
陈红:我在三亚的时候潜过水,当时是为了拍摄珊瑚,潜水并不如想象中的好玩,长时间潜水拍摄还是很辛苦的。我觉得人类在海洋面前其实挺渺小的,当你潜水的一刹那,你会发现人类和海洋、大自然是无法分割的,保护海洋和保护自己的家园是一样的。
记者:在拍摄亚丁湾护航编队返航时有什么感触?
陈红:迎接首批亚丁湾护航编队返航给了我很多感动,当时有一个妻子带着自己的孩子去迎接半年多在海上执行护航任务的丈夫归来,孩子长大了,爸爸都差点不敢认了!护航官兵真的太辛苦了。
3翻唱之争
王珞丹唱
陈红:她很无辜,大家不要指责她
龙年春晚,王珞丹“娃娃音”版本的《常回家看看》被批评,但陈红说王珞丹其实努力了,大家不要指责她,因为唱得像不像她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新一代的人都能喜欢和参与这首歌,把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传承下去。
记者:龙年春晚上王珞丹唱《常回家看看》,“娃娃音”遭到很多批评。
陈红:我是后来才听王珞丹唱的,其实我觉得唱得像不像我不重要,小王作为你们这一代的人,能够喜欢并演唱这首歌,就已经足够了。不要按一个《常回家看看》的标准去要求她,不能因为她唱了这首歌就否定她,她一定也想努力唱好,只要参与就很好了。
记者:您觉得她唱得如何?
陈红:做纪录片这么多年,我不会太在乎名利了,更从容、平和、包容、理解。很多人都指责小王,她也很无辜,我觉得可能是大家都怀念1999年的《常回家看看》,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喜欢唱,把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就好了。
记者:很多观众就难免怀念起您的演唱了。
陈红:也许大家是相见不如怀念吧!哈哈!
记者:以后还会出唱片吗?
陈红:这个要看机缘了,如果缘分和歌曲都在一个需要的点上,我想我还会为喜爱我的歌迷唱歌,但是要看缘分,我不会去苛求!
成名之初
从未想过
只想作为家书表达对父母的愧疚
《常回家看看》已经成为一个经典,但陈红说当时只是想作为一封家书表达对父母的愧疚,没想到会红。曾经在河海大学的一次演出时从2米高的升降台上摔下,捡回一条命。
记者:《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当初是怎么选择您唱的?
陈红:1998年我回家乡哈尔滨参加抗洪抢险,意外遇到了词作者车行,他就对我说“陈红,你应该唱首关于回家的歌,然后他就说自己写了《常回家看看》”,我当时看了歌词,内容写出了像我这样多年离家在外的孩子的心声,因为我1991年就离开了家。1998年11月,我把它录制完成后,寄给了我的父母。后来我父母说这首歌写得太好了,他们一边听一边流眼泪。
记者:想过自己会红吗?
陈红:从来没想过会红,也没想到这首歌会带给我什么,因为歌词真的太朴实了。其实,当时我录制这首歌的本意就是给我父母听的,想作为一封家书送给父母,以表达我对父母的一份愧疚。我从1991年就参加春晚,很少有时间陪伴父母。我最初以为只是我的生活,后来上春晚时,才知道这是千千万万家庭共同的心声,越是离开家的人越容易找到共鸣。
记者:现在的央视春晚歌曲似乎走进“死胡同”,像《常回家看看》这样的神话无法复制了,您怎么看春晚这个舞台?
陈红:今年的《常回家看看》又受到如此多关注,这正印证了这首歌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如果老想要红,要和商业市场有关,那就不真诚了。艺术必须要真诚,一味刻意去感动别人就感动不了别人。
记者:听说您曾经从2米高的舞台上摔下?
陈红:当时在河海大学演出,唱的就是《常回家看看》,从近两米高的升降台上摔下,脑子里一片空白,七八秒后才回过神来说话。我衣服摔破了,鞋子也摔没了,但话筒还是紧紧抓在手里,几秒钟后,从台阶上重新走上舞台,随着旋律开始唱。顿时全场几万人欢呼,很多人感动流泪。我都不知道是痛还是快乐,坚持唱完歌。那是我人生最难忘的舞台生涯。很巧的是,这件事的第二天有个鼓手从1米多高的台上摔下来死了,大家都说我很幸运,捡回一条命。
5隐退之谜
隐退是为结婚生子
和丈夫相恋始于“马路相会”
《常回家看看》风靡全国后,陈红突然“消失”了,她昨天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暂别歌坛是因为遇到了自己的知心爱人,完成结婚生子等人生履历。
记者:《常回家看看》红了之后为什么会突然消失荧屏呢?
陈红:那段时间是在历练人生的履历吧,结婚啊,生子啊,等到我再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做纪录片了。
记者:2003年,您曾经推出过一张同名专辑《陈红》?
陈红:对啊,推出过《感恩的心》等歌曲,当时只是我作为音乐和现在事业的一个过渡。从那以后,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做纪录片中。
记者:这几年在忙什么?相夫教子?
陈红:是啊,特别是儿子出生以后,就奔波于工作和家庭了。
记者:您和爱人是怎么认识的?听说他蓄谋已久?
陈红:我和爱人是邻居,算是马路相会吧!我们相识于1996年,经常在高速入口碰到,当时我还没那种意识,但他是个有心人。天黑的时候跟着我的车把我送到我住的地方,三四年的时间都这样暗中保护。他追求我,直到1999年才明确恋爱关系。
记者:工作那么忙有时间带孩子吗?
陈红:孩子都是我一手带大的,带孩子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除了工作,我的时间都给了孩子和家人。儿子达达9岁了,上小学,我都要接送他上学。孩子一定要和父母在一起,和老人在一起的孩子长大会有一种缺失。
记者:您对您的生活满意吗?
陈红:我挺满意的,很多人说工作和家庭不可兼得,但我觉得只要你放松一些,工作不是为了一份名利,是为了一份自然的追求,就会处理好家里的事情。
6当官心得
责任更重了
这只是一个很高的起点
如今的陈红是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大校军衔,但是她自己认为不算当官,这只是一个高起点,责任很重,踏踏实实做好纪录片工作就足够了。
记者:听说过您父亲的故事,您当时到美国求医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陈红:我父亲60岁病倒,一病就是几年,我尽了最大努力去挽救爸爸的生命,和美国国家实验室联系人工心脏治疗,但都失败了,美国那边说人工心脏起码要十几年才能成功,那时的我放声大哭,特别绝望。
记者:父亲弥留之际,你在身边吗?
陈红:当天我是见了父亲的……父亲的离去,是我生命中最大的打击,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记者:您现在已经是大校军衔、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了,当官有什么心得?
陈红:算是个领导了,我倒是没觉得在当官啊,我觉得是领导对我的一个肯定和支持,希望我在这个岗位上发挥智慧做好纪录片的工作。职务给了我一个很高的起点,我是这样理解的,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就足够了。我现在主要负责电影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等工作,责任很重,不能像当歌手那会儿只考虑自己了,要有全局观念。
记者:下一步计划拍什么纪录片?
陈红:我不擅长去拍一些关于小人物命运的纪录片,选择的一般都是和国家、社会密切相关的大题材。以后,我会更加关注中国的社会状况和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因为20年后,中国可能会进入老龄社会,这会成为我下一个题材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