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与南京 《文选》与《文心雕龙》 两部巅峰之作诞生在南京
在"南京传世名著"备选书目中,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和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都堪称文学史上巅峰之作,1500多年前几乎同时诞生在南京。这一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却隐藏着某种必然。
不看名气大小,昭明太子选稿标准独具一格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人们常用南朝诗人谢脁的这两句诗来赞叹南京的繁华。你知道吗,这一诗句的最早记载,就出自《文选》。
《文选》由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组织文士选编而成。萧统谥号昭明,所以《文选》又叫《昭明文选》。萧统很聪慧,3岁学《孝经》、《论语》,5岁读儒家经典。他在太子宫中设惠义殿,专门注解典籍、研习文义。殿中藏书3万多卷,盛况空前。
萧统还爱好山水,他在玄武湖边引水穿渠,种植花木,建造了一座园林——玄圃。政务闲暇,他就和著名文人王筠、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人游宴玄圃,读书作文。园中景色四季变化,不变的是他们对诗文的热爱。正是这一次次忘情的激赏、热烈的讨论,催生了《文选》。
历代优秀篇章繁若星辰,《文选》要如何选择呢?萧统亲自撰写序言,确立了独具一格的标准。他说文章之美"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大致意思是说,就好比各种乐器,虽然材质不同,演奏出的乐曲都很动听入耳;器物上的各种纹饰,虽然千变万化,都很赏心悦目。对萧统来说,篇章的好坏关键在于入不入耳、悦不悦目。他要采选的是声律和谐、辞藻华美、对偶用典切当的篇章。
于是,六经、诸子中一些在当时已经很有影响的篇章,萧统却弃而不选。他的理由是:儒家经典重在确立人伦范式;老子、庄子、墨子各家著作重在阐述思想;忠臣辩士的奇文逸语重在事功;记事、系年的史书重在记录、评论。一句话,这些篇章的重点不在结构、文辞、音韵,在他心目中算不上文学作品。另一方面这些书中有些序言、赞语,虽然短小,却言辞生动、文字错落有致,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萧统将它们精心拾起,选入书中。
这是纯粹文学观念的醒悟,萧统已经认识到结构、辞章、音韵等文学要素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自觉意识指导下,《文选》收录了从春秋至南朝梁近千年时间内130位作家的700余篇作品。所选作品感情真挚饱满,更为突出的是剪裁得当、声律圆转、章句华美,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虽然历代都有各种诗文的选本出现,但萧统的这部《文选》特色鲜明,无疑代表了那个时代文学选本中的最高水准,也成为后代文人必读的经典。唐宋以辞赋取士,《文选》里有中国历史上最优美的辞赋,所以唐宋学者文人个个熟读《文选》,大诗人杜甫教导儿子写文章要"熟精文选理",民间甚至流传"《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反对过度追求形式,刘勰决心清理文章源流
萧统看到文学作品本身的美,编成了篇篇锦绣、字字珠玑的《文选》,而与此同时的著名文学家刘勰,则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并对南朝文坛过度追求形式感到担忧,写出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刘勰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未能娶妻成家,20岁出头时来到上定林寺研读佛典。上定林寺位于南京紫金山西南坡,住持僧祐精通律部经典,受到上至帝王、下到百姓的普遍敬仰。从小笃志好学的刘勰很快成为僧祐汇编经藏的得力助手。僧祐主持编定的《三藏记》、《弘明集》等传播久远的佛教书籍,都由刘勰编辑、作序。
在上定林寺10多年,刘勰写了不少阐释佛理的文章,却一直没有变服出家。他还不能忘怀世俗功业。一天,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做了一个梦,梦里他手执丹漆礼器,跟随孔子南行。醒来后,刘勰既兴奋又不安。
刘勰细细琢磨,宣扬圣人意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注释经典,而汉儒马融、郑玄等做得已很精当,后人难以再有建树。只有各类篇章是经典大树上生发出的枝条,礼仪典章因之确立,君臣之道因之明晰,军国大事因之成功,关乎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前人对篇章的论述各执一端,虽不乏真知灼见,却很少能分析清楚,论述全面。刘勰决心听从圣人召唤,清理文章源流。
刘勰非常不满南北朝时期偏重形式的不良文风。为制止浮靡文风的泛滥,他继承了《礼记•乐记》和《毛诗序》开创的优秀文论传流,主张"文载道,诗言志",强调以思想内容为主,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他用《原道》、《征圣》、《宗经》统领全书,开宗明义,确立了篇章写作和评判的基本原则:"道心"是本原,"圣人"是标准,"经书"是典范。
刘勰将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包括四大部分内容。前5篇总论文章本体和发展,接下来分论各类文体的历史渊源、名称含义和创作要领,下篇剖析文章的构思与创作、欣赏与批评,最后交代写作《文心雕龙》的起因,介绍全书体例安排。
《文心雕龙》主题明晰,论述严谨,史论结合,构建出极具特色的理论框架,深刻影响了以后历代的篇章创作。鲁迅先生这样盛赞《文心雕龙》:"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它们同时诞生在南京并非偶然
《文心雕龙》成书于公元501至502年,巧合的是,萧统也诞生于501年,作为梁武帝的长子,他未及即位就英年早逝,这短短30年却给后人留下了《文选》这部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文选》和《文心雕龙》这两部巅峰之作几乎同时诞生在南京,看似偶然,背后却隐藏着某种必然。
南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第一位在南京称帝的孙权,登基第二年年初就下诏书,立都讲祭酒官,专门负责教育各位皇子。晋元帝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东晋王朝,草创之初,边境尚未安定,江南百业凋敝,在励精图治的同时,他深切意识到文化的重要,相继设置《周易》、《仪礼》、《公羊》博士,传授经典,设置史馆,建立太学,培养人才。
宋武帝刘裕出身行伍,登第后重视文教,亲自到延贤堂策试各州郡选送来的秀才,那些学识渊博、应对出色的秀才立即被任命为著作佐郎。
元嘉十五年(438)宋文帝刘义隆在南京北郊鸡笼山设立儒学馆,第二年又增置玄学馆和文学馆,这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专门的文学馆,意义重大。齐高帝萧道成博览经史,善于作文,擅长书法。
梁武帝萧衍鼓励士子学习,选拔那些勤学不倦、精通经典的人为官。帝王的倡导和率先垂范使南朝文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南朝使者数次在自视中华文明正统的中原展示了深厚的学养和非凡的文才。南京城的皇亲贵族也以招揽文学之士为风尚。
齐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与著名文士沈约、谢脁、范云等游历,梁武帝萧衍也厕身其间,号称"八友"。《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爵临川王。他为招聚才学之士,不辞辛劳,虽远必致。社会上对那些有学识、善诗文的人,哪怕是一介布衣,钟山隐士,都会给予特别的礼遇,整个南京城弥漫着浓浓的书卷气。这些都为伟大书籍的出现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土壤。
诸葛亮第一次来到南京的时候,他看到这座城市的雄伟,石头城俯瞰大江,钟山拱卫都城,不禁发出"虎踞龙盘,真帝王之宅"的感叹,今天走在古台城旁的明城墙上,人们看到玄武湖波平如镜,紫金山葱郁苍翠,一派柔和景象。在南京,诸葛亮看到的是阳刚霸气、帝王之宅,足以支撑江左,决胜中原,而更多人感受到的则是温柔含蓄、人文之府,尽可涵养百姓,愉悦宾朋。相信这座城市还会出现更多的优秀书籍,传之久远,滋养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