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隐士 你认识几个

2017-12-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三皇五帝之尧管理时期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据说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帝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爲隐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时期的隐士.是阳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贤.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传说活到一百岁的时候,他老人家骑著仙鹤而去.许由在曆代人心目中的高洁形象和深远影响,使得许由被誉爲"高义之士"."隐士鼻祖" 伯

三皇五帝之尧管理时期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据说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帝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爲隐士的鼻祖。

巢父也是同时期的隐士。是阳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贤。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传说活到一百岁的时候,他老人家骑著仙鹤而去。许由在曆代人心目中的高洁形象和深远影响,使得许由被誉爲“高义之士”、“隐士鼻祖”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季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先后都逃往周国。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爲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

他们隐居渤海之宾,后来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2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的都邑岐山。武王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与他们立书盟誓,答应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级的俸禄和与此相应的职位。他们2人相视而笑说:“奇怪,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

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王通,号玄微子,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兵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爲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周阳城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一说是山西吕梁交口云梦山(现仍存棋盘山,和清溪一条。环境优美如世外桃源。是隐士生活的不二选择。也是北方少有的清幽之地。)“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是先秦诸子之一。

颜回: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门徒。《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

“商山四皓”秦末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爲“商山四皓”。

因刘邦要撤换太子,令太子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著急,便遵照开国大臣张良的主意,聘请商山四皓。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爲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爲汉惠帝。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陶渊明,字元亮,名潜,或名渊明。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自号五柳先生,私益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寻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益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爲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

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文、韩淮、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徕山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爲“竹溪六逸”。他们同隐徂徕山西南麓的乳山脚下的竹溪,这里峰峦突起,一川萦回,林木棉蒙,凤尾森森。

他们有著隐士与逸民的心理特征,性之所至,高风绝尘。他们寄情于山水林泉,桀骜不驯,放旷不羁,柴门蓬户,兰蕙参差,妙辩玄宗,尤精庄老,是一种悠然自在的文化态度,更是一种理想而浪漫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