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名将檀道济写了三十六计吗 他跟长城什么关系
檀道济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他的智慧和战场作战的经验被其编写成了一部巨作,也就是大家很熟悉的《三十六计》。他是南朝宋的主要将领,一生威名赫赫,战功屡立,是宋武帝倚重的人才,但最后还是因为功高震主,被人所杀。
檀道济是南朝宋的著名将领。檀道济的出身贫寒,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登上了大将军的位置,可见其军事能力有多强。檀道济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军队中度过,这也是他能取得那么大军功的原因所在,这份坚持就值得很多人敬佩。
檀道济在宋武帝刘裕建国之初,就任职建武将军参军事、征西将军参军事。其后为刘裕讨伐鲁平山、平定卢循造反,绞杀各地盗贼,之后又攻打桓廉、苟林的势力,攻占潼关。可以说,宋武帝的半壁江山都是檀道济打下来的,其功劳之大,少有人及。
檀道济是一位名将,他的战争智慧令人恐惧。在战场上,他沉稳冷静,立下了无数的战功。而檀道济最后将这些经验都总结了出来,而这些总结就是三十六计。三十六计虽然当时就有了,但是其实并没有成书,而只是一种说法,真正成书是在明清时期。
三十六计的说法由来已久,后人将其整理归纳,最终编写了《三十六计》一书。后世的学者对三十六计的作者是谁其实并没有很大的确定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最早说出三十六计的人是檀道济。所以,三十六计可能是檀道济的军事智慧,也可能是檀道济所学。
关于檀道济,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檀道济跟随刘义隆北伐,不料战败,而且军中的粮草也不多了。此时,出现了一个逃兵,将军营中缺粮的消息告诉了当时的敌人魏军。于是魏军的首领就派军困住了宋军,打算逼迫宋军绝粮投降。
檀道济看到了,就命令原地安营扎寨。晚上的时候,檀道济就与众位士兵拿着竹筹在统计数目,还有的士兵在量米。正好被魏军的探子给看到了这一幕。于是魏军的探子回去说宋军有足够的粮食,之前那个逃兵一定是使诈。于是魏军将逃兵杀了,自己也撤退了。其实那天晚上,宋军量的都不是粮食,而是沙子,只是上面有一层米罢了。宋军凭借假象,成功撤退了。
檀道济战功赫赫,所以不免会功高震主。当时宋文帝病危,彭城王刘义康惧怕檀道济,害怕檀道济在宋文帝死后造反,于是就开始盘算怎么干掉檀道济。檀道济回到了京城,向宋文帝复命,而刘义康的手下就劝说刘义康不能放弃这个机会。
于是刘义康假传圣旨,拦住了檀道济,并在其面前历数了他收买人心、图谋不轨的各种罪状,然后就将其杀害。而檀道济的儿子们和心腹也被刘义康杀的干干净净。而宋文帝根本不知情,等知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可怜檀道济一代名将死的实在是冤枉。
檀道济被刘义康杀的时候,曾经一把将头巾扔到了地上,大喊道:“你这是在坏掉万里长城啊!”但是刘义康不为所动,他大概觉得,没有了檀道济,刘宋也可以安枕无忧,可惜,事实并没有按照他想的那样。檀道济死后,刘宋的日子变得极为艰难。
北魏听到了檀道济的死讯,十分高兴。因为如果没有檀道济,刘宋根本抵挡不住北魏的脚步。果然,面对北魏的进攻,刘宋节节败退,最终退守至长江北岸。面对这种情况,宋文帝百感交集,但也无济于事,谁让他当初在病重的时候将朝廷大事交给了刘义康那个目光短浅的家伙。
檀道济一生戎马,杀敌无数,敌人与之交战可谓是闻风丧胆。檀道济虽然威名赫赫,但是他从来没有滥杀无辜。即使是投降的敌人和百姓,他也没有斩杀,而是放过了他们。这就说明,檀道济他有着一个仁爱的心,并不是一个嗜血的人。
也正因为檀道济不杀俘虏,所以他的声望在少数民族里很高,投奔他的人也很多。更加难得的是,檀道济对国家同样忠心耿耿。檀道济认为自己不负国家,就不会被国家辜负,所以毫无防备,这才导致了檀道济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刘义康杀了。
陶渊明是当时有名的大文豪,但是因为看不惯当时的官场风气,所以当了没几天官就去江州过着隐居的生活了。在陶渊明老年的时候,当时在江州当刺史的檀道济对这位文人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听说陶渊明病了,便拿着酒肉去拜访他。
当檀道济看到陶渊明的窘迫的时候,感到十分酸楚,便劝说陶渊明出仕,这样也不用过得这么辛苦,但是陶渊明拒绝了,甚至连檀道济带来的酒肉都没有收下。陶渊明清高至此,但檀道济也没有为难他,只是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两人的友情在瞬间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