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华山西 “老杨会长”的致富经 ——记贡山县普拉底乡腊咱村农协会会长杨志华

2017-07-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贡山县普拉底乡腊咱村,有这样一个年近古稀的村民,头发花白.衣着朴实的他,身上除一把锄头外,还总带着3本书--字典.笔记本,还有最让人意外的

在贡山县普拉底乡腊咱村,有这样一个年近古稀的村民,头发花白、衣着朴实的他,身上除一把锄头外,还总带着3本书——字典、笔记本,还有最让人意外的科技书!再到他家一看,《学科学》、《使用科技》等报刊累累在案……

这样一个怒江大峡谷深处的“科技派”农民,名叫杨志华,当地村民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杨会长”——带领大伙科技兴农、走上脱贫致富路的腊咱村农业科学技术协会会长。

第一个“吃螃蟹”科技兴农摘掉“穷帽子”

上世纪80年代的腊咱村,村民们依然保留着“刀耕火种”的耕作习惯,还从不给庄稼施肥,说“不卫生”;青菜萝卜也是村里的稀罕物,因为大伙只种粮食,从不种植任何品种的蔬菜。广种薄收的结果,是村民们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更别提会有盈余了,当时有8户人家的腊咱二组,共欠了集体7900元的款,其中杨志华一家就欠1500元。

那时候的1千多块可不是个小数目,老杨心头急啊!穷则思变,他主动跟县科委、农业局联系,请求给予技术上的培训和支持。

“当时,我就已经认定了科学致富的路子。”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老杨认真学习农业适用科技,率先用塑料薄膜育秧,提高了作物的成活率和粮食产量;此外,老杨还搞起多项“副业”来——全普拉底乡第一个培育人工牛黄、第一个进行科学养猪、第一个开小卖铺。那么多个“第一”加在一起,让老杨一家很快就摘掉了“穷帽子”,没过几年,欠集体的款项就还清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杨会长”。供图

成立农协会带领乡亲们走上科技致富路

自家虽然富起来了,但看到乡亲们还在贫困线上挣扎,作为村小组组长的老杨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得把乡亲们都引到科技致富的路上来!”1988年,老杨提议成立了腊咱玉米水稻研究协会,并自告奋勇担任会长,信心满满地开展起农业科技知识普及来!然而,劳心劳力组建的协会,却遭到了村民们当头一盆冷水——“祖祖辈辈放火烧山、刀耕火种,用科技种出来的粮食吃不成!”

面对村民们的质疑,老杨并没有泄气,他以自身经历为依据,挨家挨户做地做宣传动员;并在村里开起了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课,不仅自己给乡亲们讲课,还请来县乡科技部门和技术员做种植、养殖方面的培训;田间地头,老杨更是手把手地示范点种籽种、使用化肥、使用农药等等。

随着粮食产量的上升,村民们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杨的努力下,塑料薄膜育秧、秸秆还田、就地积肥造肥、培植人工牛黄等“科技”在村里普及开来,1991年,腊咱村终于还清了拖欠款,同时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2008年底,村民人均占有粮食更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到40公斤增至408公斤!

“玉米水稻研究协会”也越办越庞大,一到培训班时间,能容纳80人的教室常常挤满了人,就连窗户上也爬着听课的人,附近其他村委会的村民还都慕名而来,要求入会。2001年,协会正式注册登记,更名为“腊咱村农业科学技术协会”。到2008年底,协会共开展实用科技培训139期,受训人数达1.5万余人次。

杨志华(右)在大棚里查看蔬菜的长势。供图

刻苦自学成就“老杨会长”

除了在农协培训中“客串”教师外,老杨还开办起了村里第一所夜校,登上讲台为村民们讲起课来,俨然村里响当当的知识分子!然而实际上,老杨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后来也没进过任何教育机构进修,“拿什么东西来教村民农业科技知识?”老杨说,这个问题也许可以从他的一个习惯中找到答案——多年来,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军用书包,里面装一支笔、一本笔记本、一本字典和一本科技类读物,坚持每天读书、每天学习!

谦虚的老杨说,正是这样的日积月累,让自己在村里“多少有了点知识分子的模样!”

学科技、用科技、普及科技的老杨,曾多次被各级组织和单位评为先进个人、致富模范,还被选为“县工商联合会执委”、“县科学技术协会执委”等,但在这些“头衔”中,他最喜欢的,还是村民们那一句亲切而饱含敬意的“老杨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