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车日”不是鸡肋:让尾气少一点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今天是中国第10个城市“无车日”。
关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在于日益饱受汽车社会带来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后,人们对绿色出行的向往和呼唤。尤其是在目前的济南,因为大范围修路、汽车保有量不断上涨,并由此加剧了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升高;尽管上个月城市蓝天白云天数并不少,但“气质”排名依然靠后。因此,倡导绿色出行,引导更多的市民关注和选择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交通出行方式,或许现实意义更为明显和紧迫。
倡导“无车日”的初衷是良好的,但从实践来看,社会的参与度有待提高。在这点上,媒体也用案例进行了验证:比如,往年有的城市在“无车日”当天出台禁行措施,划定限行区域,但仍有一些车主开车闯“禁区”,高峰时段路面车辆不仅未见减少,堵车现象依旧……而在济南,今年相关部门不仅不设机动车限行区域,甚至连“无车日”的倡议都省了。这看似是一种无奈,却让人真实地感到绿色出行的道路依然漫长,慢生活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其实对于市民而言,大家都能认识到“无车日”的意义,并且环保意识、绿色生活意识都有了大幅度提升,缘何每到“无车日”这一天还是会遇冷呢?究其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对汽车依赖性强,因汽车与其他出行工具更舒适,具有独特空间,所以一些人由热衷逐步变得离不开私家车出行。二是交通系统缺乏足够的人性化关怀,步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的发展滞后。尽管这一现象得到重新认识,并正在改善,但还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三是“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应对不足,覆盖面较窄,换乘衔接不够,最后500米盲区大,而且在市民乘车的舒适度等方面有待改善。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无车日”的理念在现状下更加需要加以提倡,不能因为现实的骨感就认为“无车日”日益成为“鸡肋”。这就需要市民和社会、政府部门一起努力,不能仅靠某一部门“单打独斗”。首先是车主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给汽车放个假,做出一点“牺牲”。其次,政府部门要拿出切实有效的举措,为市民绿色出行创造条件,不能止于倡议。比如可以让公交优惠政策落地,吸引更多的市民乘坐公交车;现在建设中的地铁、高架路、打通断头路工程等,都是对道路问题历史欠账的补救,市民需要用一定的耐心来期待道路的通畅。
让汽车尾气少一点是我们的共同责任,让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净洁是我们的共同愿景。“无车日”其实是个很好的载体,它可以不断地提醒我们,通过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城市出行之路会变得越来越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