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植的家世 湘乡曾氏文化世家中的一朵奇葩

2017-12-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史记>创有"世家",所指乃世代为官的家族,即官宦世家;隋.唐入仕以科举,世家更多地沾染了文化的光泽,即文化世家.自此,许多文化世家在中国绵

《史记》创有“世家”,所指乃世代为官的家族,即官宦世家;隋、唐入仕以科举,世家更多地沾染了文化的光泽,即文化世家。自此,许多文化世家在中国绵延不绝,无数的文化世家及其巨子,对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或在家学传承上有典型的表现。

湖湘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湖湘地区的文化世家,是这一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湖湘文库中的湖南历代文化世家已经整理成书的就有道州何氏卷、湘乡曾氏卷、新化邹氏卷、湘潭黎氏卷、四十家卷、浏阳欧阳氏卷等。

湘乡曾氏卷即湘乡曾氏文化世家,是令人骄傲的堪称湖湘文化世家的典型代表,构成其主体的是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这一群体在旧科举时代有秀才、监生、优禀生、优贡生、举人、进士达20余人,在后科举时代有160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作为朝廷重臣的曾国藩、曾国荃等兄弟军功显赫,子孙虽大多在幼年时就受到各种封荫,但他们没有躺在功劳薄上坐享其成,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驰名中外的专家、学者、教授,在外交、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农矿实业等方面作出了出杰的贡献。

如果说湘乡曾氏家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文化大树,曾国荃这一支即大夫第则是这棵大树上绽放出来的一朵绚丽奇葩。

大夫第第一代主人深具武略文才

大夫第是曾国荃在湘乡老家修建的房屋,由竹亭公祠、敦德堂、奖善堂三大部分组成,宅地总面积约13万多平方米,规模宏丽,“俨若城市”。咸丰九年(1859)开始营建,咸丰十一年(1861)正月即已举家迁入,同治三年(1864)已基本完工,此后还有所扩建,至最后全部竣工,前后共用了8年时间。

营建资金,约为曾国荃在湘军中最多三年的薪酬收入。大夫第的第一代主人曾国荃(1824—1890),字沅浦,是曾国藩的胞弟。

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曾国藩称其为九弟或沅弟,湘军中人则呼为“九帅”。在曾氏兄弟中,曾国荃体质最弱,但“天分最高,个性最强”,做事求实,“自谓是笃实一路人”。《清史稿》作者称其“少负奇气”,兄国藩亦夸赞“屈指老沅真白眉”,将其比作三国蜀汉的马良(白眉)。

湘军在长沙创办之时,曾国荃“为国藩画治兵三十二策”,后发生湖南提兵与湘勇的械斗,曾国藩叹曰:“三十二策,惟一策未用,乃至此。”后赴兄急,募勇成军,号吉字营,赴援江西,从此走上了统军、理政之路,累官至两广、两江总督,直至病逝任上,赐谥忠襄。

曾国荃是朝廷干臣,深具武略文才。统率湘军中最强之主力,扎硬寨、打死仗,收复天京(今南京),赢得平定太平天国关键战役的胜利,立功吴楚,朝廷恩封一等威毅伯;在湖北巡抚任内,虽剿捻无功,但对疲沓已久的湖北军政大加整顿,更是干了一件被李鸿章戏称为“阎王怕懵懂”而惊动朝野的大事,即奏参昏庸无能的“铁帽子王”湖广总督官文,使之撤任查办,不畏权贵、反对腐败的政治勇气可嘉;出抚山西,克服该省史称“丁戊奇荒”的严重灾荒,全活饥民数百万,恩在三晋,晋人为立生祠;后又督办山海关军务,出任两广、两江总督,激励将士,固守疆圉,加强海防,为反对外国侵略、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而殚精竭虑,御侮报国精神可与日月同辉;主张“求变通之法”,筑铁路以立自强之始基,洋务之事虽兴办不多,而有较为开明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之思想,难能可贵;在任职之地,兴修水利、抗灾救灾、招徕耕垦、均减差徭,发展经济、安定民生之功亦大矣。

曾国荃为官,秉持“洁己爱民”的操守和准则。“洁己”就是要廉明,此“乃为政根基”;“爱民”则“断不可失信于民”,要“惠民”,更要“富民”。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方可“不获罪于穷黎”。

另一方面,世人以为曾国荃只是一介粗通文墨的武夫,实则曾国荃天资聪颖,自幼饱读诗书,并曾随长兄在在京师读书半年,后又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工文赋、诗词、联语。读书之人定是爱书之人,曾国荃曾自嘲一半家财万卷书,每到书肆,总要驻足流连,淘得好书,常会迫不及待地写信与兄长显摆。

不仅爱书、读书,字亦写得好,楷书尤其佳妙,乃兄国藩爱之不忍释手,叹曰“吾楷书不如沅弟”,夸其楷法“起笔收笔皆藏锋,无一笔撒手乱丢,所谓有往皆复也”;马宗霍先生评其书法,“专意率更,腕空笔实,方整有疏宕之美,书学虽不及文正,书才或谓过之”。

32岁时考取优贡生,本可赴京廷试,却因战乱道阻而无缘跻身翰苑。曾国荃一生戎马倥偬,公务繁复,留下奏疏、书札、电稿、家书、公牍、批牍、文集、诗词、联语、题铭等洋洋240万字,被整理成《曾国荃集》共六大册出版。

除自著甚丰外,曾国荃还担任光绪《湖南通志》总纂和光绪《山西通志》总裁,存文移俗,昭示后来,为方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兄等捐廉数刻《船山遗书》,主持编纂《两淮盐法志》、《曾氏宗圣志》、《威毅伯印略》、《曾子家语》等著作,又始立湖北崇文书局、奏请晋省设立濬文书局,刊刻有关书籍,嘉惠士林,有功传统文化典籍的保存与传播。

大夫第后裔中的男性英才

曾国荃与其兄曾国藩一样,特别重视后代的教育,大夫第竹亭公祠后改称曾氏家庙,祖堂外莲塘两侧建有北书房和南书房,聘塾师在此教授曾氏子孙。敦德堂的上书房、奖善堂的下书房建成后,曾国荃子孙大多就读于此,原家庙外的南、北书房则主要用于藏书。

据笔者所知,就读于大夫第私塾的曾氏子弟,先后出了五位秀才,即曾纪鸿、曾纪瑞、曾纪官、曾广江、曾昭和,其中两人县试第一名。

曾氏家族的第二代是纪字辈。纪字辈三位秀才中的曾纪鸿,系曾国藩次子、曾国荃之侄,曾随塾师徐寅皆在大夫第受业,县试案首(名列第一),后特赏举人,充兵部武选司郎中,通天文、地理、舆图、算法,著《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皆称精当。三位纪字派秀才中的曾纪瑞居于敦德堂、曾纪官居于奖善堂,分别为曾国荃长子和次子。二子除因父荫得赠封赏外,均聪颖砺学。纪瑞于同治四年(1865)考中秀才,得县案首;纪官于同治七年(1868)入湘乡县学,考取优禀生。兄弟俩考取秀才时,均只有16岁。曾国藩对两位侄儿年纪轻轻即能入泮,喜慰无已,称赞兄弟俩为“少年秀才”。惜均英年早逝,分别于31岁、29岁时先后去世。

大夫第的第三代男性即曾国荃的孙子辈有三:曾纪瑞之子曾广汉、曾广河,曾纪官之子曾广江。曾广江,光绪十五年(1889)21岁补县学生员,成为青年秀才。后继有人,曾国荃欣喜不已,直夸儿媳刘鉴“善教”。后因祖父荫庇而以举人身份参与礼部一体会试,得赏花翎郎中,以备选道指分安徽;清末民初,参与湘乡五书院改新式学堂活动,并任湘乡驻省中学校长,倡导教育实业,先后斥资六万。曾广汉,邑庠生,承袭一等威毅伯,官至侍郎。曾广河,承祖荫以县学庠生进京奉职,特赏员外郎,刑部奉天司行走,诰授中宪大夫,与谭嗣同为至交,戊戌六君子遇难当晚,服毒自尽,以示对清廷的极大愤慨。

大夫第的第四代男性昭字派即曾国荃曾孙辈,共有10人。其中,曾广江长子曾昭和(1888-1957).于光绪廿八年(1902)中秀才,时年不足14岁,可谓儿童秀才。三年后,科举叫停,曾昭和因此成为湘乡曾府家族中最后两个秀才之一。后入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曾任湖北夏口地方法院推事。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表示,希望代代出秀才。科举时代,大夫第的男性直系后裔真正实现了代代有秀才的期望,没有辜负曾国藩的一片苦心。

进入后科举时代,大夫第的男性后裔们仍然是新学教育时代的佼佼者。或在国内接受专门教育,或在海外留学深造;或潜心学问,或执着教育,或专注实业,或痴情艺术,以自己的学识和才干服务社会、国家和民族。

第四代昭字辈中的曾昭六(1900-1976),曾广汉之子,上海复旦大学商科学士,后历任兵工署科长、西南秘书处长、湖南实业公司副总经理、国防部部长办公室秘书,硫酸亚公司董事;曾昭义(1898-1974),曾广江之子,日本东京早稻大学政治经济科学士,历任国民政府湖南省财政厅科长、台湾中日文化交流协会财务主管、基督路德教会长老。曾昭祁,日本东京大学商科学士。

第五代宪字辈有男性直系后裔15人。笔者所知有:曾宪朴(1908-1967),曾广江之长孙、曾昭和长子,国立中央大学农科学士,英国伦敦大学理科硕士,是澳大利亚大学终身教授、四川农学院教授,我国园艺学会第一任理事长,建国后曾任农业部经济作物总局副局长。

曾宪柱(1921-1987),曾昭和次子,在湖南私立明德学校读完高中后,考入华西大学毕业,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商品学学科的创建者,从教30余年。曾宪杰(1916-1999),又名曾厚熙,曾昭平长子、曾广江之孙,著名国画家,美术教授,曾任台湾文化大学艺术研所所长、受聘为澳门华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联合国文教委员,精研人物、山水画,曾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个人画展。

曾宪枢,曾广河之孙、曾昭(竹头下钱)长子,小学毕业后入明德中学读书,又考入湖南大学获商学学士学位,建国前曾任平汉铁路局会计师、湖南省政府会计处科长,与同仁发起成立中国会计学社湖南分社,主编《湖南会计学报》,并积极参加了湖南和平起义,建国后留省财经委、财政厅工作,后被划为右派分子而开除公职。

曾宪棨,曾昭祁之子、曾广江之孙,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毕业,美国联合大学硕士,台湾国防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1982年当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

大夫第第六代庆字派男性直系后裔有20人。据笔所知,曾庆光(曾光,中学高级教师)、曾庆平(曾山,原湖南省环保局计财处处长)是曾宪枢之子,均于20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曾庆怡,是曾宪柱长子,中国驻德国中医针灸治疗配训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叶选宁,曾宪植与叶剑英元帅之子,11个月大时,母亲即将其送到外公家抚养,起名曾庆馨,可见外公家将其视作了曾家人,大家都叫他“宝少爷”。因环境恶劣和工作繁忙,父母无暇顾及他,外公不满地说:“咯个伢子到底有没有爹娘啰?”将军曾回忆说:“抗日战争期间,我在双峰荷叶外公家的大夫第生活了8年。”直到1946年,才和曾宪怡(曾国藩玄孙)一起坐轿子离开大夫第赴长沙求学。北京工业学院毕业后,曾在陆军、空军、总政工作,于总政联络部部长任上退休。被授予少将军衔。喜书法,擅长草、隶。

大夫第中的女性翘楚

大夫第人才群体中的女性,即使在旧教育时代亦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曾纪官的继配夫人刘鉴(1852-1930),其祖父是清嘉庆朝体仁阁大学士刘权之,父刘若珪历任湖北知府、勒永令等职。生于相府的刘鉴,自幼接受良好而严格的家庭教育,通经史典籍,工诗词文赋,擅琴棋书画,是名符其实的“相府才女”。曾国荃对这位儿媳妇特别欣赏和信任,将督课两房儿孙辈之事悉予相托。曾广江、曾昭和功名的取得,是其一手培养而成。丈夫病逝后,继续担负起大夫第敦德堂、奖善堂两堂儿孙辈的教育重任。有趣的是,曾国荃的原配夫人熊氏,因自己没什么文化,竟然放下婆婆的架子,每晚听儿媳刘鉴讲《搜神记》及各种“裨史”多年,乐此不疲。“居然设帐备师资”,熊伯太夫人又命两个女儿从嫂子读书。面慈心善、性情温厚、知性贤惠的她赢得全家上下敬重,完成了由“相府才女”到“帅门淑妇”的华丽转身。著有《集字避复》、《曾氏女训》、《分绿窗诗集》。

成长于新式教育时代的大夫第曾氏女性后裔,得益于男女平权思想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纷纷走出深闺,接受良好教育,以自己的渊博学识和敬业精神,服务社会和人民,出现众多女性翘楚,大有“阴盛”之象。

大夫第第五代宪字派中如曾宪楷、曾宪植、曾宪榛、曾宪榘,均为曾昭和之女,曾宪苏是曾昭平之女、曾广江之孙女。

曾宪楷(1908-1985),历史学家,国立湖南大学文科学士,私立燕京大学文科硕士,曾任燕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清史研究所副所长,诗、文俱工,著有《七七卢沟烽火》、历史剧本《王昭君》、哲学论文《宋儒理学与佛道二家的关系》等。

曾宪植(1910-1989),湘乡曾氏家族中的第一个中共党员,大夫第里走出的第一位杰出的女革命家,是叶剑英元帅夫人,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等昵称其为“阿曾”。长沙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就读华南大学,并曾留学日本。参加过北伐战争、广州起义,抗日战争期间曾在武汉、桂林、延安等地为党工作,1946年曾任邓颖超秘书。建国后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四、五届常委。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妇女运动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人。

曾宪榛(1911-1997),,湖南大学理工科学士毕业,轻工部造纸研究所研究员。曾宪榘(1916-1954),上海光华大学毕业,国家政务院工作人员。

曾宪苏(1925-2013),1950年进入湖南省卫生厅工作,后下放耒阳,1978年回长沙,在省药材公司工作,直到退休。

大夫第第六代庆字派中,如曾小平、曾小华均为曾宪朴之女,曾小兰为曾宪柱之女,曾庆宜(曾士)为曾宪枢之女,曾庆辉(倩辉)是曾宪杰之女。曾小平供职于国家体委,是有名的钢琴家,中国的世界体操冠军,大都在她优美动听的钢琴声中培养产生。曾小华、曾小兰分别供职于中国凯利公司珠海办事处、凯利实业公司北京办事处。曾庆宜于1968年大学毕业。曾庆辉,是著名画家,善画人物,尤擅绘仕女图。曾宪杰长子曾庆翔继配夫人李顺梅,英国利士顿护士学院毕业。

大夫第世代书香不绝的原因

湘乡曾氏家族以军功显家,但却以文化传世,世代书香,人才辈出,不仅个人成就突出,社会贡献和影响亦甚大。曾国藩的富厚堂如此,其他兄弟辈和各房各支亦如此,彼此难分伯仲,各有千秋。究其原因,有共性,也各有特点。就曾国荃大夫第这一支概略言之,主要原因是:

1.有一个好的治家理念,即由曾国藩所提出的“耕读孝友”。耕读不应仅仅理解为耕作、读书,更应该理解为笃实做事;孝友也不应仅仅理解为一种伦理规范,更应该理解为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曾国藩在与兄弟和子侄辈的信中常常以此相诫勉,耕读孝友成为了整个家族的理念,当然也影响到了大夫第。曾国荃有“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的对联,所强调的实际上也是这两个方面。

2.有一个好的培养目标,即不求升官发财,但求成为明理君子。曾国藩在家信中说:“吾不愿子孙当大官,但求做一个读书明理之君子足矣。”又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与孟子“学以美其身,非以干其禄”的主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目标,迥异于绝大数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其境界也高出千万父母们的认识。曾国藩的这些话,是针对整个家族子侄们说的,大夫第的儿孙们听进去了,更做到了。

3.有一个好的实施途径,即对教育的重视。曾氏家族读书风气浓厚,任何情况下,都把读书摆在第一位,大夫第亦如此。如前所述,大夫第不仅男性必须读书,女性亦不例外,以使人人知书达礼。为此,除建有专门的书房、提供充足的书籍、聘请专职老师课督外,父母长辈尤其注重言传身教。曾国荃喜读书,自题联曰:“家无长物琴书自乐,天生高人风雅之宗。”其原配夫人熊氏更是屈尊听儿媳讲课,“卑听尊从”。大夫第的儿孙们在回忆中,均会提到父母亲阅读学习不倦的言传身教对女子的影响。

4.有一个好的家教专家,即曾纪官的夫人刘鉴。曾家的媳妇如国藩的夫人欧阳氏、曾纪鸿的夫人郭筠、曾纪官夫人刘鉴等,嫁出去以及“守贞不字”的曾家女儿,大多是优秀的教育家。其中刘鉴更是被大界曾氏公认为家教有方,获赠“传家有训”匾额。刘鉴奉君舅曾国荃之命,担负起整个大夫第家教的重任后,据胡卫平先生考证,至少给大夫第的传、纪、广、昭、宪五代人讲过课,培养出两代秀才,作为一位女性,这在家教史上十分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