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启示 解放儿童:指南针的轴心——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
核心提示:陶行知(1891年-1946年),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还提出创造教育的方法,即“六个解放”,对于师德也很有研究。
在中国教育史上,陶行知是一座永远的丰碑。
陶行知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又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在“来”“去”间,我们看到了陶行知的大情怀、大抱负、大格局、大智慧,赤子之心、行知之志。
儿童是教育改革的指南针,是核心素养之核心
陶行知的“来去”,是在什么之间来去的?他的来去又是为了什么?他的“大事”究竟是指什么?我认为他是在寻找教育的指南针。开始,他认为“我们真正的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因为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他坚定地认为儿童是生活的主人,是生活教育的主语。不止如此,陶行知所有的教育主张都是指向人的,指向儿童的。比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真教育,其中“教人”“学人”当然就是儿童。
比如,“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的民主教育,显然,其中的“主人”就是今天的儿童。还有他所倡导的科学教育、创造教育、乡村教育等等,都是为了儿童的发展,让儿童成为“一面社会的镜子”,成为“未来的主人翁”。将儿童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南针,意义更深刻,既有重要的现实性、针对性,又具有长远的未来性。
由此,我想到当下改革的重大主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核心是学生,儿童是核心素养同心圆的圆心,研究、实施核心素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人就是树今天的儿童,让他们成人、成才。
毋庸置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南针,儿童发展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指南针。因此,回顾、梳理、学习陶行知关于儿童是指南针的思想,从陶行知的思想宝库中汲取营养,坚持正确的儿童观,深化儿童研究,对于核心素养的研制和落地,是多么重要;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品格的课程和教学体系,意义多么重大。
陶行知的儿童研究是一个完整体系,对核心素养的研制、实施有着深刻的启示
陶行知热爱儿童,他建构的是关于“整个儿童教育”“完整儿童”的体系。在关于儿童是谁,培养什么样的儿童,怎样培养儿童等方面都有十分精辟的论述和丰富的实践,在诸多方面对我们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使之真正落地有颇多启示。
一是关于儿童是谁,如何真正认识儿童的问题。陶行知说,地球看起来是个不动的东西,其实每天每时都旋转不已,小孩也像这样,“他的能力知识,没有一天不在进行中求活”。在陶行知看来,儿童不仅是活的,而且是伟大的,因为他有巨大的潜能。
他认为,可能性是儿童的最伟大之处,但是最伟大之处,不能遮盖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比如错误,如何对待儿童的错误,挑战和考验着教育者的儿童观。陶行知有非常鲜明的观点:“儿童不但有错误,而且常常有着许多错误。
由于儿童年龄上的限制,缺乏经验,因而本身便包含着错误的可能性。”显然,陶行知把犯错也看作儿童的一种可能性,即可能性是有正反两种不同方向,问题是我们的态度和方法的选择。陶行知说:“教育者的任务除了积极发扬每个儿童固有的优点之外,还要根据事实,肯定他们的错误,从而改正他们的错误。”这就是陶行知积极的完整的儿童观。
陶行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以为就是要在完整儿童观的指引下,促使教育发生三个重要转向。其一,教育要从注重知识,看重成绩、分数,坚决地转向人、转向儿童的发展。这是根本的转向,核心素养的提出,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在此。
其二,教育要从注重儿童的现实性,看重儿童的现实表现,转向儿童的可能性。转向可能性就是关注儿童的未来发展性,这是教育的一种重要超越。而核心素养,正是立足于现实性着眼于未来性的,引领儿童从现在走向未来。其三,从儿童简单地接受课程转向自主、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建构之中去,参与的过程就是学习、研究、发展的过程。
二是儿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即儿童发展目标问题。就生活教育而言,陶行知将乡村小学学生的发展目标概括为五种:“一、健康的体魄;二、农人的身手;三、科学的头脑;四、艺术的兴趣;五、改造社会的精神。”这五大目标分别从五个领域提出,又是一个完整的结构。
在普及教育阶段,陶行知从“小先生制”的角度,对儿童发展目标提出要求——前进的“小先生”要有四种精神:追求真理;即知即传;联合起来;百折不回。他又进一步指出:“造就手脑都会用的人”“要使手脑联盟”。这些论述,使儿童发展目标建立在时代要求的基础之上,也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
值得关注的是,陶行知特别重视儿童的道德和能力。首先是儿童的道德素养。他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为非作恶愈大。”他又确立公德与私德的概念:“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他认为,一个人既要有公德,又应有私德,无私德的人,公德也不会好。他说:“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我们不妨将此称作陶行知的“道德宣言”。陶行知又非常重视学生的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这些都是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将陶行知关于儿童发展的目标要求与当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一比照,不难发现,二者有着许多共通之处。第一,儿童发展目标要求既有普遍的要求,又凸显了不同时代、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当下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充分体现国家要求、时代要求和未来的期待的,核心素养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发展性。
第二,儿童发展目标要求应具有基本要求,又应凸显核心的、关键的内容,如陶行知的“道德宣言”和“创造宣言”。这两个宣言恰似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这告诉我们,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华文化的土壤里长出来的。第三,核心素养总得有实现的方式,让大家可捉摸可操作,同时又有鲜明的特点,如陶行知创立的“小先生制”。“小先生制”将目标要求,将必备品格、关键能力集于一身,也就得以落实了。当然,当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有时代性和未来性,是优秀教育传统的延续,决不是照搬照套传统。
三是如何培养儿童,是培养策略、途径、方式的问题。陶行知形成了一整套操作体系。这一操作体系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和教学做合一。他说:“我的理论是‘行知行’。”他的核心思想是行动,而这正好击中了中国学生的弊端:“被先知后行的学说所麻醉,习惯成了自然,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
他说:“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这一核心思想支撑着他的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教一切、学一切都要以‘做’为基础”“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那么,“做”究竟是什么呢?“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其特征是: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而“教学做合一不是别的,是生活法,是实现生活教育之方法”。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是非常丰富的,其中他特别重视工具的使用。
培养儿童应当有实现方式,同样,核心素养的落实,也要寻找落地的方式。陶行知启发我们,儿童是在自主实践中、在积极行动中发展起来的,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在情境中培育。从某个角度说,情境是由学习活动来营造的,而学习活动需要设计、编织。
学习活动必定让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与核心素养要在课程、教学中实现的核心思想和方式完全是适合的。陶行知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为我们今天铺下了一条道,我们该怎么坚持走下去,而且走出新路来呢?这考验着我们的勇气、理念、智慧和能力。
解放儿童才能发展儿童,陶行知为我们指明路径
陶行知曾应陈鹤琴邀请为“儿童教育社”写社歌,社歌的名字叫《教师歌》。这首歌写得太好了,现全文录抄如下: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发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发现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了解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了解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解放你的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解放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信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信仰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
这首歌的主题,我以为是解放儿童。解放儿童是指南针的轴心。只有解放儿童才能真正发展儿童,否则儿童的自主、发展都是一句空话。于是陶行知提出了五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
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后来,他又增加一个解放:“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我以为,儿童的六大解放在今天完全是适用的,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冲击力。
研究、实施核心素养,不解放儿童,不让他们自主、积极地去实践、去探究、去体验、去内化,哪来的核心素养?哪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遗憾的是、严重的是,当下的教育仍然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方面束缚儿童,用知识、分数填塞他们的头脑,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堵住他们的嘴巴,用简单重复的训练捆绑他们的双手,用作业、培训、考试、竞赛塞满他们的时间,他们的空间也被绑架了,眼睛只盯着书本了。
这种现状不改变,核心素养的培育、发展就无从谈起。
为此,陶行知为我们设计了一条思路。首先,要赶快到儿童世界中,连续五个“来,来,来”,多么急切的呼唤,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其次,围绕解放儿童,要做几件重要的事:了解、发现、信仰(不是一般的信任)。这几件事是解放的前提与基础,陶行知用“你不能……除非……”的句式强调了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三,更为关键的是自己变成孩子,也就是如陈鹤琴所说的,让我们重温自己的童年,再做一回儿童;也是蒙台梭利所定义的——“作为教师的儿童”;亦是李吉林所自我认定的——“一个长大的儿童”……当教师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儿童,他一定会走进儿童世界,一定会在充满简单之美的儿童世界里有新的发现、新的进步。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它内在有个指南针,指向了儿童,聚焦于儿童的发展,其轴心是解放儿童。我们应继续去寻找、把握指南针,依据指南针,听从核心素养的召唤,去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成尚荣 系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